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是意气用事吗?

天空蓝星 2024-10-11 02:51:11

刘备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遭到了惨败,精兵良将损失殆尽,这也是蜀汉后期人才断层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战使得三国鼎立而曹魏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式形成,为最终三家归晋埋下了伏笔。

对于刘备的伐吴,世人多有认为其有意气用事的成分在里面。当时大将赵云就反对伐吴,他认为曹魏是国贼,应该先讨伐曹魏,曹魏被剿灭了,东吴自然也就臣服了。对此刘备不予理会,还是发兵东进讨吴。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主要是要报兄弟之仇。在正史中没有桃园三结义的说法,只是说刘备同二人“恩若兄弟”,而曹魏重臣刘晔则说“刘备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说法不同。但不管怎么样,说明刘备同关张二人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那么,就是不是因为关羽、张飞二人的先后离世,才使得刘备怒不可遏,一意伐吴呢?

对于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刘备自然是意气难平。关羽和张飞都是最早追随刘备的人,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也是蜀汉集团中最忠实于刘备的人。如果刘备对于他们的死无动于衷,是无法给那些一直追随他的人以交代的,以刘备的性格而言也是无法给自己一个交代的。但自关羽毁败,到刘备出兵伐吴,期间经过了将近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因此对于刘备的伐吴难以说是意气用事,至少是经过了一定的准备。

对于蜀汉而言,荆州是非常的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兵源、财赋来源地,更是一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有着从益州和荆州两路齐发,以兴复汉室的战略构想。荆州的丢失,将使这一战略构想落空,更有益州方面北上道路艰难的因素,坚定了刘备伐吴的决心。

再者来说,刘备集团中荆州人士占了相当部分,属于核心力量,如之后继诸葛亮掌握大权的蒋琬、费祎等人都是荆州人士。荆州的沦陷,对于他们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无论是安抚人心还是稳定情绪而言,出兵伐吴收复荆州,都是势在必行之举。

刘备能够在汉末这个混乱时期,以一介平民开创基业,其政治能力当属一流。在发动伐吴之战前,刘备除了军事上的准备外,外交上也同样做着准备。在听闻曹操死后,刘备遣使前往吊唁,意图缓和与曹魏的关系。希望通过此举使曹魏能够和自己一起攻吴,其次保持中立也可以。虽然曹丕意图派人追杀使者因而拒绝了刘备的示好,但在这之后的吴蜀之战中,曹魏因为各种原因,事实上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战略。

对于孙吴,刘备的想法大概就是只要能归还荆州,两家就可以再续前盟,毕竟刘备集团的主要对手还是曹魏,与孙吴保持稳定的关系利大于弊。但孙吴对于荆州志在必得,在背刺关羽之前就已和曹魏暗通曲款,之后更是向曹丕称臣。虽然在孙权的授意下,诸葛瑾向刘备发出求和的信息,但他只是提到两家联合的必要,丝毫不提荆州之事,自然不能为刘备所接受。

从三方的态势而言,此时的孙权已向曹丕称臣。如果刘备向曹魏进攻,不但由于地形攻击困难,而且在减轻了来自曹魏方的压力后,孙吴大概率的会趁火打劫向刘备发起攻击,蜀汉有着两面受敌的危险。如果伐吴,只要蜀汉大将魏延坚守住汉中这一要隘,刘备就可以专一对付孙权,而不需要太多的顾及曹魏方向。

其实对于伐吴,大多数蜀汉大臣都是认可的,诸葛亮也并没有明确的反对。他之所以说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伐吴、必不至于惨败,其本质只是认为当时伐吴的时机不成熟而已。而刘备之所以执意伐吴,除了上述的因素外,恐怕也与他感觉自己年事已高有关,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后世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

对于伐吴,正如前面所言,刘备应该是抱着以打促和的想法,虽然并没有发动倾国之力,但也是集中了相当的力量,以备万一。在伐吴的大军中,虽然没有马超、赵云、魏延等我们熟知的名将,但也拥有一大批具有实力的将领。如马良、黄权、傅彤等,还有一些如张南、冯习、杜路、刘宁、程畿、赵融、辅匡等我们不熟知之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蜀汉杰出的中生代将领和青年将领,如果不是过早的凋零,必将成为之后几十年内蜀汉的中坚力量。

在刘备看来,东吴自周瑜、鲁肃、吕蒙死后,已没人能够成为他的对手,再加上自己统帅的精兵强将,取胜的可能非常大,却没有想到败在了陆逊之手。虽然如此,但总的来看,刘备伐吴绝非意气用事,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在政治、军事上的准备才发动的。至于说时机好不好,这个就很难讲了。正如后来之所以诸葛亮要北伐一样,是时间不等人,蜀汉没有那个本钱等待更好的时机罢了。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 2024-10-21 17:48

    刘黄鼠当时确实不是意气用事,而是自称皇帝后,得意忘形,忘了自己几斤几两了[得瑟]

  • 2024-10-11 14:55

    [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陆逊是天生带被看不起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