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盘桓在北京》

绿色的印痕 2025-02-20 12:09:45

看罢国子监,乘地铁5号线,于磁器口站下车,在一小饭店吃过午饭,再乘地铁7号线到北京西站,换1号线,在军博站下车。出地铁口,步行至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海淀区复兴路9号,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6万平方米,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刷身份证,过安检,走进军博馆的院内。院内是个阔阔的广场,广场平坦空旷,两端松柏翠绿,雕塑群立,中心处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荡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广场的迎面处坐落着一座浅灰色的大楼,大楼的主楼七层,高94.7米,楼顶立着锥式圆柱,圆柱顶端为鎏金圆环,圆环里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主楼的底端六根石方柱外突,支撑起窄长的雨搭,雨搭两边各立有一组洁白色的雕塑,左边的雕塑为解放军陆海空战士像,右边的雕塑为工农民兵像;雨搭顶端悬挂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幅横匾。大楼南北两侧各4层,灰灰的楼体上镶着四排长长的玻璃窗,玻璃窗晶莹透亮,排列规整,向着两端延伸着。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前的雕像。)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走广场,登台阶,越方柱,来到军博的大门前。军博的大门三个,古铜色,厚重而深远。高高的长方形大门两扇,上面八个方形框,框内镶着圆形雕花图案。居中和左边的大门紧闭着,右边的大门敞开着,迎纳着连绵不绝的参观者。随着人流走入右边敞开的军博大门,踏入一楼大厅。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的大门。)

一楼大厅入口处的鲜花绿叶丛中,站立着一座毛泽东主席的洁白雕像。雕像高大魁梧,器宇轩昂,神采奕奕,挺胸昂首,目光深邃,凝视远方,仿佛仍领导着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战恶风,斗顽敌,从胜利走向胜利。厅顶乳白色,雕花朵朵,一个大圆圈内,红星闪耀,军徽靓丽,光芒四射。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内的毛主席雕像。)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雕像前游客众多,虔诚地排着队而在与领袖雕像合影。我也虔诚地排着对儿在雕像前照了像,方才步入大厅。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楼大厅。)

一层的中央大厅四层楼高,空旷而又敞亮。大厅底端高高竖立着一枚银灰色的东风1导弹和深绿色的东风2导弹,两枚导弹如通天柱般直插楼顶。

(2024年,东风 1号导弹。)

(2024年,东风 2号导弹。)

两枚导弹前几架小型飞机被吊在半空,如同翱翔,大厅中心处陈列着一架银灰色的大型飞机,两端排放着各种型号的飞机。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楼大厅。)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大厅二层东、西、南3个回廊的玻璃橱窗内陈列着各种型号的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弹药、刀具等,总之,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枪械。)

我不是军迷,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兵器虽然瞧着眼熟,但却叫不出名字来,更不知他们的性能和如何使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这林林总总的兵器中,我总算找到了亲切和熟悉的六四式自动步枪。

(2024年,六四式自动步枪。)

五十多年前,在我当兵五年的生涯中,曾与一杆六四式自动步枪形影不离,生死相依。我熟知她的分解结合、原理机能、使用操练。那时,我枪不离手,手不离枪,人在枪在,完全彻底地做到了人枪合一,手中没了枪,心里总空落落的,如同没了魂魄,枪成了我的第二生命。部队五年,手中的六四式自动步枪陪我漆黑夜站岗,风雨中执勤,靶场上打靶,操场上练刺杀,戈壁滩上摸爬滚打……我知它,它知我,成了形影不离伙伴。

(1971年——1975年,在新疆八 八四七部队。)

离开部队,我再也没有看到过六四式自动步枪,更别说抚摸操练、打靶刺杀和摸爬滚打。我久久地站在玻璃橱窗前,瞧着那熟悉的枪身、枪刺和枪托,仿佛久别的重逢恋人,心潮起伏,情感波澜,很是难以自已。

看完大厅内的军械,回到一楼,走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陈列”展厅。展厅以时间为脉络,以战争为主线,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部分,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文献资料以及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形式,真实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

走进土地革命战争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鲜艳的党旗,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危难时刻,毅然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开启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展厅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南昌起义的枪声,秋收起义的火把,井冈山上的红旗,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展厅内,一幅巨大的油画《井冈山会师》,生动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胜利会师的场景,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

在展厅1278件文物中,我终于寻到了“朱德的扁担”。扁担平平地挂放在展架上,竹竿制作,两头尖,中间宽,上面布满了肩膀的磨痕和岁月的斑斓。这是一根极其普通的扁担,也是一个极其不普通的扁担。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朱德的扁担”。)

我上小学时,课文中曾有《朱德的扁担》一文。井冈山时期,红军生活极其困难,需下山挑粮。当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也和战士们一样经常下山挑粮。战士们看朱老总年纪大,怕他吃不消,就将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找不到扁担,就又重新制作了一根新扁担,并刻上“朱德的扁担”一行字。从此,战士们也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当时红军在艰苦条件下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那篇课文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延续至今。那时我就产生了亲眼看一看朱德的扁担念头,但几十年来,一直未目睹,成了心结。没想到几十年后,能在军博馆里瞧见实物,顿时惊愣得我站在扁担前久久凝望,不知所以。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参观完土地革命展厅,走入抗日战争展厅。展厅内以1000余件历史文物、300多幅历史图片,展示了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其内容分为“中华民族奋起抗战”、“开辟敌后战场”、“坚持与发展敌后根据地”、“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等5个单元。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一进入展厅,迎面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雕塑,雕塑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大厅内的“长城烽火”背景画,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团结抗战;油画《百团大战》,形象地表现了党领导下的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敌后向日本侵略军发动游击战的历史画面;“地道战”景观表现了冀中军民布下天罗地网,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场景。一个个经典战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英勇顽强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

展厅内,一件件缴获的日军武器,一面面胜利的旗帜,无不诉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张张图片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浴血杀敌的壮烈场景。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看完抗日战争展厅,走进全国解放战争展厅。展厅内主要展示1945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经过浴血奋战,推翻国民党政权,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展厅内,一幅巨大的《三大战役示意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根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展厅内,一幅幅照片记录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场面,也记录着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感人场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解放了除台湾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新中国的灿烂曙光。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

军事博物馆很大,展厅还有很多,如“抗美援朝战争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列”、“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等展馆。一一看参观后,走出三楼的“红色记忆——馆藏革命军事艺术作品陈列”展厅后,下楼梯,出大门,下台阶,走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

(202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来到大楼前的广场上,留恋地再次回望军博大楼。军博大楼巍巍峨峨,厚重雄浑地挺立灿烂的阳光下,它仿佛人民军队的一部史书,详实地记载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转危为安、成长壮大、现代化发展的辉煌历程。这辉煌的历程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它殷殷告诫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需要我们一代代捍卫和继承的。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人民军队辉煌的历程中,我虽然没有赶上战争年代,在炮火纷飞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建功立业。但在和平年代里,也曾“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成为其中一员,在西北边陲迎风斗雪,为保卫边疆站岗放哨了整整五年。军队的大熔炉造就了我与先辈一样,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奉献普通一兵应该奉献的神圣职责和青春烂漫。

站在军博馆前,想到此,神圣感、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暖洋洋的激流上下翻滚,周身荡漾。

(2024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走出军博大院,站在马路边等候张薇。

张薇高高个,星眼秀眉,为人宽和,她是我2019年去东欧旅游时结识的团友,她也当过兵,所以在旅游中聊天很是投缘。旅途中我不慎闪了腰,在国外就医买药难,她知后伸出援手,很慷慨的送了我许多膏药,解了我的困苦和窘境。这次她知我来京旅游,说无论如何要见一面。

(2019年,和张薇等东欧游的团友在华沙机场。)

张薇家就住在军博附近,不一会儿,她便笑盈盈地走来,领着我们乘52路公交车,来到六里桥“紫光园”酒楼。入座后,她很是认真地点了北京烤鸭和几个菜,而后笑盈盈地从提袋里拿出北京二锅头:“邢老师,你爱喝酒,不知这二锅头对你口味不?”

(2024年,和张薇在北京六里桥“紫光园”酒楼。)

我很是感激,连忙道谢,并端起酒杯,与这位曾同为军人的女战友,欢庆再次重逢。

离开“紫光园”酒楼,别了张薇,步行至六里桥地铁站,乘9号线返回酒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