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跟老公都是重点大学毕业,靠着名校文凭顺利敲开了上市公司的大门,凭借努力升职加薪。我深刻明白,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学历毋庸置疑能改变命运。所以在女儿出生后,我们非常注重对她的培养。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极少打骂,奉行“鼓励教育”。小学期间,女儿成绩优秀,听话乖巧,是各科老师的团宠。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她考上了本地最好的初中,就读重点班。连续几次的测试成绩出来,女儿的名次都位居班级中等。我和老公并不焦虑,因为重点班学霸云集,竞争激烈,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而且,孩子也挺努力的,每天回家都认真完成作业。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安慰女儿:“别着急,你就是最棒的。我们都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从那之后,她好像给自己找到了躺平的理由,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看手机,缩在自己的房间里,逃避外界的询问。看着原先活泼优秀的女儿,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我的心就像针扎一样疼。孩子一旦真的就这样躺平下去了,我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对生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了!我内心特别特别困惑——我们从来不给孩子压力,对她都是鼓励教育,从不吝啬夸奖,为什么孩子还会抑郁?这个问题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在网上看了很多很多青少年抑郁的文章、视频、直播,也终于一点点找到了孩子抑郁的缘由。一直以来,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都太单一了,一直以来都是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她,一直都夸她学习好,夸她聪明,周围人也是一直说她学习好,很优秀。但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一个很大的隐患,如果哪一天孩子学习不好了,她再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鼓励,那孩子就会陷入自我怀疑!
1、把评价方式多元化,认同孩子的多元价值,采用具体的描述性鼓励方式,给孩子重塑自我价值鼓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一味夸奖孩子聪明和成绩好,这些都是集中在结果上的鼓励。这样会让孩子认为,结果好,自己才有价值。结果不好,自己就没有价值,就丧失了信心。所以,家长一定要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评价方式,多方面肯定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更多方面的价值,给孩子内心赋能。这样,才能让孩子唤醒自己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力量,才能逐渐走出抑郁低迷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多采用具体的、描述性的鼓励放手,就是很好操作的一种方式。在想鼓励孩子时,不要简单的说,你最棒,你是最优秀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描述,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的好。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价值,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让她在看到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更关注她这个人,关注她做事的方式,关注她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但这样的鼓励,会不断加深女儿的自我认知——因为我聪明,所以我学习好、成绩好,才能证明我好。后来成绩排名不理想,不再出众,就颠覆了她对自己的认知——原来我不聪明,我无能......现在,我会这样说:
姑娘,我发现你做什么都很专注,不管是学习还是擦地、玩游戏,这个特点真好。你做什么都喜欢钻研,这股精神妈妈真心佩服。你的作文,那些句子写的那么流畅,是自己总结积累的,还是从哪儿学的技巧?在生活中,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各个方面的特质和闪光点上,引导她去看到自己身上有很多很多的优点,很多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才是她成长的底气。这种多元的价值认同,具体详实的描述性鼓励,会带给孩子正面反馈,让她逐渐明白: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价值,父母并非只在意结果,而是更在意她这个人!这样,才能为孩子赋能,让孩子真正建立自信,让她的内心力量一点点生发出来。
接着去看到她这段时间的努力,并表达肯定:
其实妈妈知道,你这段时间也在努力,虽然没去上学,但一直在关注班级群里的消息。你其实一直在尝试,也想战胜自己,我们一直都看在眼里,妈妈为你的勇气感到骄傲!听了我的话,女儿情绪缓和很多,整个人都轻松起来。(只有去看见孩子的付出,共情她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妈妈理解,更容易脱离负面情绪。)我接着问她:
你觉得姑姑说的是事实,还是她的看法?她的评判对吗?(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进而得出结论: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也有对错之分,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带有个人主观标准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引导,我一点点让女儿学着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别人的评价和观点,而不是被他人的目光牵动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女儿渐渐敞开内心,跟我沟通交流。她告诉我,之前对自己特别失望,明明努力了,还是不能把成绩提上去,觉得自己就是不行。现在通过我的引导,自己思考,才慢慢意识到,不能老用过去的名次来绑架自己。环境变了,跟自己竞争的同学也变了,在重点班,哪怕是30名,也比普通班的第十名强呢!自己就是被外界的目光和“你最棒”的鼓励架住了,控制不好自己的虚荣心,太心急了。现在,她想明白了,只要自己每一天有收获的,做好了自己能做的,哪怕进步一点点,都没有辜负努力的自己。我为女儿的思考和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