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登位的唐中宗为保权位而十分昏庸,但其驾崩应非韦后母女之责

史海撷英 2024-10-21 11:37:44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于贞观殿,遗诏太子李显继位,这一年,李显二十七岁,是为唐中宗。

登上帝位,是一件喜事,而且唐中宗正值壮年,年富力强,完全可以施展拳脚。只是遗诏里的一句话往唐中宗兴奋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一句话,他这个新皇还不能亲政,朝政大权只能先由太后武则天掌握,这又让唐中宗有点泄气。

说实话,他在这个太子位置上熬了太久了,不是时间太长,纯粹母亲太可怕。

毕竟大唐的太子不好做啊,远的不说,就说两个亲哥哥,当了太子后下场是什么样,他一清二楚,因而成为太子后,每天都是过得担惊受怕的日子,生怕有一天步两位兄长的后尘。因而在太子时期,在母亲面前表现得极为恭敬,小心翼翼地过着每一天,也从不多说一句话,成功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只是好不容易熬到登位,居然还要受母亲摆布,唐中宗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他决定摆脱母亲的桎梏,做爷爷唐太宗那样的人物。

然而唐中宗在当太子的时候一直小心谨慎,也不敢随便结交大臣,也没有宰相的支持,导致他登位后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毫无根基。如今朝中大臣中,大部分是武则天的人,其余都和宰相裴炎抱成一团,唐中宗完全指望不上。因而想要话语权,朝中必然要有自己的人马,而且官职不能低,想来想去,只有自己的岳父一家了。

韦玄贞

唐中宗的岳父叫韦玄贞,是京兆韦氏子弟,爷爷韦材曾经担任过隋朝的左武候骠骑将军,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参军。但不管如何,岳父总归是自己人,因而一上位,唐中宗就提拔他为豫州刺史。

给岳父升官没什么问题,但唐中宗觉得朝堂之上还是没人替自己说话,又想升韦玄贞为宰相,这就炸了锅。

朝廷要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给韦玄贞一个宰相位,那势必要罢免一个宰相,无缘无故被罢官,而且还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干的,宰相裴炎一下子不乐意了,拒绝起草诏书。

到了这个时候,唐中宗就该知晓厉害,这事就此揭过。但唐中宗偏不,热血青年上起头来,什么也管不了,直接大发雷霆:“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这个时候的唐中宗全然忘了当初是如何小心翼翼当太子的,以为当了皇帝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丝毫没有顾忌了。

而裴炎被唐中宗责骂后,愤懑不堪。裴炎是唐高宗临终前留下的辅政大臣,也一直尽心尽力辅佐唐中宗。然而唐中宗这番言论,那是明主之象?如此任人唯亲,裴炎也一阵恍惚,一言不发,就将这件事告诉了武则天。

武曌

武则天正等着这样的机会,此前经过一番安排,朝廷内外大都是自己人,唐中宗此举就是瞌睡送来枕头,不废他废谁?就借机和裴炎商量废帝的事情。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在朝会上当众宣布废了唐中宗的皇位,命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乃幽于别所。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后,德威之孙也。”

就这样,唐中宗当了五十五天的皇帝就被废了,贬为庐陵王。

说实话,唐中宗实在是操之过急了,根基不稳的时候,却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丢了皇位,还害岳父一家丢了性命。而他只能干看着,丝毫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岳父一家妻离子散。

当然,他自己也不好过,被废黜后,被软禁起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至少保住了性命,这一点,可比二哥李贤好太多了。想当初李贤被废赶出长安,途中就死得不明不白,从这一点来说,唐中宗目前还算不错吧。

而在房州的十五年里,朝廷变天了,老弟就是个傀儡,母亲很快做了皇帝,李唐江山变成了武周。

李哲

而在这个期间,被武则天杀的李唐宗室子孙数不胜数,也让唐中宗担忧不已,深怕某天长安来人,逼自己自尽。

而后徐敬业、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打着匡复庐陵王的旗号反对武则天,“孙万荣之围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对于这件事,唐中宗不仅不抱希望,甚至加剧了内心的恐惧,深怕母亲利用这个机会除掉自己。以至于每天在睡梦里被噩梦惊醒,甚至被吓的想要自尽,好在身边有韦后陪着,让他暂时得到一丝安慰:“初,韦后生邵王重润、长宁·安乐二公主,上之迁房陵也,安乐公主生于道中,上特爱之。上在房陵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后止之曰:‘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尝与后私誓曰:‘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惶惶不可终日的唐中宗终于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武则天最终选择他为继承人,一道诏书,让他摆脱了囚徒一样的日子,他再次成为太子。

只是这些年的是是非非,让他不再和之前一样年少轻狂了,他也知道,想要让自己地位得到巩固,需要时间,需要拉拢,比如武氏家族。

对于武则天来说,自己可以安然身退,但自己退下来后武氏怎么办?自己杀了那么多李唐宗室,李唐宗室日后会必然报复,只要李、武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可以避免一些。

因而武则天大肆鼓励李、武之间的联姻,而唐中宗敏锐捕捉到这个点,先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又将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一方面响应武则天的联姻,一方面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武曌

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且唐中宗回到洛阳,权力交接已经是顺理成章,等武则天驾崩后自然过渡就好了。

然而武则天晚年一头扎进二张兄弟的怀抱里出不来了,偏偏二张兄弟又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对内隔绝武则天,对外发号施令。这让一帮朝臣不乐意了,如今连武则天都见不到,是死是活也不清楚,二张兄弟却在作威作福,本来武则天年事已高,已经进入权力交接的多事之秋,不能不让人小心。不少人甚至怀疑武则天已经驾崩了,要么就被二张兄弟控制住了,也让权力交接 ,蒙上了一层阴影,当然,也让一些人看到机会,比如宰相张柬之。

此前从张柬之等人只要静静等着武则天驾崩即可,虽然无风无波,那他们他也没啥功劳。但如果有人控制皇帝图谋作乱呢?那就是拨乱反正,谋取富贵的好机会。当然还不止于此,一方面可以有名义发动政变拥立太子登基,获得从龙之功,一方面也可以借这个机会铲除异己,甚至把控朝政,将利益最大化。而万一失败呢?也没事,就以武则天和外界外界音信隔绝为由,拉二张兄弟当替罪羊,显示自己忠臣身份。当然,就算到了这一步,还可以逼武则天退位,横竖都没问题。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位。

突如其来的政变,搞了一辈子权谋的武则天没算到,二张兄弟也没算到,至于唐中宗?他是赶鸭子上架,自然也没算到。

李唐江山复辟了,失去权力的武则天也迅速衰老,迁居上阳宫,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寂寞与孤独中离开人世。

李哲

唐中宗再次迎来了自己的帝王生涯,只是他这一次登位,做得还不如第一次,甚至险些颠覆华夏文明。

张柬之等人拥立唐中宗复辟后,只是针对武则天和二张兄弟,没有涉及武氏势力,张柬之几次劝他除掉武氏家族,以免后患无穷,但唐中宗始终未能听进去,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最终在朝堂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韦武集团。

韦武集团的核心是韦后,成员有安乐公主、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依附他们的大部分都是原来武氏家族的余党,另一个则是韦后的亲信。

至于韦后能够登上政治舞台,还是靠唐中宗。

唐中宗在软禁生涯里,只有韦后陪着他,不仅劝慰他,还好替他和朝廷来使周旋,让他们回去可以不在武则天面前搬弄是非,保全一家人性命。如此同甘共苦,自然受到唐中宗的感激,也因此,第二次登位的唐中宗在没有主见的时候,都询问韦后的主意,也让韦后主见掌握朝政,最终走向了和武则天一样的干预朝政的道路。

至于武三思,本来就是一个善于钻营的人,看到唐中宗被召回来,立即为儿子谋娶了唐中宗的最爱的安乐公主,“上女安乐公主适三思子崇训。”也让他在神龙政变里毫发无损,甚至还成了有功之臣。

上官婉儿

而为了巩固自己权势,武三思还把自己的老相好上官婉儿送给了唐中宗,并且借机亲近韦后,甚至传出了私通的传闻,而唐中宗却不以为意,反而武三思三日不进宫,就去他家里找他。“上数微服幸武三思第,监察微史清河崔皎密疏谏曰:‘国命初复,则天皇帝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轻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祸!’上泄之,三思之党切齿。”

而上官婉儿,她才貌双绝,深受唐中宗喜欢,将其封为昭容,甚是宠爱。

对于丈夫的宠爱,韦后倒是一点不嫉妒,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帮手,让她为自己出谋划策,至此,一个庞大的韦武集团得以形成。

当然,唐中宗也乐见其成,此举就是打算利用韦武集团制衡老弟李旦一系,毕竟李旦也做过皇帝,而且太平公主和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还有拥立之功,势力也膨胀。

“初,桓彦范等已诛二张,薛季昶、刘幽求劝并诛三思等,不从。翌日,三思因韦后潜入宫中,反易国政,数日而彦范等皆失柄,所斥去者悉还。”眼看张柬之屡次上书要除掉自己,武三思不肯坐以待毙,打算扳倒他们。

和韦后密谋后,将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人封王晋爵,名义上恩遇,实际上剥夺他们的实权,来了一招釜底抽薪,时机成熟后,将他们贬出朝廷。

武三思

不久,武三思想到了一个毒辣的计划,将自己和韦后的私情写在纸上,扬言要废后,并将其张贴在唐中宗回长安的必经之路上。“武三思阴令人疏皇后秽行,榜于天津桥,请加废黜。上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穷核其事。承嘉奏言:‘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为之,虽云废后,实谋大逆,请族诛之。’三思又使安乐公主谮之于内,侍御史郑言之于外,上命法司结竟。大理丞三原李朝隐奏称:‘晖等未经推鞫,不可遽就诛夷。’大理丞裴谈奏称:‘晖等宜据制书处斩籍没,不应更加推鞫。’上以晖等尝赐铁券,许以不死,乃长流晖于琼州,彦范于州,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环州,玄暐于古州,子弟年十六以上,皆流岭外。”

至此,韦后和武三思彻底一手遮天。

而他们除掉张柬之等人后,又打算除掉太子李重俊。

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卫王李重俊被立为太子,然而李重俊并非韦后所生,而干预朝政的韦后和李重俊矛盾频频,韦后就打算除掉他,这和武三思不谋而合,因为他想让儿媳妇安乐公主当皇太女。而安乐公主也正有此意,不仅让丈夫武崇训凌侮太子,甚至屡次奏请唐中宗废掉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恶之;特进德静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常陵侮太子,或呼为奴。崇训又教公主言于上,请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女。太子积不能平。”

堂堂一个太子,居然被驸马辱骂为“奴”,这天下还是姓“李”的吗?而且韦后和武三思不断诋毁自己,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于是,他想到了反抗。而朝野上也有不少不满韦后和武三思专权的人,双方不谋而合。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李重俊打算再来一次政变,他矫诏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营三百余人,先杀死武三思父子,而后派兵杀入关内。“秋,七月,辛丑,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并亲党十余人。又使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及其子天水王禧分兵守宫城诸门,太子与多祚引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叩阁索上官婕妤。婕妤大言曰:‘观其意欲先索婉儿,次索皇后,次及大家。’上乃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使左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帅飞骑百余人屯于楼下以自卫。杨再思、苏瑰、李峤与兵部尚书宗楚客、左卫将军纪处讷拥兵二千馀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多祚先至玄武楼下,欲升楼,宿卫拒之。多祚与太子狐疑,按兵不战,冀上问之。宫闱令石城杨思勖在上侧,请击之。多祚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为前锋总管,思勖挺刃斩之,多祚军夺气。上据槛俯谓多祚所将千骑曰:‘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于是千骑斩多祚、承况、祎之、忠义,余众皆溃。成王千里、天水王禧攻右延明门,将杀宗楚客、纪处讷,不克而死。太子以百骑走终南山,至鄠西,能属者才数人,憩于林下,为左右所杀。上以其首献太庙及祭三思、崇训之柩,然后枭之朝堂。更成王千里姓曰蝮氏,同党皆伏诛。”

李重俊墓

事情平定下来后,唐中宗做了一件足以钉在耻辱柱上的事情,用亲儿子李重俊的首级去祭祀武三思、武崇训。

大唐差点再经历一次玄武门之变,唐中宗感觉“玄武门”不太吉利,将其改为“神武门”。只是改名有什么用?武三思不在,韦后势力还在,且更加猖狂。如今太子已薨逝,更助长了韦后的野心。

景龙元年(707年)八月,韦后发动群臣,给唐中宗上了“应天神龙皇帝”尊号,亦如当年唐高宗,而后自己则加了“顺天翊圣皇后”尊号,用意极其明显。

而唐中宗坑死李重俊后,又坑死另一个儿子李重福。

李重福是唐中宗的庶长子,因为韦后怀疑当年李重润的死跟他有关系,认为是他向武则天告密才导致李重润的死,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唐中宗就可以疏远这个长子,导致李重福一直被外放。

至于安乐公主,丈夫死了一点不伤心,毕竟他早就和武崇训的堂弟武延秀有了私情,二人现在可以光明正大起来,且不断要求唐中宗封她为“皇太女”。

李裹儿

对于这件事,唐中宗没有答应,但也没有反对,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根据《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记载,唐中宗的确有“欲立爱女为储”的心思的,这有点惊世骇俗了。

毕竟武则天称帝,已经是颠覆了一次华夏文明,如果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那就是彻底颠覆。

毕竟皇太女是以公主身份继承皇位,除了涉及王朝皇统问题外,更涉及继位后女皇帝的传位问题。

毕竟传位给儿子,这意味着江山交给外姓,这么一来,李唐还是要灭亡,如果不想李唐灭亡,那就要修改传统的姓氏继承法则,即唐朝所有的皇室,从此跟随母姓。这么一来,底下必然要变革,可以说立皇太女,不仅仅涉及王朝的传承,更涉及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问题和姓氏传承问题。

面对女儿天天胡搅蛮缠,唐中宗差点动摇,但始终没有答复,但却允许安乐公主参与中枢决策,相当于分享了皇权。至此,安乐公主可以公然插手朝政,权倾朝野,一时间,朝中要职,都可以明码标价,只要有钱,不管什么身份,都可以在安乐公主这里授予官职,至于唐中宗?才不管不顾,安心当一个傀儡:“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请帝书焉,帝笑而从之,竟不省视。又请自立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不加谴。”

唐中宗虽然靠着妻女成功压制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但妻女膨胀的势力和危害远超武则天时期。如果任由唐中宗胡来,大唐怕是要衰落下去了。

韦皇后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于神龙殿,遗诏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由韦后临朝称制。只是韦后没有武则天的能力,安乐公主也没有太平公主的权谋,有野心,但无能力,下场就是死。仅仅十几天后,韦后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赶下台,结束了唐中宗一朝的乱象。

至于唐中宗的驾崩,后人普遍说是韦后和安乐公主鸩杀的,说实话可能性不大。毕竟韦后虽然胡作非为,但和唐中宗感情还是很不错的,且唐中宗在,他们可以背靠大树,唐中宗一驾崩,如何敌得过其他势力?或许,唐中宗被鸩杀的传言,可能是唐睿宗一系登基后为唐隆政变合法性找的借口,甚至可能就是唐睿宗一系暗中下手,当然,暴崩的可能性也有,但始终是一个谜。只是不管如何,窝囊一辈子的唐中宗驾崩了。

第一次登基当了五十五天皇帝,第二次没了武则天,却为了防止老弟一系,任由妻女摆布,毫无主见,甚至对儿子如此残忍,宁可信上官婉儿都不信自己的儿子,心里哪里有李唐江山?有的只是自己罢了,只想随心所欲,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庸愚、懦弱、寡恩、薄情之人。以至于唐中宗之后,“中宗”这个太、高、世、中里排名靠前的庙号,除了南汉之外,再无人用。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