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包产到户,现在的农民还是职业农民,生活不会有大的改变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3-09-22 22:26:01

关于集体化和包产到户的话题,说的不少了,本不愿意谈了,但看到一些网友的文章,又不由自主的勾起自己的思绪,还是忍不住聊两句,很多时候我对网友观点只是借题发挥,以此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想法而已,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很正常,我很少谈以前城市人生活的话题,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对城市生活没有切身体会,我只想谈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

今天看到一篇题目为《农村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集体化,农民要富必须得有个娘家。》的文章,感觉网友的观点和自己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下面顺着网友的思路谈谈自己的不同观点:

一、网友说:“我是个不懂三农的人说三农。”

这位网友说自己不懂三农绝不是谦虚,从他写的文章的内容看,他的确是不懂!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集体化和包产到户作为不同的生产方式也不例外。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放到这里应该是,外行或者说局外人看优点,内行或者说当事人看缺点;说白了就是“利益”的问题;一些政府推行的措施往往农民不接受,很多的基层干部甚至说“有的农民素质差,你向他嘴里抹蜜,他咬你的手指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有同感,但慢慢的经历一些事就会明白,其实大多数时候,农民是对的。

作为基层干部不排除干工作是为政绩,为政绩本身没有错,有政绩才能证明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九十年代强制搞大棚蔬菜,我们这里以前是棉区,后来农村私营企业也发展迅速,小型纺织厂、电机厂、轴承加工厂等等,农民种植大田作物的同时,不耽误打工挣钱,种植蔬菜费时费工,再说农民也没有种植的经验,虽然上边不断的督促、压任务,但农民就是不配合,乡镇为了完成计划,甚至贷款免费为农民提供竹片塑料布,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搞成几个,保留下来的更少,本来这种特色种植就不能大规模的上,一窝蜂的上,真要搞好了,也没有效益。

想想五八年成立大食堂,如果让干部们说,那优点是多了去了,什么不用家家开火了,节省劳力,节省柴火,有专门的厨师做饭,吃得好等等。

结果正好相反,优点都变成了缺点。比如:节省劳动力一般人都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而事实上,农民自己在家做饭,早饭可以早起一会儿,午饭一般是把锅里添上水,干粮放锅里,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临近中午时,烧个开锅就行。

我小时候经常帮母亲做饭,母亲嘱咐,把锅烧开,热气顶着梁,锅里的干粮不用尝,那时都是窝头就咸菜,没有炒菜的,所以做饭很简单;蒸干粮一般在晚上,那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晚上有的是时间,蒸上一大锅窝头,够吃几天的。

大家看出来原因了吗?那就是家庭做饭都可以搭把手,可以出工之外的时间做!

集体行吗?

集体大食堂做饭的都是专职的,一个生产队,如果一百多口人的话,做饭的至少也要七八位,炒菜的厨师怎么也要两位吧,专门负责蒸干粮的至少也要两位,打下手的,摘菜顺菜的、烧火、担水的等也要三四位,一个一百来口人,三四十位劳力的生产队,食堂做饭的占去了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为什么集体费劳动力?

就是因为集体把农民业余时间干的活,变成了专职人员,只能在工作时间干的活。

吃的就不说了,老人说大食堂没计划、浪费严重;每户过自己的小日子,计划着吃,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干粮不够,粥来凑,总之,即使平时顿顿八成饱,也不能断顿。

大食堂,大家的粮食归大伙,放开肚皮吃,痛痛快快的吃了几个月,结果两三个月吃完了半年的粮食,以后就惨了,没粮食了,天天琢磨着“代食品”,玉米芯、地瓜秧子都磨成成粉蒸“窝头”吃,“营养不良”走了不少人。

二、网友说:“我个人认为,农民靠自己个勤劳永远富不起来。”

靠现行的个体小农生产方式农村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单干分田到户也许可以解决温饱,但一定不可能富裕。”

我不知道这位网友“富”的标准是什么?

八十年代的农民,刚刚包产到户的农民,能天天吃上纯玉米面窝头,已经觉得很知足了,一两年以后,几乎顿顿白面馒头加炒菜,十天半月能吃上炖肉,觉得日子就像天堂一样,我奶奶常说,现在的日子,解放前的“好户”(地主),也不敢想。

玉米面窝头能放开肚皮吃的日子,大集体二十多年都没有达到,包产到户一两年后,农民顿顿白面馒头。

你说“小农生产方式农村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是!我同意你的说法!

但大集体就可以大有作为吗?

你问问经历过大集体的农民相信吗?那时候,农民盼的是顿顿放开肚皮吃就行,哪怕是窝头就咸菜,就这“伟大的理想”,农民等了二十多年,实现了吗?

我们这里包产到户头一年还是把地瓜做主要的食物,说吃饱饭,其实严格的说,不少人只能满足“喝饱”,干粮不够,多喝几碗稠“白粥”,又省粮食,还能糊弄饱肚子。

包产到户和集体化的差别是,集体化“饼”画的好,可多少年了只能看着饼吃“地瓜”、“喝白粥”;包产到户没有画饼,却天天吃馒头。

有人说包产到户后人心散了,再搞集体化很难了!

集体化搞不起来真的是人心散了吗?

不是吧!

农业怎样搞才能搞好!最具有发言权的就是农民,因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农民好处坏处两方面都要想,你只拿好的一面放大来忽悠农民,农民不会上当的,因为这方面的教训太深刻了,不仅仅是饿了几十年肚子,有的还是生命的代价。

这位网友也知道“就那么块一块田,无论你怎么勤劳,它只能长出那么多东西出来。产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今年亩产800斤,明年就1600 斤,后来就3000斤。”

是啊!你也知道就这么点地,再怎么勤劳,产能是有限的!

但有一点,包产到户的农民靠自己的勤劳,几年的时间,就在和生产队一样的条件下,充分挖掘了土地的潜力,衣食无忧了。

集体化能做到吗?集体化化时,农民是勤劳无门!

你说:“靠那块田,农民一百年也富不起来。”

这句话说的太对了,我想你说的“富”应该就是“小康”水平吧!

不错!包产到户只能解决初步的温饱,只是和生产队相比“富”的不少,但达到小康水平只靠土地收入是不行的!

包产到户给农民带来的做大的好处就是解散了人民公社生产队,放权了!

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特长干法律容许的任何事情来改善生活,我那时正是在读高中和中专的阶段,每次回家都会发现很大的变化,搞养殖、打工的、跑轴承的、磨香油的、打烧饼的等等,我才发现,我身边的这些乡亲,不是只会拿着锄头种地,他们不少人都有自己特长,而这些特长也可以用来养家糊口。

八六年我参加工作,按以前的说法也是吃商品粮了,有一天回家,遇上一位庄乡大哥来存钱,我母亲是村里的信贷员。

大哥问我,一个月挣多少钱,我说不到八十(七十九块五),我以为大哥会羡慕,因为以前吃商品粮的在农村都高看一眼,大哥笑了说:不多!还不如我一茬韭菜挣得多。

我想说的是:那时的农民改变命运的机会已经很多了,我的几位小学同学、初中的同学,没有考上学,靠在大城市磨香油,竟然在大城市里买房安家啦!

很多局外人,只知道包产到户就是分田单干,哪知道包产到户给农民带来的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常常想,如果不是包产到户,现在的农民还是职业农民,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大的改变,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不会有今天这种小康生活,虽然一些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生产队也可以从事多种经营,但饭都吃不饱经营什么?卖给谁?

(未完待续)

0 阅读:2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