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版“陈桥驿兵变”:威化岛回军与朝鲜王朝的建立

路过你头顶 2024-03-19 23:07:36

朝鲜王朝(조선왕조),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由‬李成桂‬取代‬高丽‬而‬建国‬。后世‬为‬区别于‬之前‬的‬“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又称‬“李氏‬朝鲜‬”或者‬“李朝‬”;

“朝鲜”之名由来已久,早在《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有“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的记载,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朝鲜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对半岛的别称;

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自立为王后,上表奏请明太祖朱元璋在所拟的两个国号“朝鲜”与“和宁”之间进行裁定,朱元璋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为‬由‬,将其‬‬国号正式‬定‬‬为‬“朝鲜‬”。又‬因为‬李朝‬奉‬大明‬为‬正朔‬,所以‬在‬某些‬正式场合‬也称‬“有‬明‬朝鲜国‬”。

明太祖朱元璋(左)与朝鲜太祖李成桂(右)

朝鲜‬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리성계),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元朝‬辽阳行省‬的‬双城‬总管府‬,双城总管府‬原本‬在‬高丽‬境内‬,高丽‬高宗‬时期‬并入‬元朝‬,起初‬高丽‬称‬和‬州‬,后‬改称‬永兴府‬、和宁府。据‬《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记载‬:

太祖康献至仁启运圣文神武大王,姓李氏,讳旦,字君晋,古讳成桂,号松轩,全州大姓也。

‬李成桂祖籍在半岛南部的全州,始祖李翰曾出仕新罗,官至司空,李家之后的几代人也都相继步入官场,因此李氏家族在当地也算是土豪大户。在《朝鲜太祖实录》的记载中:“李翰生侍中李自延、自延生仆射李天祥,天祥生阿干李光禧、光禧生司徒三重大匡李立全,立全生李兢休、兢休生李廉顺、廉顺生李承朔、承朔生李充庆、充庆生李景英、景英生李忠敏、忠敏生李华、华生李珍有、珍有生李宫进、宫进生大将军李勇夫、勇夫生内侍执奏李隣、隣生将军李阳茂、阳茂生李安社”;

李安社(追尊为穆祖)即李成桂的高祖父,史称其“性豪放,志在四方”,因为争夺官妓而与全州当地官员闹的很不愉快,只得举家迁徙到江陵道三陟(zhì)县,后又迁至半岛东北部的宜州。高丽高宗时期,李安社投降元朝,被任命为斡东千户兼达鲁花赤;

双城总管府的地理位置

此后的李行里(李成桂曾祖父,追尊为翼祖)、李椿(李成桂祖父,蒙古名孛颜帖木儿,追尊为度祖)和李子春(李成桂之父,蒙古名吾鲁思不花,追尊为恒祖)皆世袭达鲁花赤,并移居至和州。李子春娶和州人崔闲奇之女崔氏(追尊为懿惠王后)生李成桂,根据《朝鲜太祖实录》记载:

桓祖配懿妃崔氏,赠门下侍中永兴府院君谥靖孝公讳闲奇之女,以至元元年,高丽忠肃王四年乙亥十月十一日己未,诞太祖于和宁府(即永兴府)私第。太祖生而聪明,隆准龍颜,神彩英俊,智勇绝伦。幼时游于和宁、咸州间,北人求鹰者必曰:“愿得神俊如李成桂者。”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高丽恭愍王趁元朝国内爆发农民起义之际,发兵北上,李子春、李成桂父子作为内应,协助高丽军收复了双城总管府,二人也从此归顺高丽;

红巾军第二次东征高丽期间,李成桂率领两千亲兵突袭开京城,身先士卒,奋勇进击,一举夺回了开京,高丽军乘胜将红巾军赶出高丽境内。此后七八年间,无论是崔濡、纳哈出还是奇赛因帖木儿,李成桂都有与他们交手的记录,并且屡立战功,官职也是一路升迁,逐渐成为恭愍王所倚重的“国之柱石”之一,时称“文有李穑(sè),武有李成桂”。

威化岛回军,废禑立昌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李成桂升任门下赞成事、判典工司事,在诸臣之中位列第九,正式进入了高丽的最高统治阶层内;

为了巩固自己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李成桂开始与新旧贵族广泛联姻,不仅他本人娶了判三司事、象山府院君康允成之女康氏为妻(即后来的神德王后),他的五个儿子李芳雨、李芳果、李方毅、李芳干和李芳远也都迎娶了权门贵族之女,长女(即庆顺公主)则是嫁给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李仁任之侄李济;

古代婚礼

除此之外,李成桂还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儒将”的形象,以区别于当时动不动就对手下辱骂或榜棰的将领,从而使他在军队当中获得了极高的威望,据《朝鲜太祖实录》记载:

高丽末,官不籍兵,诸将各占为兵,号曰牌记。大将若崔莹、边安烈 、池龙寿、禹仁烈等,幕僚士卒,有不如意者,诟骂无所不至,或加榜棰,至有死者,麾下多怨望。太祖性禀严重简默,平居常闭目而坐,望之凛然,及至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故人皆畏而爱之。其在诸将中,独礼接麾下,平生无谇(suì)语,诸将麾下,皆愿属者。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女真人胡拔都劫掠高丽东北边界,王禑(wú)任命李成桂为东北面都指挥使,总管其道军务,负责打击与招抚女真人。临出发前,“二李”之一的李穑作诗送别,诗曰:“松轩胆气盖戎臣,万里长城属一身。奔走几经多故日,归来同乐太平春。如今大事关宗社,况是前锋似鬼神。联袂两朝情不浅,只将诗律送行尘。”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正月,王禑在联合崔莹、李成桂扳倒了专权的林坚味、廉兴邦一党后,任命崔莹为门下侍中(丞相)、李成桂为守门下侍中(副丞相),建立了一个以武人为核心的新政府,李成桂的权势得以进一步提升;

影视作品中的高丽权臣(蒙古装扮)

同年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向高丽通报了将设立铁岭卫一事,高丽君臣误以为是高丽境内的铁岭山,以致举国大哗,王禑也因此开始与崔莹谋划出兵辽东。四月,王禑对李成桂说道:“寡人欲攻辽阳,卿等宜尽力。”李成桂认为此举断不可行,以“四不可”劝谏道:“今者出师,有四不可。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远征,倭乘其虚,三不可;时方暑雨,弓弩胶解,大军疫疾,四不可。”王禑听后“颇然之”,内心已经开始动摇;

然而当晚在崔莹的一再怂恿下,王禑第二天还是执意出兵,同时下诏任命崔莹为八道都统使,作为攻辽之战的总指挥。征召士兵五万余人,号称“十万”,分左右两军,以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李成桂为右军都统使,并宣布停止使用洪武年号,放弃明朝服饰改穿胡服;

“高丽禑王”影视剧中的形象

四月十八日,高丽军从平壤出师,崔莹上奏曰:“今大军在途,若淹延旬月,则大事不成,臣请往督之。”王禑问:“卿行则谁与为政?”崔莹再三坚持,君臣二人于是共同前往平壤督战;

五月初七,高丽军渡过鸭绿江,驻屯在威化岛。当时正值梅雨时节,鸭绿江江水泛滥,导致行军异常困难,又因为粮草不济,且士卒不愿远征而逃亡者屡禁不止,所以李成桂上书请求班师;

言曰:“臣等乘桴过鸭江,前有大川,因雨水涨,第一滩漂溺者数百,第二滩益深,留屯洲中,徒费粮饷。自此至辽东城,其间多有巨川,似难利涉。近日条录不便事状以闻,未蒙俞允,诚惶诚惧。然当大事,有可言者而不言,是不忠也。安敢避鈇钺而默默乎?以小事大,保国之道。我国家统三以来,事大以勤。玄陵于洪武二年,服事大明,其表云:‘子孙万世,永为臣妾。’ 其诚至矣。殿下继志,岁贡之物,一依诏旨,于是特降诰命,赐玄陵之谥,册殿下之爵。此宗社之福, 而殿下之盛德也。今闻刘指挥领兵立卫之言,使密直提学朴宜中奉表计禀,策甚善也。今不俟命,遂犯大邦,非宗社生民之福也。况今暑雨,弓解甲重,士马俱惫,驱而赴之坚城之下,战不可必胜,攻不可必取。当此之时,粮饷不给,进退维谷,将何以处之?伏惟殿下特命班师,以答三韩之望。”

威化岛回军

奈何王禑不但不听,还遣宦官前去督促进兵,李成桂只好派人再去向崔莹请求退兵,崔莹同样不以为意。此时,高丽军中开始讹传李成桂将要退兵回国,因此人心汹汹,曹敏修一时也是不知所措,只得前往李成桂营中一探究竟。二人在与诸将领商议过后,最终决定以“清君侧”的名义回军,实施“兵谏”,史称“威化岛回军”。据《朝鲜太祖实录》记载:

敏修罔知所措,单骑驰诣太祖,涕泣曰:“公去矣,吾侪安往?”太祖曰:“予何去矣?公勿如是。”太祖乃论诸将曰:“若犯上国之境,获罪天子,宗社生民之祸,立至矣。予以順逆上书,请还师,王亦不省,莹又老髦不听。盍与卿等见王,亲陈祸福,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乎?” 诸将皆曰:“吾东方社稷安危,在公一身,敢不唯命是从!”于是回军到鸭绿江。

王禑与崔莹在收到消息后,当即从平壤逃回开京。六月初三,开京城破,李成桂率军从崇仁门入城,当时王禑与灵妃及崔莹在八角殿,成桂麾下将领郭忠辅等三四人径直入殿索要崔莹,王禑拉着崔莹的手泣别,崔莹跪拜而出,李成桂对崔莹说道:“若此事变,非吾本心。然非惟逆大义,国家未宁,人民劳困,冤怨至天,故不得已耳,好去好去。”遂将其流放至高峯县;

古代军队攻城

事后,王禑任命崔敏修为左侍中,任命李成桂为右侍中。没过几天,不甘心沦为傀儡的王禑亲率宦官八十余人夜袭曹敏修和李成桂的府邸,但是由于二人身在军营而没能得逞。六月初八,王禑被迫宣布逊位,出居江华岛,李成桂与李穑等人商议后,改立世子王昌为王;

清除“绊脚石”,建立朝鲜王朝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七月,李成桂使人弹劾曹敏修并成功将其赶出朝堂,八月,都总中外诸军事,兼掌军权与台谏,从此独揽朝政。翌年十一月,王禑使人刺杀李成桂未遂,事情败露后,李成桂将判三司事沈德符、赞成事池湧奇、郑梦周、政堂文学偰长寿、评理成石璘、知门下府事赵浚、判慈惠府事朴葳以及密直副使郑道传八名大臣召集到兴国寺,以“王禑、王昌父子是辛旽子孙,而非王氏后裔”为由提议将王昌废黜,改立其他宗室成员为王;

当天,几人在高丽太祖王建的神位前探筹(即抽签),最终,依据抽签的结果一致同意立神宗七世孙王瑶为王。十一月十五日黎明时分,李成桂等九人入宫谒见恭愍王遗孀定妃安氏,请大妃下旨废黜王昌,同日,王瑶在寿昌宫正式即位,是为“高丽恭让王”,恭让王也是高丽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

影视作品中的“高丽恭让王”

恭让王即位以后,册封李成桂九人为“中兴功臣”,其中赐李成桂“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之号,封“和宁郡开国忠义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十一月,李成桂接替沈德符出任门下侍中,翌年正月,又兼任三军都总制使,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让王在位期间,李成桂与郑道传、赵浚、尹绍宗等“新兴士大夫”达成同盟,开始逐步清除异己,有条不紊地推进改朝换代的步伐,而以李穑为首的一部分官员仍坚决维护王氏的统治,双方为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明争暗斗;

至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初,随着李穑、权近、李崇仁、禹玄宝、边安烈、王安德、金宗衍、池湧奇等人的相继被杀或被驱逐,李成桂已经无限接近王位。同年三月,李成桂坠马受伤,郑梦周趁机试图‬说服恭让王将郑道传、赵浚等人处死,然后再除掉李成桂。据《高丽史·郑梦周列传》记载:

梦周忌我太祖威德日盛,中外归心。又知赵浚、南誾(yín)、郑道传等有推戴之谋,尝欲乘机图之。及世子奭(shì)朝见而还,太祖出迎黄州,遂畋(tian)于海州坠马,体甚不平。梦周闻之有喜色,遣人嗾(sou)台谏曰:“李成桂今坠马病笃,宜先剪羽翼赵浚等,然后可图也。” 遂劾浚、道传、誾及素所归心者五六人,将杀之,以及太祖。

四月初四,郑梦周前往李成桂府邸刺探情报,李芳远认为“机不可失”,于是遣人将郑梦周刺杀于半路,李成桂怒道:“汝等擅杀大臣,国人以我不知乎?吾家素以忠孝闻,汝等敢为不孝乃尔。”李芳远答复道:“梦周等将陷我家,岂可坐而待亡?此乃所以为孝也宜召麾下士,备不虞。”至此,李成桂篡国之路上的最后一块“绊脚石”也被清除;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七月,恭让王决定与李成桂盟誓,约定“世世子孙无相害”,并‬保证永远不辜负李成桂。当月十二日,恭让王正‬准备‬前往李成桂府邸参加同盟仪式,仪仗‬已列‬,裴克廉却‬突然向大妃安氏进言道:“今王昏暗,君道已失,人心已去,不可以为社稷生灵主,请废之。”大妃只得顺从;

事‬定‬之后‬,南‬誾‬与‬门下‬评理‬郑‬熙‬启‬持教‬‬至‬北泉洞‬(恭让王‬住处‬)宣读‬,恭让王俯伏接教书并说道:“余本不欲为君,群臣强余立之。余性不敏,未谙事机,岂无忤臣下之情乎?”言罢‬,流‬下‬几行‬眼泪‬,然后‬携‬王妃‬及‬二子徙‬居原州‬。次日,李成桂奉命‬监国;

七月十六日,裴克廉等五十余名高丽大臣齐聚李成桂府上劝进,李成桂闭门不纳。众人随即打开大门将国印送至李成桂面前,他又以“自古王者之兴,非有天命不可,余实否德,何敢当之”为由‬拒绝‬;

第二天,众人再次来到李成桂家中,在经过反复推辞的必要流程后,李成桂最终“不情愿”地同意了众人的请求。当天,在寿昌宫正式登上王位,是为“朝鲜太祖”;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二十五日,李成桂奉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除高丽国名,尊用朝鲜之号”,自己也改名为李旦,朝鲜王朝就此建立。

明太祖朱元璋(游戏形象)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