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朱元璋北伐之后,蒙古王逃离了北京,返回了大草原,这个时候,黄金家族在大草原上再也没有了任何的话语权,也有了其他的原因,比如,其他的部族,也有了野心,不再听从北元朝的命令,也有了一些阴谋诡计,导致了大范围的内战。之后,朱元璋数次出兵北方,一举歼灭了北元王朝的残余力量,使得原本强大无比的蒙古帝国四分五裂。东、西蒙古僵持不下,暂时还奈何不了大明,但大明也没有坐以待毙。在朱棣登基之后,他自然要向外发展,因为他已经确定了自己要登基为帝,他必须要按照洪武的风格,进行北方的战争。此时蒙古已经分成了几个派系,其中最强的就是瓦剌部和鞑靼部,而瓦剌的领袖,则是投靠了大明,想要利用他们来发展自己的力量,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鞑靼部的力量也越来越弱。一四一八四八年,脱欢率领大军,击败了鞑靼人,吞并了他们的部落,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后,又支持了黄金家族一个叫脱脱不花的人,让他成为了草原的可汗,同时,大明也在更替政权,当年还是一个年轻的孙子,朱瞻基,已经成年。这一次两国之间,也开始了一场明战,不过最终还是因为大明帝国的力量,获得了一丝胜利,一直等到下一代的帝王上位。
一四三六年,朱瞻基驾崩,其子朱祁镇继位,又过了四年脱欢去世,也先继任太师。那时候,蒙古实际上是大明的附庸,尽管不安分,时常惹是生非,可年年都要上缴贡品。一四四九年,贪得无厌的也先,竟然征服了整个荒蛮之地,占领了整个草原,现在也是对朝鲜和北方虎视眈眈,所以也先才会选择大明,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国家。一开始,他只派了两千名使节,谎称有3000名士兵,希望能得到大明帝国的重奖,但大明帝国并没有答应,因为大明帝国的官员都是精明之辈,所以朱祁镇就让宦官王振去办这件事,结果就有了这场怪异的战争。
也先又因得不到赏金,便以此事为由,派军对大明发动了攻击,分成了四个方向,大同遭到猛烈的攻击,不得已只能求助于朝廷。那个时候,朝堂上的情况很复杂,三杨都已经退休了,但是在内阁中,却还在互相倾轧,朱祁镇的威信还不够高,所以朱祁镇决定像他的祖先一样,利用自己在北方的战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决定亲自出马。当初,朱祁镇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满朝文武都表示了强烈的异议,文武大臣也不是傻子,他们也想把皇上抓起来,然后掌握实权,可是皇上显然是要树立威信,所以才会百般阻拦,再加上朱祁镇太过自信,根本没有给朝廷留什么后手,就急急忙忙的出兵打仗,谁知道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陛下当然有他的心腹,朱祁镇身边的人,就是他祖母的亲戚成国公朱勇,英国公张辅,大同的驸马井源,王公公,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大臣。
但朱祁镇太过自信,王振想要带着荣耀回家,所以才会敲锣打鼓,以示自己的回归,因为他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朱祁镇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怀疑,因为他知道,大明并不是属于他的。一四四九年八月,也先听说官军已至,便退兵,朱祁镇坚持要追,于是率部出九州。朱祁镇没有上过前线,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他不得不带着自己的部下,回到了要塞,而他麾下的三万明军,则在要塞的战斗中牺牲,这三万精锐,是要用来保护自己的,这三万精锐,就是明军的依仗,一旦失败,就会陷入要塞的腹地。聪明人都知道,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守居庸关,然后休养生息,重新集结兵力,准备迎接下一次的进攻,不过,朱祁镇并不觉得有什么好怕的,甚至在王振的怂恿下,他还觉得可以打一场。在我看来,王振在历史上的说法,还是有些片面的,一个太监,哪有资格插手朝事,不过,若是朱祁镇的本意,倒也说得过去,因为太监都是替皇上顶罪的。就这样,明军在土木堡中驻扎了下来,这里的地形虽好,但无水,明军被包围之后,也是左右为难。朱祁镇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之后,数十万大军便向水边进发,再也没有了任何的反抗之心,一片混乱。也先趁机冲出去,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很遗憾,明军输了。数十万缺水无力作战的军队,全军覆没,包括英国公在内,大批王公贵族,全部阵亡。除了几个逃跑的文官,朱祁镇被俘,王振被大帅樊忠暴怒击毙,随后樊忠也战死,朱祁镇也被擒,这就是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