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监是一回事吗?为什么他们的风评不好?

天空蓝星 2025-01-11 03:07:24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宦官和太监似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宫中伺候主子的奴才,只是由于年代的不同而产生的叫法不同。也就是说以前叫宦官,后来叫太监,都是一回事。其实严格来说,两者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太监必定是宦官,而宦官不一定是太监。

宦官是过去在宫内服侍王室的人员,“宦”为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而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起初宦官有阉人,也有正常人。它的历史悠久,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存在了,这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被称之为“寺人”,后来在战国时期被称为宦官。那时候的宦官也有分类,如宦者、中官、内官等等之类,以区别职位和地位的不同。

再次说明的是,当时的宦官不一定是阉人,如杀秦二世的大宦官赵高,他就是有家室的。在赵高杀秦二世时,派去动手的咸阳令阎乐就是他的女婿。宦官除了阉人,还有大量的正常人,从底层的杂役到有专长的人士以及文人学士都有,比如赵高就通晓法律,故始皇帝命其教授秦二世。

宦官全部起用阉人开始于东汉,《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至此原本服务宫中及皇室成员的宦官开始专属于阉人,一直到封建王朝的终结。

至于太监,本为官名,隋唐有太监一职或称为大监,其与阉人无关。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为太监、少监,但这时的太监并非宦官专属,也就是说只是以宦官去担任太监的职务而已。至辽代,为了方便管理,才专门在宦官中设置了太监的职位,用以打理宫中事务以及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宦官中少数掌权的存在。

后来的元、明,则沿用了辽代的太监制度,在宫中设置了太监职位,用来管理其它小宦官。比如明代在宫中就设立了十二监,是为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各有掌印太监主管一员。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些衙门内任职主官的宦官才能称之为太监。后来由于太监的地位高,有的人为了讨好一些不是太监而又有一定能量的宦官,也就称呼他们为太监,以此渐成风气。

到了清代,在世俗的认知中,宦官已经完全等同于太监了,没有人再用宦官这个称谓,而是将他们都称为太监。没有了太监和宦官的区别,而只有大太监和小太监之分,宦官的称谓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综述而言,太监和宦官是有区别的,太监肯定是宦官但宦官不一定是太监,宦官中地位很高的才能称之为太监。

对于宦官或者说太监而言,他们在历史上的风评很不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他们作为皇权的爪牙,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在一些时段内压制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人士。如汉代代表皇权压制外戚及其身边聚集的名士,唐代压制藩镇和与之勾连的朝臣,明代压制文官集团。太监这个群体由于身体的残疾、身份低贱而被社会所鄙视,但他们凭借皇权,又能将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踩在脚底,自然不为所容。而这些社会精英又掌握着话语权,太监的风评不好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太监这个群体,如同社会中的各个群体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不好不坏的占了大多数。正义之士和奸邪之辈都只是少数,大多数也都只是求生存而已。在他们当中,出过各式各样的著名人物,如发明家蔡伦,航海家郑和,军事统帅童贯等等。有过如曹操的祖父曹腾那样心胸宽广、举贤任能的贤达之人,也有过陪崇祯帝殉国的忠贞之士王承恩,是非奸邪不能一概而论。

值得玩味的是,当明末之时李自成的农民军破城之后,平时自诩为正义之士的官绅们争先降敌,只有被他们视作奸邪之辈的太监们还在拼死抵抗,这真可谓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忠君爱国,真还不是看谁说得漂亮。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