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朔宁王太后玺

朔宁王太后玺
“朔宁王太后玺”,1954年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出土,各边长2.4厘米,高2厘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材料为金质,龟纽。
朔宁王名隗嚣,是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被当时割据政权首脑公孙述封为朔宁王,建武九年(公元33年)病逝。此印是隗嚣称王时为其母镌刻的。
一、整体风格这是一方东汉官印,方正平直,端庄秀丽。
二、字法01 “朔”字
《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从月屰声。”本义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屰”(nì):同“逆”。在甲骨文中,它像一个倒着的“大”字,即一个头朝下,脚朝上的人。可通用为“朔”、“愬”、“遡”。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屰、逆

查字网:逆

朔
▲“朔宁王太后玺”中的“屰”,比甲骨文中的“屰”下面多加了一横,小篆中就这么写。可以把它理解为“夫”字的倒写,这一横表示人头上戴的簪子。
例如李斯《峄山碑》中的“逆”字也是下面多加了一横:

李斯《峄山碑》:逆
“朔宁王太后玺”中的“屰”,竖画的中间还有一个圆疙瘩,在别的印章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例如“朔方长印”:

朔方长印
它为什么会有这个疙瘩呢?它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点像人的肚子。
02 “太”字

太
“朔宁王太后玺”中的“太”,写作“大”。因为古代文字稀少,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方法叫做“假借”,很常见。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大(太)
03 “玺”字
“玺”字的上部是“爾(尔)”,下部是“玉”。
《说文解字》:“爾,麗爾,猶靡麗也。从冂从㸚,其孔㸚,尒聲。”
许慎的意思是说,“爾(尔)”指的是“靡麗”,即“奢靡华丽”,它像一个“冂”的形状,里面有“㸚”形状的孔,但没有具体说它是个什么东西。
还有人说,“爾(尔)”指的是缠绕蚕丝的架子(图1),它的形状和许慎的描述也差不多。
所以,“玺”,指的就是在玉石上刻上精美的文字或图案。
“玺”,还有一种写法“鉨”,就是在金属上刻上精美的文字或图案。
“玺”,还有一种写法“鈢”,疑是由“鉨”讹变而来。

图1 爾(尔)
玺,在秦以前不分尊卑,秦以后为天子帝王专用,现在人们所刻的古玺类印章中也经常用于普通人。
《王力古汉语字典》:璽,印章。漢蔡邕《獨斷》卷上:“璽者,印也。古時尊卑共之。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
三、章法
朔宁王太后玺
1.界格清晰,空间均分。
2.中间空,两边满。这是文字本身自然产生的效果。
3.两个对角残破,残破的大小、方向不一样。
四、字的结构1.镶嵌。通过镶嵌,使得字的结构很紧凑,构思很巧妙。

①“朔”字中,“月”的左上角镶嵌在“屰”的两个笔画的夹角处;
②“朔”字中,“月”的左下角的横和“屰”的右下角的横构成一个互为镶嵌的关系;
③“宁”字中,“宀”的两根竖线拉得很长,变上下结构为半包围结构。
④“宁”字中,“皿”上面的横向上弯曲,和“心”的下部构成镶嵌关系;
⑤“玺”字中,“尔”的两边两条竖线和下部的“王”的第二横齐平,“尔”的两条竖线包围住了“王”的上面两横,“王”的最下面一横又托举住了上面的“尔”,“尔”和“王”互为镶嵌。
2.变化。变化使得字的表现很丰富,耐人寻味。

①“朔”字中的“月”,上面是弯的,下面是直的,有变化。
②“宁”字里面的“心”,横不是平的,是往上翘的;“皿”上面的横也是往上翘的。打破平正,显得活泼。
③“宁”字里面的“皿”,两边的两个小笔画左边是平的,右边是斜的,有变化。
④“王”字上面两横之间的间距窄,下面两横之间的间距宽。
3.竖线均分空间。“后”字里面“口”的位置很有特点,它不居中,而是靠右摆放。“后”字大概可以用三要竖线均分空间。“朔”、“宁”、“玺”也有明显的竖线均分空间的现象。

1.线条很干净。
2.“王”字的横是往下略弯。“后”字的撇也是弯的。微微弯曲的笔画会有力量感。
六、端点端点以方为主,显得端庄大方。

我刻的“朔宁王太后玺”
作者:董志国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