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都是来自于其他民族,而且还是安禄山的老乡,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之后也没有疏远过,而且还得到了张守珪的赏识,成为了他手下的捉生将,那个时候,张守珪的恶名已经传遍了整个天下,加上镇守着幽州,和新罗、百济、高句丽都有来往,自然也就有了几分敌意。所以,不管是安禄山还是史思明,都十分忌惮张守珪,只可惜,张守珪太过狂妄,最终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之中,与安禄山平步青云不同,史思明却是一路坎坷,七百三十六年,他被逼入绝境,逃到了奚族的领地,险些丧命。最后,这个聪明的家伙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欺骗奚王,说他是唐王派来的使节,带领百余人向长安进发,到了平卢城之后,又欺骗镇将,说他们是来偷袭的,让镇将他们全部击毙,于是,史思明在两国之间的信息闭塞中,大功一件,被选为大将军,随后,他上朝,向玄宗禀告此事(具体情况他并未透露),并被赐名史思明。在与玄宗的谈话中,玄宗认为他在兵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对他赞不绝口,然后询问他年龄,知道他已经四十多了,便对他说道:“好好修炼,将来必成大器。”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在安禄山去世之后,他统治了数年之久,也算是应了那句话。
后来李隆基相信了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三人,这位曾经的发小一飞冲天,成为三镇节度使,这让他的野心越来越大,七百五十五年,杨国忠起事,收复洛阳,称自己为皇帝,史思明被任命为樊阳节度使,统领河北,统辖八万大军,算是一方霸主。一开始,史思明在河北一带横空出世,出其不意,大获全胜,但是在常山遭遇了阻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帮助下,心高气傲的史思明终于吃了大亏,不得不退兵,好在李隆基下了一步“好棋”,交出了潼关和长安,否则的话,恐怕这场安史之乱就会被朔方彻底的平息下来。后来,郭子仪等人为维护皇权,退兵,史思明又一次收复了河北,因为幽州的军队要比内陆的军队强大得多,后来又收复了清河,这才让他们扬眉吐气。
后来,肃宗即位,与安史叛军交战,宿敌李光弼镇守太原,史思明率部包围太原,但却攻不下,后来接到安庆绪的诏书,这才得知安禄山已亡,遂退兵,自立为皇。后来,安庆绪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史思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还派出了一支军队,说是要刺杀安庆绪,但最终还是史思明占了上风,与他饮酒作乐,让对方无话可说,最后,他将对方斩杀,后来,他又提防着安庆绪,直接向朝廷臣服,而那个时候,朝廷并没有发动战争的意思,便答应了将史思明封王,并且依旧做着樊阳的节度使。因为安庆绪的影响力很大,所以他的名字也变了。在758年,李亨因为史思明大肆收兵而心生不满,于是派了史思明的旧顶头上司乌承恩去挑拨史思明的军队,同时将史思明斩杀,却不料阴谋暴露,史思明又以此为由头,再度造反,与朝廷发生冲突。
后来李亨派遣了九位节度使去攻打安庆绪,却因为缺少了一位统领,导致了这一次的惨败,安庆绪不得不去找史思明帮忙,而史思明则是在一旁看着,等待着最佳的机会。只可惜,大唐并非一帆风顺,一次交手,尘土飞扬,两国仓皇退兵,李唐人数众多,死伤惨重,无法承受接下来一次交战的损耗,反而退兵,反观史思明,伤亡较小,又善于制造舆论,迅速在河北一带立足,然后与安庆绪交手,安庆绪年幼,如何敌得过史思明的精明?不久之后,他的家族覆灭,追随安禄山的高尚、庄严等人也被斩杀,安史之乱已经到了史思明的时代,因为安禄山的死亡,安禄山的大部分老部下都成了待宰的羔羊,所以不管是安庆绪还是史思明,都无法指挥这些老部下,所以大家都是在战争中互相帮助,战争结束之后才会分道扬镳。这一战之后,郭子仪落荒而逃,宿敌李光弼重新执掌大权,与史思明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斗,史思明苦心经营的手段都被李光弼一一破解,两人斗得难解难分,最后还是“鱼朝恩”这个福星横空出世,与仆固怀恩勾结,图谋篡位,最终还是因为小觑了史思明,被史思明一举击破,一场战争彻底逆转了劣势。后来,他趁机攻打陕州,但是打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拿下,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冲突,史思明以长子史朝义为要挟,扬言如果拿不下来,他就把自己的儿子处死,于是,安史之乱陷入了沉寂,没过多久,史朝义就因为没有魄力而兵败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