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조선왕조)是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称“李氏朝鲜”或“李朝”。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由太祖李成桂建国,至大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亡国,前后共历经二十七代君主,传国五百一十九年;
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李朝的政治、军事体制也是几经变革,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经国大典》正式颁布施行,此后虽然个别机构或官职名称有过短期的变动,但总体上还是遵循了《经国大典》中的规定,并一直延续至“甲午更张”。
《经国大典》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国王自然掌握着最高权力,大臣们分为“文武两班”,上朝之时,文官排列在东侧,武官排列在西侧,故又称“东西两班”;
这里提一句,在朝鲜王朝早期,官服的样式虽然承袭了高丽(高丽末期使用的是明朝官服),但颜色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等级划分,因此穿什么颜色衣服的都有。直至成宗时期才开始正规化,规定官员的时服(礼服)统一为蓝黑色,常服统一为红色,不过依旧没有等级之分,就连国王的常服也是红色系,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王袍上绣有五爪金龙(与明朝亲王同级);
身穿“五爪绯红龙袍”的世宗大王
与明清两代一样,朝鲜王朝的官衔也是分为“九品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又有“堂上”和“堂下”之分,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为高级官员,称“堂上官”,正三品堂下至正七品为中级官员,称“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低级官员,称“参下官”;
堂上官,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堂之上有一席之地的官员,可以参与政事,以下级别的官员则没有这种资格。不过堂上官的编制并不多,还有很多是兼职,因此,相比凭借门荫进入政坛的勋贵子弟,普通家庭出身的学子们,即便是通过科举成功步入仕途,大部分也很难在退休前晋升至堂上官。
中央行政机构(京官)1)议政府与六曹
议政府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领议政(正一品,全称“领议政府事”),俗称“领相”,在《经国大典》的记载中,其职能为“总百官、平庶政、理阴阳、经邦国”;
除领议政外,还有左议政和右议政,俗称“左相”和“右相”,品轶同为正一品,三者合称为“三公”,共同辅佐国王处理日常政务;
“三公”之下还有左右赞成(从一品)各1人、左右参赞(正二品)各1人、舍人(正四品)2人、检详(正五品)1人、公事官(从六品)11人以及司录(正八品)1人。
朝鲜世祖时期曾出任领议政的郑麟趾
六曹包括吏曹、兵曹、户曹、礼曹、工曹和刑曹,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六部,由议政府直接管辖,各曹的最高长官为判书(正二品),副职为参判(从二品);
吏曹,负责爵位的封授、官吏的考核升迁以及其他与官职相关的事务;
编制定额25人,除判书和参判外,还有参议(正三品堂上)1人,正郎(正五品)2人,佐郎(正六品)2人,衙前书吏18人;
兵曹,负责武将的任命、日常军务、都城的守卫以及其他与军事、守备相关的事务;
编制定额11人,除判书和参判外,还有参议1人,参知(正三品堂上)1人,正郎4人,佐郎4人;
户曹,负责赋税的征收统计、户籍管理、贸易以及其他与财政、经济相关的事务;
编制定额16人,除判书和参判外,还有参议1人,正郎3人,佐郎3人,算学教授(从六品)、兼教授(从六品)、提学(从六品)、算士(从七品)、计士(从八品)、算学训导(正九品)、会士(从九品 )各1人;
礼曹,负责礼乐、祭祀、外交、接待、宴会、科举以及其他与礼仪相关的事务;
编制定额9人,除判书和参判外,还有参议1人,正郎3人,佐郎3人;
工曹,负责建筑营造、工匠管理、冶金以及其他与工程相关的事务;
编制定额9人,除判书和参判外,还有参议1人,正郎3人,佐郎3人;
刑曹,负责刑罚、诉讼、监狱、奴婢以及其他与律法相关的事务,与汉城府、司宪府合称为“三法司”;
编制定额20人,除判书和参判外,还有参议1人,正郎4人,佐郎4人,律学教授(从六品)、兼教授(从六品)、提学(从六品)、明律(从七品)各1人,审律(从八品)2人、律学训导(正九品)1人,检律(从九品)2人。
朝鲜王朝时期的官员(韩国电影《南汉山城》剧照)
2)承政院
承政院,又称“代言司”,主要负责起草国王旨意和上传下达,相当于秘书处,设都承旨、左右承旨、左右副承旨以及同副承旨(均为正三品堂上),六人分别负责六曹中的一曹,故又称“六曹承旨”。其中都承旨负责吏曹、左承旨负责户曹、右承旨负责礼曹、左副承旨负责兵曹、右副承旨负责刑曹、同副承旨负责工曹;
除上述六人外,还有注书(正七品)两人,负责记录国王的日常见闻和承政院处理的文书,编纂成册后即为《承政院日记》,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3)台谏三司(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
司宪府,别称“柏府”、“乌台”,主要是论时政和纠察百官的监察部门,“台谏三司”之一,又与汉城府、刑曹合称为“三法司”。最高长官为大司宪(从二品),另设有执义(从三品)1人、掌令(正四品)2人、持平(正五品)2人以及监察(从六品)24人;
司谏院,属谏议机构,“台谏三司”之一,负责规谏朝政缺失。最高长官为大司谏(正三品堂上),另设有司谏(从三品)1人、献纳(正五品)1人、正言(正六品)2人;
弘文馆,别称“玉堂”、“瀛阁”,“台谏三司”之一,主要职能是管理宫中的经书史籍、处理文翰、答复国王的各种咨询以及经筵授课,相当于国王的“顾问团”。最高长官为领事(正一品),另设有大提学(正二品)1人、提学(从二品)1人、副提学(正三品堂上)1人、直提学(正三品堂下)1人、典翰(从三品)1人、应教(正四品)1人、副应教(从四品)1人、校理(正五品)2人、副校理(从五品)2人、修撰(正六品)2人、副修撰(从六品)2人、博士(正七品)1人、著作(正八品)1人、正字(正九品)2人。其中,提学及以上皆为兼职,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为副提学。
朝鲜王朝时期的官员(现代模仿)
4)义禁府
义禁府,别称“禁府”,主要负责调查威胁到国家安全的案件,包括但不限于图谋篡位、叛国等,后期党争失败的一方也会送交义禁府关押,兼具现今法院、检察院和监狱的职能;
最高长官为判事(从一品),另设有知事(正二品)1人、同知事(从二品)2人、经历(从四品)、都事(从六品)10人以及检律1人、禁刑官1人、堂直2人、大厅直2人、书吏22人、罗将80人、军士12人。
5)汉城府
汉城府,顾名思义,主要就是管理王都汉城的行政机构,下辖东、南、西、北、中五部共52坊,与司宪府、刑曹并称为“三法司”。最高长官为判尹(正二品),另设左右尹(从二品)各1人、庶尹(从四品)1人、判官(从五品)2人、参军(正七品)3人。
汉城(首尔)景福宫中和殿
除上述机构外,在中央还有负责管理王室宗谱的宗亲府,最高长官为都正(正三品堂上)、管理勋旧功臣的忠勋府、编修史书的春秋馆、高等学府成均馆(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知事(正二品)以及专门供王族外戚办公的敦宁府、专门供驸马办公的仪宾府等等。
中央军事机构(京军)1)五卫制
“壬辰倭乱”前,朝鲜王朝的中央军事机构为五卫都总府,与兵曹分别掌管军令和军政。五卫包括义兴卫(中卫)、龙骧卫(左卫)、虎贲卫(右卫)、忠佐卫(前卫)和忠武卫(后卫),主要就驻扎在汉城的周边,因此也称“京军”;
五卫都总府的最高长官为都总官(正二品),副职为副总官(从二品),共计有10人,每卫下辖五部,每部辖四统,统以下还有旅、队、伍等建制。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
国朝兵制,总于五卫,兵曹为本兵,都总府领之。更休上番,则为宿卫之卒;有事兴发,则为战阵之卒。
此外,五卫制与明朝的卫所制一样,也是一种兵农合一、守屯结合的军事制度,士卒平时为农民,战时拿起武器上阵杀敌,而且只招募“良人”入伍;
该制度的好处是减少了国家养兵的财政负担,弊端是部队缺少训练,以致战斗力严重下滑。
壬辰倭乱
2)五营制
“壬辰倭乱”爆发后,朝军由于久疏战阵,因此在与日军的交锋中一触即溃,宣祖李昖(yán)为此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设立训练都监,依照《纪效新书》来编制和训练新军,以作为常备军,同时招募士卒不再局限于出身;
至朝鲜王朝后期,京军由之前的“五卫”逐渐转变为“五营”,即训练都监、御营厅、禁卫营、总戎厅和守御厅。建制也改为司、哨、旗、队、伍,把总指挥司、哨官指挥哨、旗总指挥旗、队长指挥队;
韩国电影《闲山·龙的出现》剧照
训练都监,又称“训局”,是五营之中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与御营厅、禁卫营合称为“三军门”,共同负责王都汉城的守卫,最多时有五千余人;
最高长官为都提调(正一品),另有提调(正一品)、训练大将(从二品)、中军(从二品)、别将(正三品堂上)、千总(正三品堂上)、局别将(正三品堂上)、把总(从四品)、从事官(从六品)以及哨官(从九品)等武职;
由于都提调一般由政丞兼任,提调由户、兵二曹的判书兼任,因此训练大将是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
御营厅,始设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与训练都监、禁卫营合称为“三军门”,共同负责王都汉城的守卫,起初人数只有七千,后来扩增至两万余人;
主将称御营大将(从二品),另有中军、别将、千总、别后部千总(正三品堂上)、骑士将(正三品堂上)、把总、从事官、哨官等武职;
禁卫营,始设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与训练都监、御营厅合称为“三军门”,共同负责王都汉城的守卫;
主将称禁卫大将(从二品),另有中军、别将、千户、骑士将、把总、从事官、哨官等武职;
朝鲜历史上的第一名将李舜臣
总戎厅,始设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负责都城外廓的防御;
主将称总戎使(从二品),另有中军、千总、镇营将(正三品堂上)、把总、哨官等武职;
守御厅,始设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负责都城外廓的防御;
主将称守御使(正二品),另有中军(正三品堂上)、别将、镇营将、把总、哨官等武职。
古代朝鲜士卒在战场上厮杀
除上述机构外,还有专门负责王宫守卫的内禁卫、兼司仆和羽林卫,合称“内三厅”,主将分别称内禁卫将、兼司仆将和羽林卫将(均是从二品),以及专门负责保卫世子的世子翊卫司,最高指挥官为左、右翊卫(正五品)。
行政区域划分与地方官职1)地方行政区划
朝鲜王朝时期,全国共分为八道,分别是京畿道、咸境道、平安道、黄海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和庆尚道,相当于我国古代行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各道的名称由行政区内最大两座城市的首字组成,如咸镜道,就是取咸兴府的“咸”字和镜城都护府的“镜”字而命名;
道以下设府、牧、郡、县等二级行政单位,同时,为了防备北方的女真人和沿海的倭寇,另设有大都护府和都护府。此外,除王都汉城府外,还有“四陪都”,即开城府、江华府、广州府、水原府;
朝鲜八道的划分
京畿道,属于直辖道,五都皆处于京畿道范围内,辖骊州牧、坡州牧、扬州牧以及九个都护府、十郡十三县。道治位于汉城;
咸境道,辖咸兴府、吉州牧、永兴大都护府以及十八个都护府、二郡二县。道治位于咸兴;
平安道,辖平壤府、义州府、安州牧、定州牧、宁边大都护府以及十四个都护府、十二郡十三县。道治位于平壤;
黄海道,辖黄州牧、海州牧以及六个都护府、七郡八县。道治位于海州;
江原道,辖原州牧、江陵大都护府以及七个都护府、六郡十一县。道治位于江陵;
忠清道,辖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洪州牧、清风都护府以及十四郡三十四县。道治位于公州;
全罗道,辖全州府、罗州牧、济州牧、光州牧、绫州牧以及七个都护府、十三郡三十二县。道治位于全州;
庆尚道,辖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星州牧、安东大都护府、昌原大都护府以及十四个都护府、十三郡三十八县。道治位于庆州;
“李氏朝鲜”疆域图
2)地方文官官职
诸道的最高长官称观察使(从二品),道以下府、牧、郡的行政长官分别称府尹(从二品)、牧使(正三品堂下)、郡守(从四品)。大都护府的长官称大都护府使(正三品堂下),都护府的长官称都护府使(从三品)。县的长官有两种,一种称县令(从五品),另一种称县监(从六品);
此外,在各地方政府还设有都事(从五品)、判官(从五品)、察访(从六品)、教授(从六品)以及训导、审药、检律、驿丞、渡丞(均为从九品)等官职;
韩国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朝鲜官员
这里提一句,开城府、江华府、广州府和水原府作为陪都,最高长官称留守。其中,广州府和水原府留守为正二品,开城府和江华府留守为从二品,皆属于京官。
3)地方武将官职
同明朝一样,朝鲜也是以文制武,并且实行兵将分离制,将领无固定所属的部队,士卒无唯一固定的主官;
武将官职有兵马节度使、防御使、三道(全罗道、庆尚道、忠清道)水军统御使、三道水军统制使(均为从二品),水军节度使、兵马节制使、中军、镇营将(均为正三品堂上),兵马佥节制使、水军佥节制使、兵马虞侯(均为从三品),水军虞侯(正四品),兵马同佥节制使、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均为从四品),兵马评事(正六品),兵马节都尉、监牧官(均为从六品)等;
地方驻军分为兵营和水营,营以下设镇,镇以下设堡,主要驻扎于边患和倭患比较严重的边疆和沿海地区,比如忠清道就置兵营、水营各一个,庆尚道置兵营、水营各两个,全罗道置兵营一个、水营两个。世祖李瑈在位期间,由于重视武备,因此军队规模达到最鼎盛,总人数超过十五万人。
韩国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朝鲜将军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