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没有出现太监专权?

天空蓝星 2024-12-26 03:50:40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专权的现象屡见不鲜,最为甚者无过于汉、唐与明代,其中尤以汉唐为烈。东汉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声势滔天;而唐代的太监更是能够废立皇帝,以至于唐文宗哀叹“受制于家奴”。

太监作为皇帝的家奴,何以能够把持太阿之柄呢?说白了,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皇权的有意让渡。也就是说,太监集团只是一维护皇帝利益的群体,必须对皇帝忠诚,如此才能拥有权力。当然唐代的太监集团过于反噬皇权,实为特例,但归根结底他们都还是依附于皇权。没有皇权的背书,太监集团根本就无足轻重。

帝王让渡皇权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皇帝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汉桓帝与宦官密谋杀大将军梁冀,一日内五宦官封侯,开宦官专权之先例。而唐代中后期藩镇跋扈,朝臣多与之勾连导致皇帝不能信任,于是太监遂起,成为皇权的维护者以形成权力制衡,其始于唐肃宗时的大太监李辅国。

使用太监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权力的制衡,因为太监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力共同体组织。由于他们与皇帝朝夕相处,天然的使得皇帝能够产生相当程度的亲近感,得以让渡权力为之服务。简而言之,太监集团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是皇权用来制衡其它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的工具。比如东汉以制衡外戚集团,唐代以制衡藩镇集团。

在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熟之后,文官制度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政治基石,此时太监集团就成为了皇权制衡文官集团的工具。这里要说一下宋代,宋代比较特殊,它虽然没有太监专权的现象,但事实上也存在着权力制衡的现象,只不过制衡的双方没有太监而已。宋实际上承接了唐代,它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武将的问题,于是惩晚唐五代之弊,以文官集团压制武人。这种方式虽然反噬皇权的情况不多,但终究于国势无益。

明代的太监专权就是在文官集团渐成气候之后形成的。明太祖吸取历史教训,严令太监不得干政。但历史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明代的太监还是登上了权力的舞台。明初的政治格局是以勋臣和文官集团相制约,皇帝居中掌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勋臣势力日衰,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勋臣势力几乎损失殆尽,文官集团开始全面掌握了朝廷。这种情况下,太监集团又登上了政治舞台。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到了明代文官政治已经成熟,就算是太监集团也需要文官体制才能将自己的意志执行下去,这就决定了明代的太监集团不可能像汉唐时期那样专权跋扈反噬皇权,而是彻底沦为了皇权的爪牙。也就是说,明代的太监集团只能是皇权的附庸,一旦被皇权抛弃就无所作为。如失去皇帝的信任,或者皇位更替,像刘瑾、魏忠贤之流,虽然权势滔天,覆亡也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谈一谈清代太监集团不能成气候的原因。首先一点,也就是存在上述明代太监的天花板,由于政治制度的原因,清代太监只能是皇帝彻底的家奴。第二点,清王朝是以满蒙贵族为核心的少数民族部族政权,它们是王朝的绝对拥护者,位居权力的顶层,以制衡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中下层官僚集团,某种意义上起了前朝太监的作用。

满蒙贵族人数少、地位高,他们只有依附于皇权、绝对支持皇权才能保持自身的利益。他们和皇帝同属一族,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也就被皇帝视为自己人,用来制衡汉族官员或者说文官集团。再者,清王朝除了开科取士外,还有一个捐官制度,大批的捐官和科举人士也不相为容。这样的话,满蒙贵族和文官集团、捐官阶层和科举阶层等等相互之间形成制衡,皇帝自然不再需要让渡权力给太监集团来维护皇权了。

清代之所以没有出现太监专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太监集团作为皇帝的家奴,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的作用就是制衡威胁皇权的势力,而在清代由于上述的原因,皇权无需他们出场,也就不存在让渡权力给他们,自然也就不存在专权的问题。当然,有清一代有权势的太监还是存在的,如安得海、李莲英、小德张等,但他们顶多是统治者弄臣,根本干涉不了政治,更遑论作为一个集团来操弄政治了。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 2025-01-16 07:48

    李连英

  • 2024-12-30 15:47

    宦官权力的本质是皇权,明朝有这种事还是因为皇帝不管事而皇帝又信任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