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开国之时,朱元璋本就是一个草根,对于文官并不感冒,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出现,更是将朱元璋气得七窍生烟,将宰相一职给废了,自然,手握重权的他,自然不会有任何宦官能够影响到他,后来,锦衣卫建立,皇室一统天下,锦衣卫固然是一柄利剑,但却不是后人能够掌控的。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经历了四年的靖难之战,朱棣虽然没有朱元璋那么大的本事,但他也没有办法重新任命宰相,所以他改成了内阁大臣,实际上,权力相当于宰相,同时,他还支持内庭的太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执笔人,朱棣在世的时候,他可以横扫所有的朝臣,毕竟是马上皇帝,可是东厂的设立,批红制度的设立,为后世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导致明朝太监乱政。而朱棣则将东厂与锦衣卫划为皇上的私人军队,这意味着这两个都是皇上的直属军队,而不是向朝廷汇报,所以这两个机构之间有一种竞争,因为锦衣卫的驻地在皇宫之外,而东厂提督,也就是他们的头目,都是皇上的贴身太监,所以他们更受皇上的宠爱,所以当他们被任命为东厂提督的时候,他们的权力就更大了。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年轻的皇上并不喜欢文武百官的说教,他也没有太多的雄心壮志,便将权力交给了王振王公公,王振野心勃勃,仗着朱祁镇对他的信任,再加上先皇上给朱祁镇的压力,他终于将所有跟自己不和的官员都赶出了朝堂,独揽大权。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大明的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皇上一蹶不振,而文臣却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朱祁钰虽然对这些官员没有什么好感,但也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朱祁镇为了解决皇位之争,将这些官员统统斩尽杀绝。到了后来,皇上再也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去说服大臣,于是便开始支持内庭,这就导致了权宦的出现,到了后来,明末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太监,比如汪直,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刘瑾权倾一世,被当时的人称为“八虎”之首;陈矩、王安、王承恩、曹化淳等人也在其中,还有赫赫有名的九千岁魏忠贤,他被称为太监之主,一手遮天。奇怪的是,权宦虽然很多,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对皇上造成实质的威胁,和唐朝的大宦官有所不同,究竟是为什么?
依我之见,第一就是权力的分散性,内廷的二十四太监,每一太监的权力都不一样,而且彼此之间也有制约,并非每个人都是皇上的近臣,太后,甚至是皇后,他们都可以支持自己的人上位。除此之外,还有十二个监察使,四司八局,负责日常事务,还有一个类似于宰相的司礼监,主管公文,统领其他太监,以及东厂,权力之大可想而知。不过,他们的权力来自于帝王,虽然他们可以无视律法,得到帝王的庇护,甚至动用家族的律法,但这也就代表着,他们的生死掌握在帝王的手里,一旦帝王认为他们无能为力,随便一个借口,他们就会被处决。或许有些人要问,为何不直接发动叛乱,这一点与唐代相比,唐代的初期实力太强,而到了后来,则是逐渐衰落,而唐代的军事力量,以及各地的诸侯势力,都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这也让那些太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支持自己的势力,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军事力量,而明代却没有这样的实力。边镇和禁军,要么归五军都督府,要么归兵部,就算是太监想要干涉,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锦衣卫’,锦衣卫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归东厂指挥,但那是因为东厂是奉皇上之命,东厂的势力,远远不如‘锦衣卫’。别看这些大太监们在朝廷上呼风唤雨,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却只是崇祯的一个仆人,一旦被崇祯不待见,他就会提心吊胆,最后一道圣旨之下,宦官们四分五裂,东林成了当之无愧的领袖。就算是在朝中权势滔天的魏公公,也是这样的,更别说其他人了。而想要劫持皇帝,恐怕还没等朝廷官员动手,就已经被锦衣卫给控制住了,而且二十四监也不会一起造反,像唐代那样的宦官,绝对不会再有,这是前车之鉴。
这也是为什么,明代的宦官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稳固的基础,唯一的依仗就是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郑和却是个例外,他的确是个人才,对朝廷也是有贡献的,或许正是因为郑和的关系,明代的皇上才会把权力交给宦官,让宦官做主,而宦官则是依靠亲信。再者,朝廷的力量也是要被削弱的,宦官在朝廷里没有什么地位,自然要投靠皇上,于是,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宦官和清流之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了明代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