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逐渐发展,步入计划经济时代,玉器行业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国营集体玉器厂开始成立并不断壮大。

潘秉恒作品待月西厢
这一时期,玉器行业主要有原有的经营玉器的个体商户或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玉器厂或玉雕厂。技艺以师徒关系为主进行传承。所雕玉器虽然产值不高,主要依赖外贸出口。原料到销路均由国家统一调配。
01、50-70年代玉器行业发展状况01-1、50年代初期
20世纪50年代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行各业基本还是遵循原有的经营模式在经营,玉器行业获得了短暂的恢复和发展,经营方式仍然以个体经营的作坊和商铺为主。进入5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管理手工业者,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局,而后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手工业联社,玉器行业是其管理的一部分。国家对玉器行业的管理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合作生产,就是将玉器行业的艺人组织起来,提供资金、场地,成立生产合作小组一起合作生产。二是联合经营,允许一部分玉器商户继续营业,但要几户玉器商户联合经营,共同发展。这些都为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国营集体玉器厂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1-2、50-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国家逐步将个体手工业的玉器作坊或合作社,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改造成为具有国营或集体性质的玉器手工业工厂。这是中国玉器历史上玉器行业的一次空前融合,这种融合对中国玉器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期间玉器行业的发展对改革开放以后的玉器发展影响极大,产出了许多的时代珍品,造就了一代杰出的玉雕艺人。
中国玉器自五代以后,走上了民玉道路,虽说玉器制作还是以皇家为主,但个体玉器作坊及商铺开始出现,到明清之时,个体作坊已经成为玉器行业的主要力量。1949年后玉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体制,是近千年来第一次没有了个体玉器作坊,用玉器工厂进行运行的体制,是一种全新尝试。这种体制为玉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有国营集体性质的玉器厂最早出现在扬州,全国前后共成立了十几家国营集体性质的玉器厂,其中,比较著名的玉器厂有北京市玉器厂、上海玉石雕刻厂、扬州玉器厂和苏州市玉石雕刻厂等。
01-2-1、北京市玉器厂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玉器行业仍然是以个体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50年代中期,组建了六个玉器生产合作社及一个公私合营玉器厂。同时,国家对少数经营古玉的古玩商进行了打击,没收了其经营的古玉,这也推动了北京玉器行业公私合营的进程。1958年11月,由六个玉器合作社和一个公私合营玉器厂七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北京市玉器厂正式成立,职工人数600余人。因为有雄厚的基础,北京市玉器厂成立初始就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生产的玉器种类繁多、品类较全,既有器皿类大件玉雕,也有饰品类小件玉器。

北京玉雕厂
20世纪60—70年代,北京市玉器厂迎来了事业巅峰,被誉为“工艺美术的发祥地”“特种工艺的摇篮”,所产玉器与景泰蓝、牙雕、雕漆共同被誉为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四大名旦”。鼎盛时期的北京市玉器厂有2000人左右,几乎涵盖了全市的玉器工人。工厂内不仅有人物、花鸟、器皿、盆景四大生产车间,还内设“创新组”,专门研究玉器创新,生产销售较为兴旺。
01-2-2、上海玉石雕刻厂
1953年上海玉雕艺人陆续回到玉雕行业。当时在上海的扬州玉雕艺人一部分回到扬州,进入了扬州玉器厂,另一部分在上海组建了玉雕生产合作社。1953年6月,上海市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筹委会成立,积极组织艺人回归。1954年,上海工商联社将本地的30余名玉雕艺人组成生产合作社,归上海工艺美术公司管理,玉器的销售主要以外销为主。1955年上海外贸公司组织杂品公司联营销售,包括以经营玉器为主的诚昌祥和义顺祥两家商号。同年,由魏正荣、冯立锦等18位玉雕艺人,在上海蓬莱区发起成立上海雕刻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人员近200人。1950-1955年上海玉器出口货值共47.75万元,95%以上销往香港。1956年左右,上海珠宝行业包括古玩业在内的销售额,占出口的65%。玉石雕制品主要以出口为主。1958年12月18日在漕宝路33号成立上海玉石雕刻厂。

上海与雕厂
20世纪60-70年代,是上海玉石雕刻厂最为辉煌的20年,生产出了大量优秀产品。其中,墨玉《周仲鉤彝》,在60年代初由孙天仪等人制作,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予以收藏。翡翠《中华第一塔》,更是将玉雕的技术水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该作品主塔九层,每层由塔身、塔围、塔顶组合,塔身净高1.80米,塔围加底座合计高2.52米,用料1780千克。同时,该厂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玉雕艺术的年轻人,为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玉雕事业的蓬勃发展准备了技术人才。
01-2-3、扬州玉器厂
1956年以前,扬州的玉器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玉器技艺的传承也以“师傅带徒弟”和“子承父业”的方式为主,玉器艺人自己经营的玉器作坊主要分布在扬州城区周边的邗江、杭集、湾头等地。1956年3月13日,由玉雕艺人罗来富、罗来卜、王金连、吴永礼、朱万祥、韩有喜、周玉宝、任永年八人,经过邗江县手工联社批准,组建了“邗江县玉石生产合作小组”,经营地点在邗江县田家庄。政府为玉石生产合作小组所需资金提供了部分贷款,其余由组员自筹。合作小组选举罗来富负责日常经营,至1956年底,合作社人员发展到25人,创造产值3.4万元。
1957年2月,邗江县玉石生产合作小组转变为邗江县玉石生产合作社,至1957年底,职工人数发展到99人,年产值6.4万元。1958年1月,邗江县玉石生产合作社与扬州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扬州漆器玉石生产合作社。1958年11月27日,扬州漆器玉石生产合作社升级为地方国营企业,改称为扬州漆器玉石工艺厂,地址迁至扬州市广储门外街6号,职工人数235人,年产值为29.5万元。1961年10月,扬州市手工联社批准成立了城南玉石生产合作社,职工29人。1962年6月1日,扬州漆器玉石工艺厂,改制为集体所有制合作工厂,资金23万元,职工490人,其中玉工232人。
1964年,扬州漆器玉石工艺厂分开,成立了单独的扬州漆器厂、扬州玉器厂。城南玉石生产合作社并入扬州玉器厂,扬州玉器厂保留在广储门外街6号原址。至此,扬州玉器厂职工人数289名,年产值80.28万元。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员的增加和专业分工明确,扬州玉器厂开始在全面继承中国玉雕优秀传统技艺、锐意创新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20世纪60年代,扬州玉器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65年,年产值达到81.37万元,职工人数337人。同年,为发展玉器传统工艺,扬州玉器厂创办了一所厂办半工半读的玉器学校,招收学员50名。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企业年产值降至35.72万元。
1972年,轻工部遵照周恩来关于要多出口白玉薄胎花薰一些手工艺品的指示,于当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工艺美术展。随着工艺美术品的出口需求大增,扬州工艺玉器生产出现好转,产值持续上升。扬州玉器厂职工人数发展到461人。1976年,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扬州玉器厂再次得到快速发展。为适应新的形势,培养更多人才,1976年,扬州玉器厂开办了全日制扬州玉器学校,面向社会招收学生,1977年10月,扬州玉器学校招收学员70名。从此,扬州玉器厂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01-2-4、苏州市玉石雕刻厂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的玉雕艺人开始恢复生产,但处于个体经营的状态,散落在苏州各地。据1950年工商登记,有6户玉雕作坊,从业人员71人。1956年2月,由苏州当时的一些老艺人牵头,将散布在苏州各地的玉雕艺人组织到一起,经苏州市手工联社批准,成立了苏州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玉石图章、玉石台灯座、玉花片、翡翠小件等,同时也生产少量炉瓶、玉洗、仕女等玉雕摆件等。1958年,苏州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正式改名苏州玉石雕刻厂,同年成立了百花玉石雕刻厂。1960年9月,经苏州市工艺美术局批准,苏州玉石雕刻厂、百花玉石雕刻厂合并,更名为苏州市玉石雕刻厂。

苏州玉雕厂
20世纪70年代,苏州市玉石雕刻厂有了较大发展。1970年,苏州市玉石雕刻厂与苏州市红木雕刻厂、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苏州装潢设计公司等单位合并,成立苏州市雕刻厂。1972年8月,苏州市玉石雕刻厂又从苏州市雕刻厂分离出来,恢复了苏州市玉石雕刻厂。1974年5月,苏州市玉石雕刻厂从闾邱巷10号搬迁到了白塔西路33号。1977年新建了五层大楼,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是苏州市玉石雕刻厂最为辉煌的时期,不仅人员、效益增加,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作品方面,依托原有的技术力量及加工力量,仿制中国历史上各时期风格的作品,以花鸟、炉瓶、人物、山子雕为主要品种。
01-2-5、南方玉雕工艺厂
1957年时,广州有玉雕商户191户,主要生产首饰。政府先后将这些商户集中在一起,成立了莹光玉器生产合作社和璧光玉器供销生产合作社。莹光玉器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薰炉、花瓶等类玉器摆件,后来发展成为广州玉雕工艺厂。1958年璧光玉器供销生产合作社与宝丰供销社合并,改称璧光玉器生产合作社,20世纪60年代改称为广东玉雕工艺厂,主要生产人物、花鸟、炉瓶等类玉器摆件,同时也生产鼻烟壶等小件。广州玉雕工艺厂和广东玉雕工艺厂的产品都是以外销为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玉雕生产遇冷,出口陷于停顿,广州玉雕一时陷入艰难之中。为了扭转这一状况,1967年广州玉雕工艺厂与广东玉雕工艺厂合并,1968年,再与越秀装潢厂合并,更名为“南方玉雕工艺厂”。
20世纪70年代,南方玉雕工艺厂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73年,国务院批转外贸部、轻工业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文件以后,工厂重新焕发了生机,产值达到了新高。职工人数大幅度增加,1976-1980年,厂里职工人数有900多人,最多时达到1300多人。
01-2-6、南阳市及镇平县玉雕厂
1949年后,南阳的玉雕业开始恢复生产,但多以个体为主。1956年,南阳市组建第一家国营玉雕厂。同年,天津进出口公司玉器技术人员到南阳的镇平县收购玉器,使镇平县玉器开始由内销转向出口。1958年8月13日,镇平县创建了国营镇平县玉雕厂,而后又相继成立了石佛寺、晁陂、高丘等乡镇玉雕厂,雕刻的狮子、罗汉等玉器制品,成为这一时期名优产品。整个60年代,镇平的玉雕一直在缓慢发展。60年代初,国家处于暂时经济困难时期,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南阳已兴办的一些玉器厂被迫下马。6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逐步恢复了南阳玉雕生产。这一时期的玉雕主要有人物、花鸟、薰炉、兽类等产品。

岫玉薰炉
70年代初,镇平玉雕有了快速发展,玉雕厂发展到139个。其中,县办厂1个,社办厂16个,大队办厂122个,从业人数达5418人。为了加强对玉器行业的管理,镇平县成立了工艺美术公司,对玉器行业进行统一管理,玉器产品由过去的品种单调提高到品类众多。1974年,镇平的工艺美术产品生产总值为1490万元,其中玉器为946.56万元,占63.5%。1975年,镇平调整玉雕产业,撤销了大部分玉雕厂,仅保留21个玉雕厂,职工人数为1530人。
01-2-7、天津特种工艺品厂
1949年后,天津政府将散落在天津各地的玉雕艺人集中到一起,成立了玉雕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于1956年组建成为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20世纪60-70年代,天津特种工艺品厂发展较快,生产销售呈现上升局面。与此同时,天津还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天津市美术专修学院的前身天津市美术学校率先开设玉雕专业,为天津特种工艺品厂培养学院派的人才。80年代,天津特种工艺品厂的玉雕门类众多,品种齐全。
02、50-70年代玉器行业特色国营集体玉器厂成立以后,正值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玉器行业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内,是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整个行业表现出了时代特色。其主要特征是玉料的统购统销;产品以仿制明清玉器为主;产品销售面向境外;同时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为玉器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02-1、玉料
这一时期的原料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和田玉、南阳玉、岫玉、水晶、玛瑙等,其中新疆和田玉是主流玉料。这时新疆和田玉原料的形式仍然是籽料和山料,籽料的挖掘虽然没有完全在国家控制之下,但在销售上基本由国家控制,即使当地人到白玉河和墨玉河拣拾或者挖掘得到籽料玉石后,也需要卖给和田玉石收购站,由国家统一调配。

和田玉玉料
这一时期的山料开采重新进行,主要玉矿有密尔岱玉矿、于田玉矿、且末玉矿。于田的阿拉玛斯玉矿自明代起历代都在开采,20世纪40年代后期停止开采。1957年,为开发利用好阿拉玛斯的玉石资源,于田县成立了玉石矿,于1957年重新开采。于田矿是这一时期新疆出产山料的主要矿山,年均产量达三千斤左右,品种主要是青白玉,约四分之一为白玉。60年代,年产玉料约三千五百斤,其中白玉占三分之一,其余为青白玉、青玉。70-80年代,年均产量约四千斤,遇上大的矿体,年产量能达七八千斤或万斤以上。且末玉矿于1973年重新开采,至80年代,年产量在一万多斤到几万斤。这些山料开采后,多数也由和田玉石收购站统一收购。
和田的玉石收购站每年将当年收购的玉石数量上报轻工部,轻工部根据全国各个玉器厂的用料情况下达采购指标,各个工厂按轻工部下达的指标到新疆和田地区的玉石收购站按指标采购,当时的指标能满足玉器厂80-90%的玉料需要。
由于开采的数量有限,有时不能满足内地玉器厂的用料需求,出现了用料较多的工厂玉料计划指标不足问题。因而,国家允许玉料配额不足的工厂,可以向玉料配额较多的工厂购买少量原料,如扬州玉器厂经常向北京、上海等玉料指标较多的玉器厂购买原料。各个玉器厂与和田玉石收购站或各个工厂之间交易的价格由国家制定,价格相对来说是较低的,因而玉料成本在当时玉器作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02-2、产品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属于高度计划经济时期,各地玉器厂的生产和发展完全在“计划”的范畴之中,因而这一时期的玉器产品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点。

玉雕作品
当时玉器厂的生产目的是出口创汇,国家要求玉器厂所生产的玉器产品必须符合出口需要。当时出口的玉器以明清玉器销量最好,因而各个玉器厂生产的产品多以仿制明清时期的小件器物为主,器型多是明清较为流行的雕有人物、花鸟、诗文等纹饰的牌片,也有部分圆形、菱形、梅花形等形制的花片。几个有较强生产能力的大厂,如北京市玉器厂、上海玉石雕刻厂等,生产的品类较为广泛,既生产牌片、手把件、首饰等小件玉器,也生产器皿、盆景等较大的玉器摆件。苏州市玉石雕刻厂主要生产小件仿古玉器,如花片、饰片等。扬州玉器厂、邗江玉雕厂主要生产一些摆件如玉山子等。
02-3、销售
这一时期的玉器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家出口创汇的需要。当时国家出口创汇的产品不多,工艺美术品是重要的项目,玉器更是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位置。因而,国家鼓励玉器行业发展,增加生产,出口创汇,从而使玉器厂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一时期约90%的玉器产品依靠外销,销售方式是由当时有外贸资质的外贸公司统一销售。玉器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外贸公司定点采购,外贸公司甚至带料到各个玉器厂加工生产。销售地区多以我国香港地区为中转站,转销至我国台湾地区,甚至美国和东南亚各国。
02-4、技艺
这一时期的玉器厂,由于原材料供应充足,销路顺畅,经济条件较好,各个玉器厂有时间和精力培养玉雕人才。同时由于原料相对便宜,玉器厂有足够的原料供给工人进行创作练习,极大地提升了玉雕人员的技艺水平。同时,几家主要的玉器厂积极开办学校培养人才。1979年,北京市玉器厂成立了技工学校,上海玉石雕刻厂和扬州玉器厂也都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成立了玉雕学校。这些玉雕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既有高超雕琢技艺,又通晓玉器理论、创作设计理念的玉器行业的新秀,多位新秀后来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成为新时期玉器行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各个玉器厂不仅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还很重视人员交流学习,进行了厂际、省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培养。60年代,新疆派出玉雕师赴北京、上海学习。新疆玉器厂的马进贵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曾赴北京、上海的玉器厂学习玉雕技术,回到新疆以后将新疆的民族特色融入玉器创作中,开创了新疆玉器发展的新局面。苏州市玉石雕刻厂曾派一线的玉雕工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到上海玉石雕刻厂轮流学习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技艺水平和管理水平。

玉雕作坊
20世纪60-70年代,是玉器行业逐渐复苏、恢复、集中发展的一个阶段。虽然中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业务停滞了几年,但总的来说玉器行业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有了蓬勃发展。表现在一方面在技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人才和技艺基础。另一方面为国家出口创汇、扩大玉器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贡献。整个玉器行业特别是国营集体玉器厂,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同时也为20世纪80年代国营集体玉器厂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03、作者简介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NGTC 宝石学家、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中国玉器市场发展状况》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