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木堡一役开始,明代的文武力量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勋贵一方的武将在这场争斗中溃不成军,取而代之的是文官一方,这场争斗失败从武将一方开始,到后来赫赫有名的于少保一方,再加上武将中勋贵一方的大部分都战死在了边境,所以,这不仅仅是朝堂上的失败,但对明代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那就是缺乏足够的兵力。当然,这一点一开始并没有人注意到,但后来,文臣们渐渐掌控了朝局,与皇上发生了正面的矛盾,再加上没有了主心骨,所以,明朝经常会出现内讧,皇上与内阁之间,其实就是一场皇上扶持的内廷与文臣支持的首辅之间的争斗。不过,抛开魏忠贤等太监不谈,我们再来看一下兵权被夺的结果,就是现在,海盗来袭,百十来个海盗都能横冲直撞,数十万大军却没有一个人敢上,从海边一路杀到南京,可以想象,明朝的兵权必然要进行一次大变革,最少也要对海边进行改造,时势造就英雄,戚继光正是在这种时候,才能扬名立万。
戚继光号南塘,字元敬。生于山东,少年时就有几分潇洒,又好学,家中出身贫寒,不过却也曾出过高官,只是近些年才渐渐衰落,在嘉靖二十三年,他接了先祖的位置,成为了“登州卫指挥”(明代大部分的锦衣卫都是世袭罔替,以示忠心)。一五四六年,戚继光掌管边附近屯田一事,当时海盗袭击的是海岸,山东当然也在海盗的攻击之下,年轻的戚继光就曾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因为戚继光是个读书人,所以在张居正的举荐下,他被任命为驻守二十五个卫所,与海盗作战。戚继光这些年在山东干得还算可以,抗击海盗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在朝堂上有些关系,得到了张居正的赏识,便被派到了浙江,那里是海盗比较猖獗的地方,专门平定海盗。
当年的倭寇,大部分都是日本的流民,他们从海上过来,与本地的海盗勾结,在中国设立了一个基地,可谓是三教九流,想要剿灭的,不仅要剿灭日本人,也要剿灭这些海盗。戚继光于浙江平定海贼,又有汪直的部下造反,戚继光苦于围剿未果,便被上疏,不过在官府惩罚之前,戚继光恰好将海贼剿灭,所以才得以逃脱,而这一仗,敌人的力量并不强大,可是经过长时间的厮杀,戚继光发现自己的部下缺乏纪律性,又或是胆小怕事,不敢拼命,于是又征募了一批人,经过朝廷批准,从义乌一带收拢了三万余人,自称“戚家军”(应该是后来剿灭海贼的后代起的名字)。戚继光亲自操练,不但要有严格的纪律性,还要有下属之间的默契,于是就有了小型的阵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鸳鸯阵”,这种阵型就是以数人为单位,相互协作,在南方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大规模的铁骑,所以近身搏斗,自然是以默契著称,另外,戚继光还引入了枪械,建立了一只全新的部队,让他的威名响彻大明,歼灭海盗就是他的成名战。一五六一年,海贼入侵台州,经过训练的戚家军第一次出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来犯的海贼,获得了台州的胜利,并应广西胡宗宪之邀,前往广西平定海贼,海贼溃败,退守浙江,海贼的进攻得以遏制,戚继光更是高升。一五六二年,福建的海盗联合地方海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政府又命戚继光前来讨伐,戚继光率戚家军深入福建,逐一歼灭,海盗虽多,但无人统帅,加上福建地方军队的支援,戚继光很快就派出军队,将这些海盗一网打尽,除去一些地形复杂,逃跑速度较慢的海盗外,大部分都被扫荡干净。
戚继光成功突围,一路追杀,一直追到了福宁,一路追到了永宁,1565年,戚继光打败了吴平,海上的麻烦已经解决,剩下的其他的事情就交给了地方,但戚继光在兴化的靠山张居正,却不得不亲自前往北方,1567年,他来到了蓟北部,开始操练军队。一五七三年,戚继光大败董狐狸,逼得其归附,数年后,又将董长秃生擒,逼得董家臣服,并许诺不再侵犯。因此,戚继光在战功卓著的情况下,被派往辽东,协助李成梁抵御外来侵略。后来戚继光又开始着手修缮长城,而上一位修缮长城的人,名叫徐达,可以说这个时候是戚继光最鼎盛的时期。被封为太子少保,所以,后世的人,都称呼他为“戚少保”。只是明代的武将终究不是文臣的对手,1582年,戚继光最大的靠山张居正去世,天下哗然,戚继光因为是张居正的弟子,被派到了广东,从此一蹶不振。1585年,他又一次遭到了弹劾,最后被革除了职务,回到家中,却于同年因病辞世。
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