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
1938年,党中央、毛泽东在给新四军的第一个“五四”指示中指出:
“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淑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把江北作为江南新四军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党中央的一个规划性的指示。
所以,在苏南、苏北、皖东北抗日根据地陆续开辟的时候,苏中抗日根据地却迟迟没有真正启动。
直至1939年2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根据日军占领东南地区的情况,周恩来提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3条原则:
一是哪个地方空虚,就向哪个地方发展;
二是哪个地方危险,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
三是哪个地方只有日、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就向哪里发展。
此外,他还与新四军叶挺、项英等人商定了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的战略,为苏中及其他抗日根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
1939年春,在苏南先后开创了茅山抗日根据地、东路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令管文蔚挺进纵队,攻占扬中岛,搭起了跨越长江天险的“跳板”。
接着,为冲破国民党对新四军抗日地域的限制并沟通江南、江北的联系,新四军借为苏北友军护送弹药的有利时机,经陈毅策划,陶勇和卢胜等率领第2支队第4团第2营北渡长江。
他们悄然插入扬州、仪征、天长、六合地区,以“苏皖支队”的名义,在这里扩大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游击根据地。
陶勇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陶勇率部进入仪征以北月塘集地区后,积极向日伪军发起连续攻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歼伪军两个连,一个伪警察所,一度切断了天扬公路。
日军旋即纠集日伪军数百人,分进合击月塘集,企图消灭苏皖支队于立足未稳之际。此时,国民党县大队500余人也隐蔽于月塘集西侧,企图趁火打劫。
面对数倍于己的日、伪、顽军,陶勇悄悄将部队拉出了月塘集,设伏移居集,亲自带领4连100余人扼守正面,将日伪军放至离阵地一二十米的近距离,出其不意地以猛烈火力予以杀伤,5连、6连同时从两翼出击,一举击溃了敌军。
他身先士卒,亲率部队乘胜猛追,收复了月塘集,此战毙伤日伪军近百人。
11月底,叶飞率部与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叶飞任纵队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
部队合编之后,立即北渡长江,在扬州、泰州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至此,新四军派往江北的部队已有4000多人,从而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新四军在向江北出兵的同时,陈毅又派干部前往苏中建立和恢复当地党组织。与此同时,江苏省委也派员帮助发展地方党组织。
1939年10月,苏中特委成立,当地党组织得到了较快地发展,江都、泰兴、泰县等地建立了党组织。
在准备挥师过江之前,陈毅等人还特别注重研究苏中、苏北局势。因为,苏北是联系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纽带,是日、伪、顽、我几方必争之地。
除力量最强的日军外,此地的国民党军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位于兴化以北的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兵力约70000人,是著名的顽固派。
二是位于泰州一带的苏鲁皖边游击军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简称“二李”)所部,兵力约30000人。
此外,还有位于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他们都是地方实力派,与韩德勤既有联系,也有矛盾。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经反复考虑,陈毅确定斗争策略是:灭敌、联李、反韩。
同年8月下旬,陈毅由苏中赴泰州,与“二李”联络感情,并向他们宣传团结抗日主张。此时,“二李”也想借助新四军的力量,对付韩德勤,因而热情接待。
李明扬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同年10月,李明扬请陈毅协助他们将一批弹药由江南运至江北,陈毅立即表示同意,并派第4团去完成。于是,管文蔚率部进入江北。
同年12月初,陈毅第二次赴泰州。他在动身前,从战利品中挑出一些“三八式”步枪、战马、指挥刀,作为送给“二李”及“二李”的引见人——李部第二纵队司令颜秀五的礼物。
陈毅到泰州后,和“二李”谈到配合向东发展的问题,李明扬联系到上次通过韩德勤的关系,运弹药时遭到层层被克扣,而新四军将所有弹药全部运到的现实,一再称赞“新四军够朋友”,表示支持陈毅部向东发展。
交谈中,陈毅转达了毛泽东、朱德向李明扬的问候,李明扬甚为他后来曾高兴地对别人说:
“我在这里被打垮了,到延安去,玉阶(指朱德)会招待我的。”
此外,他们还邀请陈毅给该部教导总队训话。
1940年1月,陈毅参加东南局、军分会联席会议,会议要求苏北应加强对“二李”的统战工作,集中对付韩德勤,巩固扬中桥头堡及长江南北两岸阵地,为发展苏北创造条件。
就在陈毅等人积极为开辟苏中根据地忙碌的时候,党中央也在考虑开辟苏中根据地的问题。
陈毅、粟裕合影旧照
1939年底和1940年初,党中央做出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指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必须在一年以内建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华中抗战新局面已经打开,党中央进而指示,苏鲁战区是华中的一个基本根据地,应把这个地方看做是向西、向南,出鄂豫陕边和向闽浙赣边发展的策源地,“好像汉高祖的关中”。苏鲁战区自然包括苏中在内。
5月4日,党中央发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指出:
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压制与压迫,尽可能迅速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控制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
6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冷欣以第63师、第40师加紧了对新四军苏南部队的包围。
冷欣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5日,陈毅请示党中央之后,考虑到在苏南、苏北同时对付顽固派已不可能,遵照中央指示精神,率江南指挥部机关及主力向江北移动。同时,留下3000人由罗忠毅率领在苏南坚持斗争。
这个决定,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此时却发生了郭村事件。
郭村位于泰州西北15公里处,原是“二李”的防区。1940年5月17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江都吴桥地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后,暂时北撤到郭村休整。
“二李”认为,挺进纵队占了他们的地盘,便数次派人交涉,要求挺进纵队撤离郭村。
这时,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使用借刀杀人一石二鸟之计,将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骗到省府驻地兴化,又秘密派人前往泰州,诱使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出兵攻打郭村新四军。
6月28日拂晓,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部共13个支队,突然从四面包围郭村,发动进攻。
于是,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当时,驻郭村的只有挺进纵队机关和教导队,第1团和第4团各一个营,与国民党军兵力悬殊。
在当地群众支援下,部队坚守了一天。夜晚,挺进纵队1个营组成小部队进行反击,将国民党军逐出数千米之外。
29日,新四军苏皖支队赶来增援,战至30日,新四军两个营向扬泰线出击,占领重要据点宜陵,歼其3个支队。
7月1日,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军第3纵队第8支队陈玉生部和第2纵队第2支队第5大队王澄部战场起义。
7月2日,国民党军以整团整营兵力,向郭村冲锋。新四军顽强反击,至下午15时许,国民党军对郭村的围攻宣告失败。
此次战斗历时8天,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包括团长两人在内有700余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
郭村保卫战胜利之后,陈毅继续坚持执行“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急令部队收兵于城下,派出代表赴泰州谈判,向“二李”表示:
新四军不取泰州;希望双方本着“互助互让,共同发展”的初衷,继续合作抗日。
陈毅还应李明扬的要求,释放了李明扬军被俘官兵700余人,发还部分枪支,归还郭村等地。
李明扬被新四军的诚意所感动,表示不再受韩德勤的挑唆,愿与新四军重修旧好,并协助新四军东进黄桥,开辟新区。
随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于7月8日到达吴家桥地区,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后,奉命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辖3个纵队,共7000人,确定以黄桥为中心东进建立根据地。
黄桥位于靖江、如皋、海安、泰县、泰兴等县的中心,便于向南通、海门、启东一带发展。
盘踞在这一带的保安第4旅何克谦部战斗力弱,新四军占领黄桥后,可再向北发展,协同八路军南下部队解决苏北问题。
1940年7月12日,毛泽东下令:
“华中目前斗争策略,以全力对付韩德勤及苏北其他顽军切实发展苏北。”
7月25日,新四军开始行动,兵分三路,长途奔袭,第一纵队插到黄桥以北营溪、老叶庄一线,第二纵队插到黄桥以东,第三纵队由西向东正面攻击。
前进过程中,队伍通过“二李”防区时,李明扬部如约让路,并朝天鸣枪,新四军佯装夺路而过。
韩德勤得知消息后,一面电责李明扬为何不阻击新四军,一面命令驻黄桥的江苏省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自黄桥向北攻击,命令陈泰运税警部队由曲塘南下,南北夹击,歼灭新四军。
陈毅对奉韩德勤之命阻拦的陈泰运、何克谦部,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陈泰运部被歼的一个多营,如数遣还俘虏,送还缴获的部分枪支,劝其不要当韩德勤的牺牲品;
对何克谦部则坚决打击,于29日凌晨解放了黄桥。
随即,新四军转兵连克孤山、西来镇等日伪据点,两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群众奔走相告:
“新四军是真来打日本鬼子的!”
攻克黄桥后,陈毅等人立即紧抓统战工作,他先后拜会知名人士朱履先、韩国均,宣传抗日主张。
此外,新四军还发动和组织群众,委派了如皋、泰兴等5个县的县长,由管文蔚筹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
同时,成立苏北区党委,陈毅任书记,陈丕显任副书记,使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初具规模。
韩德勤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韩德勤对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恨之入骨,他于8月3日在东台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调兵遣将,企图利用秋水暴涨、新四军与八路军不便相互支持,伺机进攻黄桥。
9月3日,韩军分两路南犯;其右路“二李”等部采取观望态度,进展缓慢。
9月5日,其左路保安第1旅占领营溪,第117师猛攻古溪。我新四军奋起反击,歼灭韩军先头部队保1旅一个多团。
韩德勤在营溪遭到失败后,改取堡垒政策,命令极其反动的保安第9旅张少华部进驻姜堰,企图引日军向新四军合击。
9月13日,新四军强攻姜堰,经一昼夜激战,歼灭保安第9旅2000人,为了继续保持政治上的主动与优势,主动撤出。
9月30日,将姜堰移交给李明扬部接防,还给陈泰运部100多支枪。“二李”和陈泰运部再次表示愿守中立。
新四军这种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姿态,博得苏北商绅各界知名人士韩国钧等人的欢迎,共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时,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部已抵苏北涟水以北地区,随时可以支援新四军。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计划,毛泽东提出了“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自卫原则。
然而,韩德勤把新四军退出姜堰视为虚弱,亲率其主力第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5000人,从海安、曲塘一线分三路南犯,并以“二李”、陈泰运部及5个保安旅置于两翼配合作战,妄图聚歼黄桥地区的新四军。
陈毅和粟裕等人考虑到黄桥决战不可避免,决定集中兵力,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运动中歼击韩军。
陈毅在进行动员时指出:
“这次还击韩军对黄桥的进攻是一场决战,关系到苏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华中抗战局面的发展一定要全力以赴,务求必胜。”
动员后,陈毅在严徐庄坐镇掌握全局,由粟裕在黄桥具体负责战场指挥。他深知形势严峻,做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文稿全都坚壁起来。
粟裕指挥黄桥决战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0月3日,韩军分三路扑向黄桥。新四军7000多人从当日起至6日止,共歼灭韩军主力12个团、保安旅一部,共计11000余人,第89军军长李守维溺毙,旅长翁达自杀,俘韩部师长以下军官6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
在顽军与新四军鏖战之时,泰兴日伪军一部进至黄桥以西观战;李明扬、陈泰运部列兵于运粮河东西之线,按兵不动。形成了在一个战场上,两方苦战,多方观战的战争史上的奇观。
黄桥自卫战役是创建苏中乃至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关键,在日伪军和顽固派的夹击中,新四军在华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掌握了政治上和战场上的主动权。
黄桥自卫战役之后,新四军东进至泰兴、靖江、如皋一带,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了苏北著名士绅韩国钧为代表的地方爱国人士同共产党合作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我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