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告诉我们:想赢得人生,就得靠自己

红苓读书 2023-04-02 11:53:47
靠自己

湖南榜发,吾邑竟不中一人。……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一科,亦未遂为过时。

——《曾国藩之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篇》

咸丰元年,湖南乡试后,曾国藩的老家竟然没有一个人中榜,曾国荃就给曾国藩写信,说他们湖南老家受到了朝廷的排挤,是朝廷上下刻意为之的结果。

曾国藩劝诫弟弟们要放宽心,来年再战,趁年轻,少抱怨,要把挫折看成是对自己的磨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帮曾国藩战胜了接下来的困境。

咸丰四年,湘军被太平军大败于靖港,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联合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发文,要求弹劾曾国藩,解散湘军。

当时,曾国藩的同窗好友刘蓉也都对他敬而远之,设法辞归而去。

平日至交冯树堂、郭云仙尚不肯来,无人肯相助……

曾国藩只好重振精神,重整湘军,最终打败太平军于湘潭。

面对困难和挫折,可以做最坏的打算,但不能抱怨,不能牢骚,要靠自己,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

能忍则安

处兹大乱未平之际,唯当藏身匿变,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至要至要!

——《曾国藩家书之致四弟*不宜圭头角于外篇》

曾国藩初办团练时,驻扎在湖南的绿营兵,是朝廷的正规军队,绿营兵的将领和士兵对曾国藩的团练不屑一顾不说,还处处刁难、给脸色看,甚至当面挖苦、讽刺、向朝廷打“小报告”等等。

曾国藩和颜悦色地面对这些种种的困难和刁难,他知道在没有证明自己价值之前,所有的解释和辩解都是徒劳。

他把精力用在团练上,后组建湘军,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同僚的认可,所有人的对自己的尊重。

忍是美德,是智慧,是关注长远目标,不计较一时得失的大格局。

不盲从

总之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端,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

——《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篇》

曾国藩生在、长在重视科举的时代,但他却不迂腐地要求家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

他的大儿子曾纪泽三次科考落榜后,放弃了科举考试,曾国藩欣然同意。

曾纪泽32岁开始学习英文,专心研究西方文化和国情。

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时,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与沙俄谈判,用熟练的英文各他对沙俄的了解,为清政府争取了最大的利益,与沙俄签订 《中俄伊犁条约》,成功收复伊犁。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也没有走科举的道路,而是在数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

成功不是盲从,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领悟,让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写在最后的话

想赢得人生,实现价值,能靠的永远是自己,且只有自己。

曾国藩能在清朝末年的乱世当中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他的忍耐、宽容、努力、坚持等等之外,还有他圆通而不迂腐的处事方式:

他用宽容大度的胸怀不与同僚计较过去的得失,用苦行僧的方式严格律己,用前瞻性的目光鼓励家人和儿子们的选择……

这让他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曾国藩家书》也是一条适合他走的“路”,这是一种表明态度的方法和手段,用这种方式,消除了朝廷对他的猜忌,遏制了同僚对自己的打压,最终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