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最具传奇色彩的君主—高丽忠宣王

路过你头顶 2024-03-08 21:01:45

高丽忠宣王,初名王謜,后改名为王璋,字仲昂,号海印居士,蒙古名为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生母元成公主,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出生于沙坂宫,在此之前,忠烈王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王滋(生母贞和宫主王氏)和王湑(生母宫人盘珠),尽管王謜只是第三子,但是按照元朝的驸马国体制,只有体内流淌着黄金家族血脉之人才有资格继承王位,于是在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年仅两岁的王謜就正式被册封为高丽世子;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八月,忠烈王复位后,忠宣王与宝塔公主被召回大都,一方面是为了监视忠宣王,另一方面也是方便协调夫妻二人的关系,不过忠宣王对宝塔公主的态度始终十分冷淡。而孤独的宝塔公主为了排遣寂寞,常常与内侍私通,这就使忠宣王更加不屑公主,二人由此分居;

高丽忠宣王画像(蒙古化装扮)

当时忠宣王和忠烈王已经彻底决裂,因此,忠烈王派大臣试图通过将公主改嫁的方式,来废黜忠宣王的继位资格,据《高丽史·后妃传》记载:

(忠烈王)三十二年(公元1306年),王惟绍等进言于皇后(元成宗第二任皇后伯岳吾·卜鲁罕),欲以瑞兴侯琠改尚公主,琠貌美,忠烈使之着美服数往来以观公主。公主素不谨,每与内僚诸人乱,王(忠宣王)益不屑,故遂属意于琠。

后来,忠宣王派的洪子藩等人及时向中书省揭发了此事,元成宗召来忠烈王、忠宣王父子对质,改嫁之谋也就此破产。

押宝海山,重新夺权

元成宗在位后期,由于没有子嗣且长期卧病在床,元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为卜鲁罕皇后、安西王阿难答(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剌之子)和怀宁王海山(忽必烈第二子真金之孙)及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两派。忠宣王在经过仔细考量后,决定把宝押在海山身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相处,二人的关系发展迅速,据《高丽史·忠宣王世家》记载:

王入元宿卫凡十年,武宗、仁宗龙潜与王同卧起,昼夜不相离。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驾崩,孛儿只斤·海山于皇位争夺战中胜出,在同年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中被推戴即位,是为“元武宗”。忠宣王以定策之功被授予“推忠揆义协谋佐运功臣”之号,随后又在元武宗的支持下铲除了忠烈王一派的大臣,成功夺取了高丽的实际权力;

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

翌年,元武宗再封忠宣王为“沈阳王”,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国、驸马都尉,还令他入中书省参与国政,赏赐金虎符、玉带、七宝带、碧钿金带以及黄金五百两、白银五千两,就连皇后和皇太子也对他恩宠有加,史书载:“所赐珍宝锦绮,未可胜计”;

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七月,忠烈王去世,忠宣王回国奔丧,八月,再次即位。十月,获元武宗册封为征东行省右丞相、高丽国王,仍兼“沈阳王”(两年后晋封为“沈王”);

忠宣王复位后,治国热情已大不如前,即位仅仅三个月,就以宗室成员、齐安大君王淑权署征东行省事,自己则再次前往元朝。忠宣王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即便在位期间也是一样,其控制朝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传旨,这就导致高丽国政紊乱,据《高丽史·奸臣传》记载:

‬初忠宣在元,凡国家事,遥传旨以行,汉功与诚之、李光逢等,扈从京邸,招权纳贿,亲戚故旧,滥授朱紫。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辽阳行省右丞相洪重喜(洪茶丘之子)上书控诉忠宣王的种种过失,包括“不奉国法”、“恣暴”等,并请置行省于高丽。中书省令洪重喜与忠宣王当面辩论,但忠宣王通过高丽出身的宦官方臣祐向太后(武宗生母弘吉剌·答己)说道:“重喜高丽逋(bū)民也,敢肆诬妄,谋覆宗国,罪已可诛,顾令与王对辩耶?”太后将此话转达给武宗,武宗随即下诏中书省“毋令对辩”,并将洪重喜流放;

同年,政丞崔有淹等大臣上表请求忠宣王还国,《高丽史》记载:“时帝及皇后、皇太子待王甚宠,故王不纳。”

传位次子,短暂回国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元武宗驾崩,皇太子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同母弟)即位,是为“元仁宗”。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画像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忠宣王多次上奏,以“祖宗臣服之功”劝说元仁宗,仁宗最终承诺不在高丽设置行省。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正月,仁宗下诏令忠宣王回国,但忠宣王并不想走,以“今方农月,请待秋成”的理由申请延期回国。后来为了能够继续留在元朝,忠宣王干脆直接将王位禅让给了次子王焘,即“忠肃王”,只不过此举并未取得成效。根据《高丽史》记载:

三月甲寅,以江陵大君焘见于帝,请传位,帝乃策焘为王。是时,朝廷欲王归国,王无以为辞,乃逊其位。又以侄延安君暠为世子,王尝封沈王,故时称沈王(忠宣王世家卷载)……丙戌,王待上王及公主,发燕京,上王逊位欲留,朝廷不听,故不得已而遂行(忠肃王世家卷载)

次年正月,返回高丽还不到一年的忠宣王再一次前往中国,此次他获准留居大都,并且再也没有回到故土。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三月,忠宣王上奏仁宗,请求将沈王之位传给侄子王暠,自己则称“太尉王”。王暠是忠宣王异母兄王滋之子,从小就成长于宫中,史书记载忠宣王爱其如己子。

流放吐蕃,忠肃王被扣押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正月,元仁宗驾崩,皇太子孛儿只斤·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同年四月,身在大都的忠宣王预感到时局将变,为了避祸,请求南下降香,据《高丽史》记载:

‬七年四月,复请於帝,降香江南,盖知时事将变,冀以避祸也。六月,王行至金山寺,帝遣使急召,令骑士拥逼以行,侍从臣僚,皆奔窜。九月,王还至大都,帝命中书省,护送本国安置,王迟留顾望,不即发。十月,帝下王于刑部,即而祝发,置之石佛寺。十二月,帝流王于吐蕃撒思吉之地。

忠宣王被流放至吐蕃后,忠肃王趁机将忠宣王的亲信势力肃清,意图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时,沈王王暠有意夺取高丽王位,他向英宗诬告忠肃王曾手撕元朝皇帝的诏敕,英宗于是在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召忠肃王入朝,不仅收回了他的国王印,还把他扣留在大都。不过手撕诏敕之事最终查无实据,忠肃王得以逃过一劫;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画像

后来,沈王派的柳清臣、吴潜等人联合忠宣王的亲信权汉功与蔡洪哲,煽动百官联名上书,企图“废焘立暠”,只是元朝始终没有理会。见一计不成,柳清臣和吴潜竟直接请求元朝“立省比内地”,此建议得到了元英宗的首肯,不过在李齐贤、崔诚之等高丽大臣的恳求和右丞相拜住(木华黎后裔)的劝说下,英宗最后还是放弃了设立行省的念头,高丽也因此躲过了事元以来最大的一次亡国危机。

‬父子团聚,忠宣王薨逝

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八月,元朝御史大夫铁夫、前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等人发动政变,在南坡将元英宗及右丞相拜住杀害,史称“南坡之变”。九月,晋王也孙铁木儿(世祖忽必烈嫡曾孙)在漠北龙居河即位,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画像

这里提一句,泰定帝的即位诏书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份白话文登基诏书(文章末尾附),而且是由蒙古文“硬译”为汉文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看。泰定帝登基后,大赦天下,忠宣王得以获赦。同年十一月,忠宣王回到大都,先是朝见泰定帝,后又与同在元朝的忠肃王相聚;

期间,元朝内部再度出现“废高丽而立行省”的建议,忠宣王听说后对大臣金怡说道:“我祖统三为一,立高丽号,于今四百有馀年。我忠宪王(高宗)首先归顺,忠敬王(元宗)亲朝钓鱼山,又谒世祖皇帝于汴梁,蒙赐玉带。父忠烈王为驸马,世承帝眷,为天下诸国荣观。何不幸及我,以二三奸臣之谋,遂坠我祖业乎?祖宗何辜,不复血食?复高丽号,卿有之。昔皇庆初,叛臣之裔洪重喜等诉于帝,立行省削国号,卿历奏祖宗臣服之功,奉帝旨,遂罢行省。今又宜尽力图之!”最终在众人的一致恳请下,设立行省之议被撤销;

元朝时期的征东行省(高丽王国)

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帝放忠肃王回高丽并赐还高丽国王印。同年五月,忠宣王薨逝于大都,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朝才赐其谥号为“忠宣”;

《高丽史》曰:忠宣为世子,入侍元朝,与姚燧、赵孟頫(fǔ)诸公游,闲或与闻朝政,其议论有足观者。及其即位,避上国之制,改易官名,谨侯度也;正田赋,立盐法,知所本也。第以人君之位,庶民所仰,万机所萃,不可一日而旷也,王既受命复位,谄事妇寺,淹留燕京,至于五年,国人困苦供馈,从臣久劳思归,至谋相陷,元亦厌之,再诏归国,无以为辞,乃逊位于子焘,又以侄暠为世子,父子兄弟,卒构猜嫌,其祸至于数世而未弭。贻谋之不臧如此,吐蕃之窜,非不幸也。

元朝疆域图

附(泰定帝即位诏书)

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着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在后,完泽笃皇帝教我继承位次,大斡耳朵里委付了来。已委付了的大营盘看守着,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

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谋异心,不图位次,依本分与国家出气力行来。诸王哥哥兄弟每,众百姓每,也都理会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迤南诸王大臣、军士的诸王驸马臣僚、达达百姓每,众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虚,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大位次里合坐地的体例有,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这般晏驾其间,比及整治以来,人心难测,宜安抚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宁,早就这里即位提说上头,从着众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赦书行有。

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