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德诚《拨棹歌·其一》
垂钓者静坐江边,丝纶千尺垂入水中,涟漪层层荡开。夜深水寒,鱼儿不食饵钩,他却满载清辉,乘月而归。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个很深的欲望引导着人的行动,名也好利也好,总之人心焦渴,定要从外界获得什么才得满足。
可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就像水面的波纹,一浪推着一浪,你走了一步,随着就有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无穷。欲望无法被填满,而且不是人能够控制的。
对于禅者来说,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都是“处处是禅机,事事有禅意。”纵使所求未得,亦能于寂静中体悟圆满。
人生如舟,载不动名利纷扰,却可以选择可载一船明月,照见本心澄明。
02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辛夷坞》
在王维的养生别墅里,山涧深处,有辛夷花悄然绽放,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红萼灼灼;落时毫无惋惜地默默凋零。
在这山谷溪涧之处,辛夷自开自落,大开大落,它不为生而喜,不为灭而悲。
生命本自具足,我们无需观众,无需掌声。如那幽谷花儿,从来不因无人而不芬芳,我们也不因孤寂而彷徨。

03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修行者最高的境界是“空”,“空”字在佛教的位置极高,它是最玄妙最难懂又最难解释的一个字。
声音和光处于“有”和“无”的边界,把人心从“有”引入到“无”。 这是心平如镜,如入禅境,淡于世事的闲适心境。
0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晨光熹微,踏入隐于山林的古寺,初升的太阳洒落在大片树林上,闪烁着金光。竹林掩映,曲径通幽,禅房前后,各种花卉和树木繁茂映掩其中。
山光明媚,飞鸟感到欢悦,潭水清澈,使人心空明。就在万物都沉浸在静寂之中,敲钟击磬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余音袅袅。
诗人在古寺之中,日光所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鸟儿欢畅自由,人心在清清潭水的涤荡下,没有杂念。万籁俱静,钟磬之音,沁人心脾。这样的古寺禅院,是人静物静,更是人静心净。
真正的宁静,不在逃世,而在心头修篱种菊。

05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在青翠的竹林寺中,日落时分传来了悠扬的钟声。一位身背斗笠的人,在夕阳的余晖中独自漫步,渐行渐远,消失在青山之间。
尘世之外,有一位超凡出尘的禅者,无论他是抚琴而来,还是在斜阳中回归,都是深深的禅意。
无需言语,只需一曲、一行走,就能让人感受到他那超凡出尘的心灵。他的存在,就是一种禅意的表达,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是对超脱和自由的追求。
送别不必折柳,孤影亦是圆满。人生再多的不舍与留恋,最终都是曲终人散。修行者心无挂碍,悟透了这一点,你就知道,漫漫长路,终究是一个人独行于天地,不如修得云卷云舒,来去皆从容。
06
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去尽,寒云夜夜自飞还。
——唐·皎然《秋晚宿破山寺》
秋风卷落叶,空山古寺残灯孤照,石壁斑驳。昔日香客已散,唯寒云夜夜徘徊,如旧友低语。
繁华终归岑寂,无常本是常态。寒云来去无痕,任它人间兴衰,我自与明月清风共老。
诗人神游于宇宙万有、十方三世之间,他的心灵与古寺、落叶、寒云融为一体。
在这清冷无言的秋夜,过去的游寺行人为何都已经离尽了,山上的缕缕寒云,夜夜独自飞来飞去。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人生短暂如朝露,只有清风明月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一种豁然开朗的“明心见性”

07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诗》
有人踏遍千山寻春,芒鞋磨破仍不见春踪迹。春不知藏于何处,他只得失望归来。推开柴门时,忽有暗香萦绕,原是檐角寒梅正盛。摘花轻轻一嗅,整树花枝在风里簌簌震颤,原来春早已悄然攀上枝头,
多少有点像辛弃疾在人群找自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南辕北辙;时机不到,任你寻寻觅觅也无补于事,机缘到了,一切都会不期而遇。
08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苏轼《观潮》
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汐令人魂牵;等我亲临时,方知庐山烟雨仍是烟雨,潮声依旧潮声,原来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
没有开悟之前,你可能会为尘垢妄念在心中兴风作浪,导致你心情沉重,千愁万恨纠缠不清。放下执念,开悟之后,初见是山,再见不是山,最后见山还是山。魔由心生,只有沉下心来,做到六根清静,处变不惊,心如止水,不添爱憎,人生才叫大彻大悟。

09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唐·储光羲《咏山泉》
山中有泉,潺潺流淌不知名姓,却将空山濯洗得澄明如镜。它把碎光揉成丝帛将层林浸染成千般颜色,又乘风跃入云端,化作淅沥雨声洒向人间。待涧水悄然漫过石阶,便温柔注满每处低洼的地方。它淡泊自处无人能见到却将岁岁年年,守得一身清澈见底。
上善若水,不争不显。无需人知,无需人颂,只依本性涓涓而流。人有禅心亦当如此,安贫乐道,清净自在,不为世尘所染。
10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禅眼观风物,一花一叶皆具佛性。用心去感受,东风不必寻,春色不必追,风到自然满园春色。

11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孤云野鹤,本非人间俗客,怎么能够在人间居住呢;就是那沃洲山,虽然清幽,早已经成了名利场,亦失了清净,你也千万不要去。
其实修行不在深山远,而在心远地自偏。若你存标榜之心,纵然仙居蓬莱,亦是身在红尘中啊。
真正的禅师,就算住在闹市之中,车水马龙,人人千娇百媚,而禅意也不会丝毫动其心念的,这才是没有妄念真正的“定”。
12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唐·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有一眼白云泉,白云无心飘荡,泉水自在清闲。白云泉啊,你何必还要奔涌下山,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你看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禅者当学天平山上的云水,无心则自在,不争则自得安闲。人间浊浪滔天,你又何必去尽染,徒增烦恼。

13
南北东西住险巇,古岩寒桂冷依依。
无人到我经行地,明月清风拟付谁。
——宋·释道英《偈二首》
踏遍南北东西险峰幽谷,古岩上的寒桂总是冷冷的与人相伴;此地如此寂寥,大抵没有人会到我这修行之地来,唯有皎皎明月浩浩清风可托付心事。
世人少来此地修道,大概是畏于山寺的清寒吧。这里固然清寂,但仍有清风朗月之美好风光是他们不能领略的。
清虚自守,不是人人都修行,正如粗茶淡饭,清心寡欲看似很简单,实则也需要有坚定的意志或者精神力量支撑才行。
14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
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
——唐·卢纶《过仙游寺》
途经仙游寺,踏雪而行,白云流水如人在闲庭信步;峰峦尽处,暮色竹阴中传来寂寞诵经声,分外悠扬悦耳。
人只有放下心头的千般妄想和万种执著,才能达到一个空寂纤尘不染的境界。当你把心里的杂质都一一剔除干净,快乐也随之而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通者乐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禅意。
15
从来湖上胜人间,远爱浮云独自还。
孤月空天见心地,寥寥一水镜中山。
——唐·皎然《送维谅上人归洞庭》
从来都是湖上胜过人间,爱那洞庭湖上浮云独去返还;一轮孤月悬空,照见心如明镜,寥寥的江水如镜般倒映青山。
僧人爱云,爱月,爱水,均是爱其自由、空明澄澈。禅中的云天水,万物皆可为镜子,污垢尽去,光明自现。智者无为,愚人自缚。许多烦恼多是庸人自扰,少些比较,少些执著,自然是日出云散,自心明朗。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