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华为与奇瑞合作打造的智界S7上市,这是又一款重磅的华为系车型。在新车发布会上,余承东喊话一汽集团,希望它加入华为的目标公司。话音刚落,一汽集团旗下股票应声涨停。
这就是华为的魔力,魔力的背后则是华为强悍的技术实力。一汽是国产厂商中的老字号,但在自主品牌方面乏善可陈,只有红旗和奔腾能拿得出手,新能源方面也没有什么建树。那么一汽会加入华为的目标公司吗?
华为汽车业务独立能带来什么?
华为汽车业务独立。一家确定不造车的“门外汉”,设立一家目标公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影响力呢?原因很简单,它是真的有真东西的。
最近这段时间,华为汽车业务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不断浮出水面,有种让人目不暇接的感觉。华为最初引起外界关注,是因为激光雷达,它刚出手就已经达到了当时业内顶级水准。在各种智能化硬件的基础上,华为打造出了ADS 2.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同时,华为还推出了鸿蒙智能座舱,等于说在车内完整复制了手机的智能生态,在车机互联、多屏联动方面,国内没有哪个厂商能够与华为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华为还有盘古大模型之类的AI平台,这同样是其它厂商无法提供的。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还能提供Drive ONE动力平台,近期又推出了途灵智能底盘,这些核心零部件已经在问界M7、智界S7等车型上大量出现,随着不断进化,这也是比较吸引用户的地方。
不仅如此,华为还有其它方面的智能硬件,例如600kW全液冷超充桩、车载光场屏、智能可编程大灯、HUAWEI SOUND扬声器、AR-HUD抬头显示等等。可以这么说,除了动力电池外,华为基本没有不能打造的核心零部件。
更重要的是,华为出手就是业内一流水平。以智能驾驶系统为例,在华为ADS 2.0系统出现之前,各大厂商还在比拼谁开通的城市NCA数量多,华为入场之后,直接宣布在2023年年底之前全国开通,随后用户上传的各种路况下的华为智能驾驶视频开始刷屏,对其它厂商来说,这是一次降维打击。
有这样的技术实力,华为才敢把汽车业务独立,并且邀请各大厂商入股,共同做大新能源汽车行业。长安是第一个入股的,赛力斯也收到了邀请,不出意外的话,与华为有合作关系的北汽、奇瑞、江淮等厂商也会参加。那么,被余承东点名的一汽呢?
一汽需要华为的技术支持吗?
一汽集团内部最先跟华为进行深度合作的,不是乘用车,而是主打商用车的一汽解放。一汽解放与华为早在10月份就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准备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给旗下的新能源卡车装上鸿蒙系统。那么一汽的乘用车呢?
一汽旗下的乘用车业务非常繁杂。红旗在今年上半年宣布了ALL IN新能源的计划,推出了包括纯电平台、智能座舱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装备,但目前红旗的新能源车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影响力,唯一一款能走量的车型是从B端市场转向C端的红旗E-MQ 5。
奔腾是一汽旗下著名乘用车品牌,曾经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但奔腾绝大多数车型均为传统燃油车,在新能源方面发展缓慢,而且也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一汽集团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红旗上,对奔腾并没有多少资源投入。
这样的发展现状或许能够证明,一汽是一家需要技术输出的厂商。它在新能源领域乏善可陈,而且红旗自身不可能兼顾所有的细分市场。加入华为的目标公司之后,它可以获得使用华为核心零部件的优先权。
真的心甘情愿吗?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汽车业务独立的消息已经放出来好几天了,但除了长安和赛力斯之外,好像还没有哪家厂商宣布加入华为的目标公司,一汽方面也没有回应余承东的呼吁。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没有人会去否定华为的技术实力,但这些汽车厂商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尤其是一汽这样的大型厂商,它们虽然暂时没有做出成绩,但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短期内不太可能收回成本。如果大量采用华为的零部件,会影响自身的技术迭代,那么前期投入的巨资就有可能打水漂。
也就是说,一汽与华为合作的障碍,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商业逻辑,华为很好,但正因为它的技术太强势,其它厂商可能需要先推倒原本的研发体系,才能跟华为合拍,这是一种风险相当大的操作。
华为的技术固然是好的,把汽车业务分拆,也是想向外界证明自己“不造车”的决心,但大型公司之间的融合历来艰难,哪怕是零部件采购,也会遇到不小的问题。华为有诚意,但一汽是否愿意“削足适履”,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