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支招教育减负就是“何不食肉糜?

三不一无课程 2024-04-27 09:17:28



的确,中国的学生太苦了!专家们非常同情他们,不断地想帮他们减轻负担,希望能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并顺带着让他们充满创新思想,掌握创新能力。各种减负的着数都用尽了,各种快乐教学的着数也都用尽了,但似乎作用不大,甚至起反作用。

这是为什么?

因为下层人民生活的内卷。

教育的内卷实际上就是家长的内卷,是底层社会生活的映射。

可是专家们脱离了群众,脱离了中国国情,脱离了中国实际。他们不断地瞎折腾,把教育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教师折腾得死去活来,把学生和家长折腾得死去活来。

就拿减少小学生在校时间来说吧。这的确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家长们有多累!孩子们提前放学了,可是家长们却没有时间提前接孩子,陪伴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呆在学校或者辅导班,这反而又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因为需要额外交一笔延时服务费或者辅导费。这就是改革如果不切实际往往会起反作用的一个典型表现。

中国孩子们的累,家长也心痛,他们也想让孩子睡到自然醒,也想抽出时间多陪伴,也想带他们到处旅游,品尝美食,观赏美景,可是有几人能够实现?

大家都累啊。

教育专家没有看到学生家长上10-12小时的班,忙里抽闲还得种地,还得搞点其它副业增加收入,准备学生的学费,准备买房,准备毕业后结婚。

假如中国的福利达到瑞士、瑞典、挪威等国家的程度,大家都无后顾之忧,不用为房愁,不用为学费愁,不用为彩礼愁,不用为生病愁,不用为养老愁,中国家长生活节奏自然就慢下来了,中国孩子们的学习也就不用那么用功了,也就不需要那么苦了。

我觉得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内卷,这是中国由弱小变强大必然要走的路,工人、农民、工商业者和其它广大人民群众都激烈竞争,力争上游,生机蓬勃。他们的后代也在努力,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秀传统和品质。大家努力向上,争取更好的生活,争取活得更加体面,并且通过正当途径,这有什么不好的?工人们努力打好工,农民们努力种好地,商人们努力经营……他们的孩子努力学习,大家各守本分。

当然,另一面就是生活的残酷——竞争失败就意味着生活的失败,没有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连媳妇都娶不到,娶到媳妇也无法为后代提供更好地教育……总是这么恶性循环,因此他们力争打破这个魔咒,进入社会上层,形成良性循环,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专家学者们却没有看到这一切,他们很纳闷,你们干嘛这么内卷?干嘛不睡到自然醒?干嘛不把学习当乐事?干嘛不把工作当作乐趣?干嘛不带孩子外出旅游?干嘛不做自己喜欢的事……

晋惠帝时,有一年大灾,百姓没有粮食吃,只好吃树皮草根,饿死了很多人。当大臣向他报告灾情造成的可怕情景时,皇帝诧异地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基层群众唯一的上升渠道就是教育,他们没有周公子等的好家庭。周公子们的上辈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最悠闲收入却最丰厚的工作,即使没有这样的工作,充足的财富也能让他们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老百姓的孩子只能努力学习,把别人睡眠的时间、玩的时间用来学习,争取考个好高中,然后考个好大学,读博士,然后再考烟草流水线或者城管。

抛开这些不说。

学习是快乐的吗?

客观来讲,并不是,它与劳动一样,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种苦差使。

当然无论学习还是劳动,都会有人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但这却是极少数的人。即使是孔圣人,他学习时乐而忘忧,并非觉得非常自然,而是觉得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当某大人物向他的学生打听他的现状时,他向学生讲的就是他学习废寝忘食,乐以忘忧。

因此,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并不快乐,学习需要意志,需要动机激励,需要兴趣激发,需要愿望刺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

非得把苦的、酸的东西变成甜的、香的,这就不伦不类了。教育不是烹调。

专家们现在不光搞了快乐学习,把学习的形象化、情景化搞到了极端,忽略了教育的抽象化、笼统化。《道德经》对道的描述其实就是抽象的,它的那些形象化的描述反而把人导入歧途。形象思维在艺术中有用处,抽象思维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有用处。希望专家们明白这一点,除了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其它人多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把课上成情景剧,偶尔为之,提高一下兴趣,活跃一下气氛是可以的,但不能千篇一律。

现在还搞了快乐考试。他们总是担心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遭到摧残,总是像保护玻璃一样保护他们,总是像保护鲜花一样保护他们。当日本的小孩子培养冒险、坚韧精神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反而被放在温室里。

刚看了一篇赞美我大山东素质教育的号角文,说什么排名次、搞竞争对学生的残酷,说什么不考试多么温情……有的朋友就回复,一二年级不考试,三年级考怎么办?我们再引申一下,中考不考?高考不考?踏入社会,不参加竞争聘任?不参加任何竞争?这分明是要与社会脱节啊!这分明是在培养玻璃心啊!学校的温情与社会的残酷无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他们面对这种反差手足无措时,难道这对他们不残酷?

素质教育之初,不满中国学校教育的家长把孩子领出学校自己教育,或者参加一些类似私塾式的教育的人现在为什么无声无息了?因为他们失败了。为什么把孩子送到国外教育,现在回到中国很难适应中国生活?因为他们的国外的教育只适合外国的国情。

学校是个小社会,不想让孩子从小受社会的洗礼和磨难,最终是不能融入社会的。我们看到“先搞个小目标”的那位受过美式教育的公子,除了领一群女人到处玩乐,别的似乎什么都不做。

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微调,随着社会的进步,跟上社会的进步就行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放在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的大框架内进行,不能死搬硬套,不能照搬照抄,不能邯郸学步。

不要认为我们底层的内卷太严重,正是我们的内卷让中国迅速强大起来,改革开放不到五十年,中国就强大到令美国都紧张了,正是底层百姓没白天黑夜的努力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如果实在想减轻一点负担,就严格高中学生的作息时间,严格他们的假期安排。我上过高中,其实那种作息时间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相反,天天睡不醒,学习效率很低,而且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甚至严重的出现精神问题。只要严格规定假期安排,严格规定周末休息,严格规定每天的起床和睡觉时间,不是那么紧张,让学生能睡醒,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某些特别喜欢学习的,他们愿意更加努力就让他们努力,让大部分平常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锻炼、休闲、睡觉,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可能大城市比下面更加内卷。大城市的具体情况我不知道,不敢妄议妄评。以我三十二年的乡村学校教学经验,专家们对孩子的累发愁,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对孩子的不学习发愁。专家们以为孩子们个个用功,用功得像个小大人,而现实中,他们中真正用心学习的全班没有几个。他们的近视眼多是玩手机游戏、看视频累的,而不是写作业累的。而那些专家们却以为他们比我更了解教育。

学习与任何活动一样,需要天赋。有的人心灵,有的人手巧,要承认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专家们不是天天喊解放他们的个性吗?那为什么又要千篇一律地要求如何如何呢?大家都考试与大家都不考试有什么分别?

只要有高考在,全部的改革都不要与它发生冲突,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会更加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只要是在中国国内搞教育改革,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

什么时候就能达到专家们的理想了?

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就能了。

有的人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那也是太悲观了,像欧洲有的小国家,共产主义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生活特别有保障,劳动时间特别短,脏活累活危险的活由国外劳务解决,他们只负责享受生活。据说新加坡还要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了。这样的生活确实不累,也不卷,但前提是国家特别富裕。但是,如果国民生活不那么内卷了,他们的竞争弱了,高福利能长期维持吗?

我认为适度的内卷是保持一个国家和民族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

有些专家,特别是官员专家,或者是当官员不顺心跳槽去当教授当学者当专家的,不要自以为是,真的以为自己那一套可以救中国,救中国教育。学员时代,那么多出国学习的,那么多归国的,带来的所谓的先进的经验其实都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农民多,工人少,这是基本事实,可他们仍然要通过工人革命获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果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只有教员,他没出过国,没有去学洋经验,他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果就带领中国人取得了革命胜利。

另有一些专家,他们的改革创新就是为创新而创新,搞花架子。

总之,不管这两类专家出发点和动机如何,他们的观念和思想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前一种迂腐而自以为是,后一种弄虚作假,只为名利。

中国的孩子要不卷,需要家长们继续努力,需要专家们别捣乱。老百姓无粟米充饥时,当然更没有肉糜。你不让他们内卷,那是在剥夺他们的生存,在剥夺他们生活得更好的权利。你们什么都不缺了,饽饽往肉里滚,富贵找富贵,老百姓也不想穷夹穷,他们也想成为富人、贵人。所以,你们告诉他们勤劳能致富,他们明白到底能不能致富。你们劝他们别内卷,特别是孩子不用那么累,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中国缺乏的是真正务实的专家,可务实的专家往往混得不如意,没有什么话语权,奈何?

0 阅读:0

三不一无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