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碑》中有一些字很有古意,往往都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别小看这些细节,你写出来的字高古不高古,看这些细节,高下立判。
当然,其中也有个别不好的地方,我们要理性地去看待它。
1.“惟”字

《礼器碑》:惟
“惟”字中的“忄”,不写作楷书的“忄”,而是多了一笔,延续了篆书中的写法,是“心”的象形。

李阳冰《千字文》:惟
2.“二”字

《礼器碑》:二
“二”字,两横基本等长。
在甲骨文中,上面一横明显短于下面一横的是“上”字,上面一短横是指事符号;两横基本等长的才是“二”字。
3.“年”字

《礼器碑》:年
“年”字,为什么“竖”和“撇”连起来,而不是像简化字一样,“竖”写在“横”的下面?
“年”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上“禾”下“人”,表示一个人背着成熟的庄稼回家。到了篆书,下面的“人”演变成“千”。
第一个“撇”,就像麦穗;“竖”就像麦杆;第一横就像叶子;第二横就像根须。
这样就解释通了:麦穗(撇)是长在麦杆的顶端的,所以撇和竖连起来写比撇和横连起来写更具古意。

年
4.“在”字

《礼器碑》:在
“在”字为什么少一竖?
“在”字,在甲骨文中和“才”字是一个字,以“才”通“在”。“才”字的本义是草木的嫩芽正从地面向上萌发。“才”字里面的“撇”代表未破土而出的嫩芽。

才
后来,在“才”字旁边加“土”表示“在”,两个字分开。例如:

《大盂鼎》:在
吴大澂的“在”字,把“才”字的“竖”写成了“撇”:

吴大澂《白鹤泉铭》:在
《礼器碑》中的“在”字是在上个字形的基础上再省略掉短撇。这样也不算错,因为在很多碑帖中都这么写,但它把最重要的东西(代表草木萌芽的指事符号)省略掉了,我认为这样写不好。
5.“灵”字

《礼器碑》:灵
“灵”字下部为什么写作“王”?
其实,那不是“王”,而是“玉”。
在金文中,“靈”字只取上半部分即可:

金文《史墙盘》:灵
后来,有在下面加“示”的,表示与祭祀有关;也有在下面加“玉”的,表示用玉来祭祀;也有在下面加“巫”的,“巫”也与祭祀有关。
《说文》:“靈,靈巫,以玉事神。从玉,霝声。”
6.“日”字和“曰”字

《礼器碑》:日
“日”字写得很扁,有点像简化字“曰”字。

《礼器碑》:曰
在《礼器碑》中,“曰”字和“日”字的区别是,“曰”字左上角开口,“日”字不开口。
在甲骨文中,“日”字周围的“□”像太阳的形状,中间的横指事,表示这个字专指太阳。

甲骨文:日
“曰”字下面是“口”,表示嘴巴,上面的一横指事,表示用嘴巴发出声音,说话。

甲骨文:曰
7.“君”字

《礼器碑》:君
“君”字上面的一横穿过了竖。
在隶书中,也有横不穿过竖的,例如《石门颂》中的“君”字横就没有穿过竖。

《石门颂》:君
两个都对,但横穿过竖更具古意。
在甲骨文中,“君”字上面是一只手,执杖,发号施令。“君”字中间的横穿过竖,表示手臂,象形。

君
8.“相”字

《礼器碑》:相
“相”字里面的“木”,“撇”和“捺”写得很低。
在甲骨文中,“木”字下面的一撇和一捺代表的是树木的根须。所以,撇写得低更具古意。

木
9.“京”字

京
“京”字下面的竖不带钩。别小看这个细节,如果你带了个钩,你写的字将会立马下降一个档次。
在甲骨文中,“京”像一块高地上建的有高台。《说文解字》中说“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 象高形。”

京
10.“追”字

《礼器碑》:追
《礼器碑》中的这个“追”字,上面为什么多加了一竖?
我认为这就是个错字。理由有二:
①在其他碑帖中均未见过这种写法。
②“追”字右边的部件,在甲骨文中,象形,一说它像个兵符,用作“师”字,即“军师”的“师”,和军事有关。它中间加一竖就没有道理。

甲骨文:师
作者:董志国
图片来源:以观书法、查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