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玉印“隗长”
一、字法01 “隗”字
《说文解字》:“隗,陮隗也。从,鬼聲。”
《玉篇》:“隗,高也。”
“隗”(wěi,kuí),左边是“阜”(土山),右边是“鬼”。“隗”(wěi)的本义是“高”。“隗”(kuí)是姓。此印中的“隗”可能是一个姓,读作kuí。
左耳朵“阝”和右耳朵“阝”不一样。
左耳朵“阝”是由“阜”(土山)演变而来,带左耳朵“阝”的字通常都与“山、高”有关,例如“阳”、“降”、“阶”等。
右耳朵“阝”是由“邑”(城邑)演变而来,带右耳朵“阝”的字通常都与“城邑”有关,例如“邨”(村)、“郭”、“邦”等。
“鬼”,在甲骨文中像一个头戴面具的人,到了篆书,又加了“厶”。根据《汉语大字典》,“厶”有“秘密”、“隐秘”、“邪”、“不正”之义。“厶”,同“私”,也可以表声。

甲骨文:鬼
“鬼”字和“異”(异)字的造字方法相似。“異”(异)字也是一个头戴面具的人,只不过“鬼”字里的人是跪坐着的,而“異”(异)字里面的人是正面站立着的,且双手朝上,像是在跳舞。所以,“鬼异”二字常连用。

金文 《曶鼎》:异
02 “长”字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长”字像人长发而拄杖,既可以表示头发长(cháng),也可以表示人年长(zhǎng)。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长

金文《史墙盘》:长

金文《史墙盘》:长
小篆把右下方的“人”断开,又把“杖”的形状变成了“匕”:

李斯《峄山碑》:长
二、章法在汉玉印中经常能看到竖线均分空间的例子。“桓启”以9条竖线均分空间,“膂乡”以12条竖线均分空间,“隗长”也是一样,它以10条竖线均分空间(“隗”字占6条竖线,“长”字占4条竖线)。

汉玉印“桓启”

汉玉印“膂乡”

汉玉印“隗长”
三、字的结构01 “隗”字
“隗”字右下角的“竖弯钩”做了变形处理,变得很大,填补了左耳朵“阝”下面的空白。
对于这个设计,有人认为很巧妙。但我不喜欢,我想起了在电视剧《济公》中有一个人身上长了一个瘤,感觉坠得慌。您怎么看?

02 “长”字
“长”字残破得有点看不清。《汉印文字征》中有“隗长”的“长”字,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汉印文字征》:“长”
四、线条、搭接和端点线条的粗细和留红相当。线条挺拔秀丽,微微发毛。
搭接都是实搭。
端点方切,微微外溢。
五、残破印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磕磕碰碰,铜质的会生锈,玉质的会碎裂,这种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一种美。

此印最大的特点就是残破。它的破碎程度是很大的,文字内容基本上还能保持完整,左上角和右半边破碎得很厉害,“长”字的字面上也有大片的斑驳痕迹。
最后,展示一下我刻的“隗长”:

我刻的“隗长”
作者:董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