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篆文字不规整,让字距略窄,行距略宽,可以构建秩序。
2.落款的位置略微靠上,使得上面的留白少一点,下面的留白多一点,留白大小有变化。
3.采用了一些枯笔,增加趣味,但枯笔的数量不是太多,以厚重为主。
4.字与字之间的衔接以穿插为主,也有一些轴线承接,以增加行气。
5.字法选取以甲骨文、金文为主,另外有一些甲骨文和金文中缺少的文字采用小篆字形改造而来。
关于一些文字的说明1.“风”字和“凤”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是一个字,无需再用小篆字形进行改造。这里选取了两个不同的字形,把加“凡”表声的字形用作了“风”字。
2.“落”字和“路”字里面的“各”表示一只脚回到一个低洼的处所,所以下面的“口”要大。
3.“去”字表示一个人跨过一个带口的容器或者地方,“大”要大,“口”要小。
4.与“大”有关的字,要写的胳膊比腿短,腿不要叉得太开,这样才符合常理。
5.与“木”有关的字,“木”上面的左右两边分叉尽量不要写在同一个位置,这样才符合自然现象。
存在的问题: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混合的书法作品严格来说是不合规矩的。
一位老师说:“选篆,要正确选取同一时代文字,避免混杂不同体系的文字,确保作品的整体协调性。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篆书字形,构成最佳的形式。”
这位老师说得非常好。
我们写一篇甲骨文或者金文,缺少的文字太多了,就不适合书写了。这次习作就算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吧,以后还是要尽量避免不同时期、不同体系的文字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