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什么一定要岳飞死?

天空蓝星 2024-09-16 22:44:44

现在对于岳飞的死,大家都公认赵构是主谋,而秦桧只不过是具体的执行者。千百年来,之所以把这个冤案扣在秦桧身上,除了他确实有金国间谍的嫌疑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上的为尊者讳 。

如果说秦桧要杀岳飞,是为了金国考虑,那么赵构杀岳飞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是为了与金人议和?世传金国大将完颜宗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金兀术,在与秦桧的书信中要求:“必杀飞,始可和”。但这个说法最先出于岳飞之孙岳珂所述,虽后世广为流传,但事实上颇有可疑之处。

如果金人因忌惮岳飞而不敢南下,那么岳飞死后为何能够维持双方二十年的和平,难道是金人真的信守和约吗?当然不是,宋、金和约的签订,更多是双方实力的体现,基本上处于谁都吃不掉对方的情况下,和约才能达成。赵构不是一个好皇帝,但还是有着超人的政治才能,岳飞如果能够保障大宋的和平,他敢自毁长城?能战而后能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赵构不会为了议和而自废武功的。

岳飞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在南宋的诸将中军功最为显赫,这从他的升迁中就可以看出来。在北宋末年,岳飞只是一低级军官,而在宋室南渡后短短数年就飞升至一方的统兵大员,位列节度使。当时的“中兴四将”中,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在南宋建立之前都已是方面大员。岳飞在“中兴四将”中是年纪最幼而军功最著,这里面除了他个人的才能外,赵构的特意拔擢也非常重要。

可以说岳飞是赵构一手提拔的,是其刻意培养的心腹大将。双方在一段时期内也是情浓意密,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岳飞曾经好酒,赵构知道后写信劝他少饮,岳飞当即就把酒戒掉。岳飞是当时赵构最为信任倚赖的大将,在赵构数次求和不成,并屡受金人侮辱的情况下,他难得的血性迸发,决心和金人大战一场,于是就准备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岳飞。

刘光世多次御敌不前,消极避战、贻误战机,最终被赵构解除了兵权。当时的宋廷军队主力有五支,为“中兴四将”的部属及四川方面的吴玠部,在刘光世下野后,赵构决定将刘光世部交由岳飞统辖,让岳飞担任北伐的最高指挥官。刘光世部有五万余人,岳飞部更是多于此,加起来十余万,占了南宋野战军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赵构相对于把身家性命都准备交到岳飞的手中。

但在宰相张浚的干扰下,最终赵构还是担心武将实力过大而难制,将刘光世部交由张浚亲自指挥。赵构的出尔反尔使得岳飞意气难平,一气之下以为母守孝为名告假离开军中。但张浚操作不当,引发了“淮西兵变”,刘光世旧部投向伪齐政权。此事件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使得赵构重新审视其政策,最终宋王朝重回抑制武将的老路。

在淮西兵变时,由于叛军首领是岳飞同乡,赵构下令让岳飞前去劝回叛军。但岳飞拒绝了,这就使得本以就为岳飞闹情绪而休假的赵构更为不满。其实岳飞不愿意去,更大原因就在于他知道已经事不可为了。但赵构不这么想,他认为岳飞是在一再的闹情绪。最后为了应对危局,岳飞回到了军中,赵构也对他予以了褒奖,但君臣之间嫌隙已生。

岳飞除了在淮西兵变前后与赵构生隙外,其实他在平时的一些作为也为赵构所不满,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岳飞一意北伐,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帝。北伐还好说,你迎回二帝将置赵构于何地?二帝回来,赵构是不是就会被政治清算不好说,但起码有这个风险。二就是岳飞上书请求赵构立嗣一事,这也犯了赵构的忌讳。武将干预朝政本就是大忌,再加上赵构本人没有了子嗣,又丧失了生育能力,因此在立嗣的问题上出现各种势力交织的情况,岳飞的加入无疑使得赵构更为恼火。

但这些都不是岳飞最终被害的关键原因,它们只是赵构对于岳飞从心腹大将的信赖转为不满冷谈的原因。岳飞被彻底抛弃,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对于赵构政策转变的不满,进而抵制反对的结果。我们前面说过,自淮西兵变后,赵构开始决定收回诸将的兵权,防止武将势力做大危及自身的统治,而这对于一心要北伐的岳飞是不能接受的。

时人对于当时诸将的状态有这么这一个记录:“绍兴诸将横”。绍兴是赵构的年号,也就是说当时的将领们很是专横跋扈,这其实在战争年代也算正常。但我们不要忘了宋王朝是成立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是那个武将专横的年代,因此他们的政策就是抑制武将。赵构作为皇室成员,对于祖宗成法是非常清楚的。

但在金兵南下、局势危急之时,赵构还无暇考虑这个问题。但在经历了先是“苗刘之变”、后有“淮西兵变”后,赵构对于武将专权可能对王朝带来的威胁又重视了起来,只是由于北方的威胁尚在,他还不能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公元1140年金兵撕破和约再次南下,被南宋击退。此时的局势表明,南北双方的实力已趋于平衡,南宋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亡国的可能了,这就为赵构限制武将、收回兵权创造了时机。

在旧疆未复的情况下,赵构这样做绝对是要放弃北方的失地,但他权衡利弊之下还是选择了收兵权。对于赵构而言,收复失地是遥远的事情,但自己的地位确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因为一个虚名而置自己于险境呢?继续北伐,就不得不允许武将集团做大,先不说如果二帝还朝的政治影响,就是武将集团的做大也是一个隐患。在当时,民间多有岳家军、韩家军等之说,只知将军而不知朝廷,这也许就是赵构放弃北伐的直接原因。

在收回兵权的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牺牲一些大将以树威,但当初这个人选不一定是岳飞。作为赵构一手提拔的将领,他对于岳飞应该不是一开始就要致其于死地。在郾城前线,赵构下令撤回,一意北伐的岳飞也是能够听命的。但之后的岳飞对于赵构的政策不但不配合,还消极对待甚至于某种程度上的反对。他先是直言反对议和,继而反对收编韩世忠的部队,这就引起了赵构的强烈不满。

其实对于诸将,赵构最先要下手的是韩世忠。当时的诸位大将中,刘光世早已放弃兵权,不再成为目标。而四川的吴玠,由于情况特殊,不在考虑之中。剩下的就只是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部队需要解决。张俊对于朝廷的政策是积极配合,于是韩世忠就首当其冲被选做了目标。

在张俊和岳飞受命前去检阅韩世忠部后,张俊向岳飞提出了瓜分韩家军的建议,被岳飞所拒绝。非但如此,岳飞在察觉到韩世忠的危险处境后,秘密向其示警。韩世忠在得到岳飞的示警后,当即夜闯皇宫。他跪在赵构面前痛哭流涕,脱下上衣、展示伤痕并历数其战功。赵构看到这些,不禁想起韩世忠在“苗刘之变”时的救驾之功,于是就放过了他。

解决完韩世忠,只剩下了张俊和岳飞,张俊一如既往的紧跟秦桧,而岳飞依然抵制议和政策,这就为自己的悲剧拉开了帷幕。最终,在秦桧等人的授意下,岳飞部下举报其谋反,岳飞被下狱。岳飞受审期间,成日骑驴买醉游于西湖以避祸的韩世忠,不顾自身的危险前去质问秦桧,秦桧无言以对,回以“莫须有”。岳飞最终死于风波亭之上,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悲愤控诉。

总的来看,岳飞之死,应该是与金人无关,也与秦桧无关,而是赵构一意所为。首先,金人在绍兴议和后能够维持与宋人二十年的和平,从侧面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实力已趋于平衡,如果岳飞能够左右宋金的战局,他的死就会打破这个平衡,和平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所谓的金兀术说杀岳飞始可和,多不可信。

其次,在最初秦桧给赵构关于岳飞一案的上奏中,只是判处岳飞和其女婿张宪的死刑,而其子岳云则是为流放。但赵构亲笔改判岳云绞刑,足见其对于岳飞的愤恨。岳飞为其一手拔擢,从低级军官成为宋王朝的高级将领,但岳飞却不能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上和他保持一致,甚至于抵制反对。这些在赵构这个阴忍之人看来,岳飞无疑是忘恩负义,再加上其在收兵权这个重大政策上阻碍,赵构杀岳飞也就成了必然。

赵构虽然不是什么明君,但绝对是一个政治上合格的帝王,知道怎么玩弄权术以维护统治。他之所以放弃北伐,选择了限制武将,只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在收复失地以中兴宋室和维护其自身统治之间,他放弃了收复失地,这是他在复杂的政治算计中得到的最优选择,而岳飞则是这个算计下的牺牲品。赵构虽然赢了,但后世的非议是少不了了的,虽然过去的为尊者讳能够成为他的遮羞布,但老百姓的心里终究是会明白的。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4-09-17 01:58

    如果岳飞能像王翦那么圆滑,不仅北方失地能收复,而且还能全身而退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