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变得叛逆。可我从没想过,儿子的青春期叛逆会这么严重。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小学期间,因为我管得严,所以他成绩还算不错。但到了初中,我也辅导不上了。加上孩子也大了,我觉得可以放手了,让他自己学习。可很快我就发现,根本行不通。儿子缺乏自觉性,只要我不盯着,他就偷偷看手机,把作业拖到很晚才写。质量更是一塌糊涂,一看就是应付了事。随之而来的,还有明显下降的成绩。从刚入学时的年级100名左右,掉到了300名开外。没办法,我只好继续盯着,每天催促他学习,写作业。
儿子身上的一堆毛病,让我越来越看不惯。每天我都忍不住想要批评他,看到他不合我意,就无法控制情绪,什么话解恨,什么话难听,我就说什么。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他......所有能想到的办法,我都用上了。可儿子却没被我纠正过来,相反,他对我的抵触情绪越来越浓。作业不想写,书不爱看,辅导班也不上。上课时发呆、不听讲,成绩下降一大截,老师都来跟我说了几次。我真是被气到头晕,气急败坏地质问儿子,到底想怎么样:你要是能上学就好好上,不行就别念了,天天这副样子给谁看?你要不是我亲生的,我早就放弃你了!
可儿子却油盐不进:我就这样,烂泥扶不上墙,就是没希望了,你爱放弃不放弃。气的我恨不得再狠狠扇他两巴掌。
为了不激化矛盾,我只好忍气吞声。可眼看着孩子状态越来越差,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时候看着他对我那恶劣的态度,我心里暗暗发狠,再也不管他了,由着他自生自灭。可一想到他小时候,那么可爱,那么依赖我,我又舍不得。就这样跟儿子斗争,弄得我白天心神不宁,工作效率低下。每天下班,都要做好心理建设,才有勇气踏进家门面对他。这样的生活,真的太煎熬了!
但实际上,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恰恰是因为缺爱。家长爱孩子是本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才是本事。在亲子教育中,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建立亲密的情感链接。有了这样的链接,孩子才会有安全感,信任感。他的内心才是安定的,愿意去克服困难,发展个人能力。而我跟儿子的情感链接,一直是不稳定的。因为要求高,期待高,从他上学开始,我对他的批评和指导就没有停过。辅导功课时,经常指责他不用心,重复犯错,儿子经常被我训哭。生活中,我也经常指出他的问题,比如不讲卫生,不自律,懒散等等。
亲子关系链接不深,在家庭中得不到想要的支持与鼓励,这样的孩子,如何能充满能量,积极应对挑战?孩子需要父母的爱,他们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父母的接纳。当这份爱有条件,有要求,因为各种原因变得不够稳定时,孩子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去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家长能够接纳、包容孩子的缺点和问题,宽容看待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孩子才能获得内在的力量,勇敢面对挑战,成为不怕困难的自己,也才能在学习中充满动力,披荆斩棘。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真正的顶配是什么?
现在想来,真正的顶配,应该是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链接:孩子有事,愿意对你说,你说的话,孩子愿意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去着手修复跟儿子的亲子关系,给他想要的支持,而不是将训斥和批评成为沟通的唯一方式。
也只有这样,孩子的那些行为问题,才能逐渐改善。建立亲子链接的有效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着一颗平等的心,去倾听孩子真实的心声,跟孩子讨论跟学习无关的新闻和热点事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比如,儿子很喜欢看综艺,我一直觉得浪费时间,每次看到都要说几句,希望他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但现在,我会陪他一起看,发现确实很解压。在轻松的氛围中,亲子关系也变得流动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亲子链接的最终目的,是重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让孩子从陪伴与爱肿获得安全感,找回奋斗的力量。所以,千万不要控制不住,在关系稍好转时就又重启唠叨说教,破坏了好不容易修复的链接。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是无条件的,哪怕他有再多缺点,考不到高分也不会改变。
比如,儿子虽然经常冲我发脾气,但他情绪恢复后,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歉意。这一点,就是值得鼓励的。一次接他放学,聊天中,我真诚的发问:妈妈感觉你很有一套,即使惹人生气了,也会默默补偿,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妈妈觉得很不容易,因为生气上头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先道歉。儿子笑了:那怎么办,总不能不收拾残局吧?谁让你是我妈呢。
通过对每一个微小闪光点的认可,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和被爱。他慢慢会形成认知,即使成绩不够好,遭遇挫折,但都是暂时的,因为自己有那么多闪光点,父母也能看到,他就会变得相信自己,也有力量去应对学习和挫败。
这是因为,家长不具备情绪回应能力,不顾孩子感受地进行说教和要求,只会让亲子沟通在误解中变得恶化。孩子厌学,成绩下滑,家长很容易焦虑愤怒,下意识的对孩子进行训斥责骂。但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削弱亲子关系。孩子跟成年人不同,他们是活在当下的。
如果不学习,未来会怎样,对他们来说,只是虚无缥缈的大道理,眼前的一切才是真实的,他们能感知的。这也是为什么,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讲道理,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而一旦家长升级管制力度,逼迫惩罚,就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跟父母激烈对抗。最后,就演变成家长伤心又失望,孩子委屈又愤怒。
以前的我,一听到这样的话就很生气,控制不住的教训儿子:这个世界上,读书最容易,等你上班了才知道什么叫做累。别老给自己找借口,你就是懒散,不想努力。
因为我很担心,如果不立刻压制住孩子的厌学心理,他会逐渐升级,加重厌学情绪。为此,我们频繁爆发争吵,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通过回应孩子的感受,儿子会觉得,原来妈妈理解我的心情,接纳我的负面情绪。他也因为被看到,被理解,而慢慢平复了暴躁的心情。他叹口气:没办法,每个人都有他要适应的时代。
晚上回家,他没再抱怨,而是安静写起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