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86)向华中、华南敌后挺进(5)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4-10-01 13:48:55

豫鄂边区地跨豫、鄂、皖、湘、赣5个省交界,南扼长江,北依淮河,东临皖西,西屏秦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豫鄂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历史,早在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洁、戴克敏等领导了湖北黄麻农民起义,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

1932年10月,受局势所迫,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向西转移,只留下的红军重组红25军,他们在吴焕先、徐海东、王平章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

1934年11月,红25军转移北上后,留下的部分武装重建红28军,在高敬亭等人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直至1936年10月,鄂豫边省委才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联系。

1937年4月,周骏鸣经北方局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豫南桐柏山区坚持3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和朱德的亲切接见。

周骏鸣旧照

周骏鸣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滚河乡焦老庄人,早年参加了河南军阀靳云鹗的部队,随后,该部被冯玉祥收编,中原大战中,周骏鸣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孙连仲第26路军,周骏鸣任该部营长。

1931年11月底,第26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了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改编为红5军团,周骏鸣升任团长。

当时,他对我党认识不够深刻,很快做了领路费回家的打算,虽然当时朱德也找过他谈话,最终他还是没有改变主意。

1932年1月,周骏鸣回到老家,当时确山属于红四方面军的鄂豫皖苏区,他虽然也参加了当地农协的一些活动,但是跟红四方面军也没有太深的接触。

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之后,周骏鸣才在中共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的影响下加入共产党,组建了桐柏山游击队,担任指导员。

周骏鸣同另外6名游击队员,首先干掉反动保长汪心禄,缴获三八式步枪1支,上了铁幕山,

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游击队从7人发展到30多人,装备从3条枪发展到10多条枪。为扩充装备,他们又几次发动夺枪战斗,中间不断有队员牺牲,但无一人退缩。在人少枪孬,无子弹,吃穿住成问题的情况下,到1937年3月,游击队硬是发展到了一百二三十人,枪千余支,并和北方局取得联系。

在延安,周骏鸣再次见到了朱德,这一次,朱老总再次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对于周骏鸣和游击队来说,接下来最重要就是“猛烈地发展力量”,这样一来,等到游击队“发展到无法消灭的时候,国民党就会同你谈判了”。

回到豫南后,豫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立即布置积极扩大部队,很快,游击队便由一百二三十人发展到了两三百人。

1937年10月,游击队在泌阳邓庄铺扩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由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

他们多次与国民党当地政府进行谈判,取得成功,使国民党承认了独立团的合法地位。

随着独立团的不断壮大,根据党中央关于在中原地区建立一处抗日据点的指示,豫南特委决定,在竹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10月27日,为拔除反动据点,王国华指示竹沟进步青年黎立坚、杨秀峰、周庆鸣组织了竹沟暴动,解放了竹沟镇,为以后根据地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937年12月,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长林凯到达豫鄂边区,将豫鄂边省委改组为豫南特委,隶属河南省委。

1938年1月13日,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进驻竹沟镇,传达了党中央指示:

将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

从此,豫南桐柏山区坚持了3年之久的游击战争胜利结束,竹沟成了豫南抗日的巩固根据地。

1938年1月下旬,党中央令八路军驻山西临汾办事处处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率张震、岳夏、滕海青等一批营团以上红军干部和一排红军战士,从临汾来到竹沟。

彭雪枫等人来后,帮助周骏鸣、王国华整顿、加强第8团,收编了豫南山区两股最大的土匪队伍安可祥、段永祥部,使该团扩大至1500多人。

竹沟成为根据地不久,各项工作困难很多,干部尤其缺乏,光指望从延安输送根本不可能。

为此,长江局及河南省委指示彭雪枫,在竹沟创办延安“抗大”式军政教导大队,方中锋任大队长,谭友林、周季方任政治干事。

教导大队每期3个月,学员四五百人,至1939年10月共办4期,培训军政骨干近2000人。

3月29日,第8团在周骏鸣、林凯等率领下,奉命开赴皖东敌后,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二师。

该团离开之后,为妥善安置伤病员、家属,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新四军军部决定在竹沟设立第8团留守处,由王国华任主任,张震任参谋长,方正平任政治部主任,岳夏任秘书长。

此后,竹沟地区党、政、军机关均以竹沟留守处合法名义开展工作。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寇沿陇海线大举西侵,开封沦陷已成定局。

22日,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工作的指示》,指示河南省委从开封迁驻竹沟。

竹沟河南省委旧址 图片来自网络

省委书记朱理治、组织部长陈少敏、宣传部长王澜西、统战部长刘贯一也陆续来到竹沟工作,并相继建立了竹沟地委和县委,使竹沟成为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

河南省委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发展武装力量,竹沟也成了当时河南党的领导中心和发动河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司令部。

在举办教导大队的同时,河南省委还在竹沟开办了党训班,负责培训全省各地支部以上的区、县级干部。并举办青训队及电台、机要、卫生、司号、供给等各种专业训练班。

从1938年至1939年,在竹沟通过各种形式,共训练4000余人,党员2800人。

根据党中央指示,河南省委还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设立招兵处,从1938年3月至1938年底,河南省委共输送9批计2000多人的骨干武装到华中各地。

1938年6月,成立以彭雪枫为主任委员的统战委员会,先后与国民党第68军军长刘汝明、第77军副军长何基沣、第13军军长张轸、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张钫、四川实力派邓锡侯建立了统战关系。

同时,由豫南特委负责,与竹沟周围10多个县都建立了联系。

这个时期,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豫南特委由红军游击队时的近百名党员发展至1057名,所辖泌阳、信阳、唐河等10多个县大部分建立了县委。

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先后建立了妇女、农民、工人等救国会,还成立了剧团,创办了《小消息》等刊物,嵇文甫、范文澜等组织的“河南战时教育工作团”等革命团体也先后来到竹沟,影响很大。

豫东是苏、鲁两省的门户,是东进苏北、西进中原的前沿阵地,控制豫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河南省委决心打破在平原地区和交通要道不能建立根据地的观点,令彭雪枫在竹沟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准备随时挺进豫东。

1938年9月,是游击支队挺进豫东最关键、最紧张的准备阶段,毛泽东、周恩来与竹沟间的电报非常频繁,周密审慎部署。30日,彭雪枫率部从竹沟开赴豫东。

竹沟中原局旧址 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9月30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撤销长江局,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个地区党的工作归中原局指导。

12月16日,中原局组织部长朱理治及郭述申、谭希林等从延安先期到达竹沟。同时,李先念受中央派遣也从延安来到竹沟,成立豫鄂边区党委,朱理治任书记,李先念任军事部长。

为了尽快打开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新局面,使豫鄂边区成为反攻武汉日寇的前沿阵地,李先念在竹沟北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组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

1939年1月17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在竹沟召开南下誓师大会,向武汉外围挺进,后来发展成为了新四军第五师。

与此同时,刘少奇化名胡服,也从延安出发,途经西安、沌池、南阳、泌阳,于1939年1月28日抵达竹沟。

在刘少奇的指导下,竹沟地区党的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十分活跃。留守处机关建立了留守处司令部和政治部,机关干部经常在千人左右。内部设立了参谋、军需、副官、军医四大处,先后办起了被服厂、印刷厂、修械厂。

刘少奇看到这里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大好形势,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我们这里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

从此,竹沟以“小延安”的美名传扬全国。

1939年3月18日,刘少奇回延安参加重要会议。9月15日,他和徐海东等40名高级干部再次从延安出发,前往竹沟。

这时,正是国民党准备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候,竹沟地区和整个豫鄂边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9月21日,刘少奇一行抵达竹沟镇。

这时的竹沟已经不太安全,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向有关同志全面了解了中原各地抗日斗争情况,检查财政经济工作,分别召开军政干部和党内活动分子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刘少奇先后作了《目前抗日形势与当前我们的任务》《反动派进攻竹沟的严重形势与提高警惕防止突然事变的发生》等重要报告,并对竹沟及中原各地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紧急部署。

同时,决定中原局机关转移到皖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撤销豫西省委和豫南省委,恢复河南省委,负责领导河南国统区及鄂西北国统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

刘少奇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在竹沟期间,刘少奇得知新四军独立第6游击大队从鄂东地区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地区,立即派人给该部送去一部电台,便于他们与中原局保持联系,要求转告该大队开往平汉铁路以东地区,坚持礼山一带的根据地。

刘少奇指出:

根据地就是地盘。有地盘就好,土能生万物,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粮食可以有粮食。

对国民党军队要称友军,能和我们团结抗战的,都是朋友。我们要发展武装,搞根据地。

国民党如果跟我们搞摩擦,要打,我们就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其有生力量。不打则已,一打必胜。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要马上给党中央发电报,大声疾呼发表讲话,是因为他要打我,我才被迫反击。说明我们打得有理,这就叫宣传策略。

对友军要团结,但也要有斗争。团结不能丧失立场,要在斗争中求团结。

刘少奇关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保持党的独立性和在反顽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精辟论述,对豫鄂边区新四军的反顽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月8日,刘少奇在竹沟致电党中央,报告豫皖苏边区和豫鄂边区新四军的组成及活动情况。他在电报中说,彭雪枫部现已改为新四军第6支队,建议中央军委同国民党交涉,将李先念部改为新四军第7支队。

12日,刘少奇向中央书记处报告豫鄂边根据地的工作部署意见:

信阳、应山、随县北部及桐柏县若干地区,与沿平汉线南段两侧若干地区,尚有我党我军独立创立的小块根据地,有建立政权、解决给养之可能。竹沟环境甚为严重。安徽反共空气亦加紧。

拟作如下布置:

(一)由朱理治率竹沟大部工作人员、武装及教导队,开往豫鄂边的信、应、随、桐四县交界地四望山,集中力量创建敌后根据地。

率竹沟大部工作人员及武装与教导队去信、应、随、桐交界地之四望山,集中注意力建立敌后地区工作。主要任务是巩固现有部队,创造根据地,筹措给养。

(二)竹沟留守处缩小,主要办理后方勤务及交通。

(三)调刘子久来竹沟主持河南及鄂西北党的秘密工作。

(四)郑位三最好能设法转到鄂东,靠五、六大队,主持鄂豫皖边区工作。

(五)从河南地方党中调一批最好的党员到部队中工作,到敌后创立根据地。

(六)已派人带电台及指示信去五、六大队。

10月中旬,刘少奇带领中原局机关和一个干部大队及一个武装中队约340余人,朱理治率留守处司令部、政治部、教导大队等约600余人,先后撤离竹沟,东进苏皖地区和南下四望山地区。

临行前,刘少奇专门召开河南省委、竹沟地委以及竹沟县委留守处负责人联席会议,作了《国民党反共高潮必然到来,我们如何应变》的报告。要求大家:

“既不要惊慌失措,又不要麻痹大意,应当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要有备在先。”

随后,河南省委、竹沟地委和竹沟留守处根据刘少奇的指示,紧张有序地做好了应付突然事变的各项准备工作。

1939年11月初,国民党中央政府下达了用武力除掉竹沟留守处的反动命令。

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耿明轩抽调确山、泌阳、信阳三县保安团16个中队和地方联防队共1800多人,于11月11日拂晓,向竹沟发动了突然袭击,惨杀我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竹沟惨案”。

“竹沟惨案”激起了全国抗日军民的极大愤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张云逸、朱理治、彭雪枫等发表演讲和通电,强烈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

同时,《新中华报》、《抗敌报》、《拂晓报》等均发表文章和社论,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揭露和反击。

毛泽东在延安讨汪大会上严正指出:

“对于那些敢于闹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的人……我们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是决不能让步的。”

1939年11月,豫鄂边区党委在四望山成立,书记郑位三,统一领导边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

1940年9月,豫鄂边区第一次军政民代表会议召开,选举成立了边区最高行政领导机关——豫鄂边行政联合办事处,许子威任主任。

至1940年底,豫鄂边区扩大到19个县的范围,建立了9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全区部队发展至15000余人,民兵发展到约10万人。

同时,豫鄂边根据地的财经工作、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从抗战爆发,尤其是1938年4月新四军成立,至1940年前后,我党在华中地区先后建立了苏南、苏北等8块抗日根据地。

虽然这些抗日根据地规模创建之初,规模都不是很大,也不如华北抗日根据地那样巩固,但它们在国民党顽固派势力、日伪势力都很强大的华中地区,能够建立起来,并坚强的存在下去,无疑可以牵制大量“日军”,实现了中央“巩固华北”的方针,又为进军华南、夺取华南的后方基地。

同时,华中抗日根据地范围覆盖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这里距离汪精卫的日伪政权很近,因此,华中根据地的建立,可以直接威胁到日伪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动摇其统治基础。

0 阅读:16

子名历史回忆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