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 周桂兰 ,今年 68岁 ,初中文化, 丧偶多年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 小县城 。
年轻时候在 供销社 上班,后来供销社倒闭,就在镇上小学做了几年食堂的杂工,五十岁那年彻底退休, 每月退休金3200元 ,在我们这种地方,算是不错的生活了。
我有 两个孩子 , 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
儿子叫 周建国 ,比女儿周梅大四岁。
建国在镇上电力局上班,娶了个城里的姑娘,名叫 林红 ,两人育有一子,叫小浩。
周梅大学毕业后嫁到了外地,和丈夫一起开了家花店,生活也算稳定,育有一个女儿。
丈夫早年去世,我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那时候穷,日子不好过,我做过保洁、给人洗衣服,也卖过菜,只要能赚钱,我什么都干。孩子上学的钱、生活的钱,全靠我一点点攒出来。
退休后,我本想过点清闲日子,哪知道建国媳妇怀孕那年,两口子就把我接去住,说是方便带孩子。那时候我高兴坏了,想着终于能享福了,哪知道,这一“享”,竟是 十八年的操劳和委屈 ……
我去儿子家带孩子那年,小浩还没出生。
林红那时候工作忙,挺着大肚子都还在单位上班,说是请不起保姆,怕外人带不好孩子。
她说:“妈,您带孩子最放心,咱们是一家人。”我听了心里暖暖的,想着自己终于能帮上孩子一把,便一口答应。
小浩出生那天,我一夜没睡,整宿守在医院外头。
孩子出生后,我几乎没合过眼,白天洗尿布、做饭、喂奶,晚上哄孩子睡觉。
林红产假三个月就上班了,孩子就全压在我身上。
那时候我心甘情愿,想着这是我亲孙子,累点也值。
可慢慢地,我发现不对劲了。
林红对我越来越不客气 ,有时候饭菜稍微咸了点,她就当着小浩的面说:“妈,您这饭怎么做得这么难吃?”有时候小浩一哭,她就说我不会哄孩子,说我“老思想、老办法”,不懂现代育儿。
我有时候委屈得掉眼泪,建国却总是打圆场:“妈,她上班累,不是故意的。”
我忍了,想着一家人不计较这些。
等小浩上幼儿园了,我想着是不是可以轻松点了,可林红却说:“妈,幼儿园离得远,您接送方便点。
我们上下班没时间。”于是,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做好早餐,送小浩去幼儿园,晚上五点再接回来。
冬天冷得伸不出手,夏天热得汗流浃背,我也从不抱怨。
小浩上小学后,我又成了“作业辅导员” 。
林红不愿管孩子功课,说她没耐心,建国又常年加班,责任自然落到我头上。
我一个初中文化的老太太,哪懂现在的数学题?
有几次答错了,小浩还说我“没文化”,林红更是冷嘲热讽:“你呀,连小学题都不会,还教孩子?”我那一刻,真想掉头就走。
可我舍不得小浩。
小浩对我还是有感情的。
他小时候最黏我,晚上睡觉都要我哄。
可随着他长大,林红总在他面前说我“老土”“烦人”,久而久之,小浩也开始嫌弃我——做饭不合他口味,说话不合他心意。
有一次我提醒他别老玩手机,他竟然摔门而出,冲我吼:“你又不是我妈,别管我!”
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从一个“保姆奶奶”,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每个月退休金卡在我手里,但我自己几乎不花, 吃穿用度都在儿子家,每月还给小浩补课、买衣服、买学习资料,光补课费我出了一万多 。
林红说:“妈,您退休金也不少,孙子是自家人,咱不分彼此。”
我也没分彼此。
可十八年后,林红却突然对我说:“妈,小浩明年上大学了,我们想把房间重新装修,您是不是考虑搬回老家住?”
我当时愣住了,连话都说不出来。 我为这个家付出十八年,到头来竟被一句话赶走 ?
我转身回房间,眼泪一直落个不停。
第二天,我把建国叫到客厅,说:“我准备搬出去。”
建国愣了:“妈,您别多想,红红就是随口一说……”
我冷笑一下:“她随口一句,说出了你们的心思。”
我走的那天,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两样东西——房产证和我的存折 。
那两套房子,一套是在我丈夫去世前,我们一起买的,登记在我名下;另一套,是我拿出全部积蓄帮建国付的首付,写的也是我名字。林红一直以为那套房子是她和建国的,其实我早就加了名字,只是从未说过。
我回到老家,独自生活。女儿听说后,带着外孙女来接我:“妈,您来我这儿住,我给您买了一张床,我女儿天天念叨想外婆了。”
我住进女儿家,日子过得清静又温暖。
每月,我从退休金里拿出 6000元给女儿,贴补家用 。她起初不肯收,说我辛苦了一辈子,该享福了。我说:“你愿意照顾我,我自愿给的,不是养儿防老,是心甘情愿。”
后来,建国知道了,打电话骂我:“妈,您是不是老糊涂了?那房子是我的,您凭什么拿走?那6000也是我的钱!”
我没有争辩,只淡淡地说:“你觉得是你的,那你这些年给过我什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最终挂断了。
03如今,我住在女儿家,帮她带外孙女。她上学,我就做饭、洗衣,晚上我们娘俩一起看电视、唠家常。日子虽然简单,但我心里踏实。
我没有再去想儿子一家。 十八年的付出,换来的是一句“您是不是考虑搬回老家住?”我终于明白,有些亲情,不是血缘能维系的,而是心与心的感恩。
我并不后悔为孙子付出那么多年,那是我自愿的。但我也不后悔带走那两套房产证和每月给女儿的6000元。
有时候,亲情不是看你付出了多少,而是看他们是否记得你的好。
我如今只想安度晚年,不求儿孙回报,只求一份安慰和尊重。
日子还长,但我终于活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