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儿今年13岁,读初中一年级。因为从上学开始,我就严格看管她的学习,要求她做到最好。小学阶段,她的成绩很好,一直稳居班级前5,所以小升初后,被分到了重点班。我本以为,女儿初中的学习之路也会顺利平稳。但由于学习压力骤增,加上竞争激烈,女儿没能很好的适应,成绩一直徘徊在中等。她很不开心,经常说要好好努力,把成绩提上去。可排名却怎么也没进步,甚至一次不如一次,她自己感觉非常失败,学习动力也逐渐变弱。在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女儿变得灰心丧气。她觉得自己根本不行,比不上别的同学,整天都在抱怨老师讲的太快,同学太卷,自己太累。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虽然女儿总在说,自己要更努力,不能放弃。但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她有些厌学了。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先写作业,而是看电视、玩手机,都是先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常常拖到快9点了,才开始去写作业。都快到12点了,作业还没写完,女儿就会情绪崩溃,边写边哭。还说自己很累,上学没意思,还让我去给她写申请,以后减少作业量。
到了后来,女儿明显流露出不想上学的苗头。她控诉我们只关心她的成绩,不在意她的感受,看不见她都那么难受了。有几次,她甚至干脆不写作业,蒙在被子里大哭。我开始不敢说她了,害怕哪句话刺激到她,女儿彻底崩溃,真的不去上学了。家里的气氛变得非常敏感,全家人每天都在观察女儿的脸色。
害怕问她学习,害怕她发脾气,白天上着班,一想到晚上回家女儿会不会又情绪崩溃,整个人就异常紧张。更令人煎熬的是,女儿的学习状态很差,我感觉她随时都可能不去上学。这种可能性就像一把利剑,时刻悬挂在全家的头顶,令人精神紧绷,整天提心吊胆的,活得特别压抑。
一直以来,因为我们家长对孩子学习有着过高的要求和期待,家里和学校都是用成绩排名来评价孩子,塑造了孩子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成功标准的价值观,让她形成了追求完美的固有思维模式。到了初中,孩子没能按照心理预期实现目标,自身价值感得不到满足,大量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不堪重负,就会开始厌学、躺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过分追求完美,出现焦虑、厌学、躺平等情绪问题的概率会高很多。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的高要求、高期待下成长。
每次犯错,或者成绩不好,都会被严厉的批评纠正。家长认为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变得越来越好。但孩子在过高的期望下成长,会因为压力而害怕失败,在应对挑战时缺乏弹性。长期下来,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还会对他们的情绪管理、心态、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在不断地思考和梳理中,我逐渐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女儿小的时候,我对她的管教严格,每次犯错或者成绩退步,我都会毫不留情的纠正批评。这让女儿将学习不好等同于犯错,认为这是不被父母接受的。即使后来,女儿情绪出了问题,我不再说教、指责,但女儿从小到大形成的思维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她害怕犯错,失败,害怕妈妈责骂、失望的那种感觉。所以,因为名次下降,女儿的内心对自己充满否定,最终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那现在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女儿走出这种状态,重新找回学习动力呢?实际上,只要做好下面这两件事,孩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家长自己一定要稳住,保持自己冷静理智,才能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从而跟孩子就事论事分析问题女儿成绩下滑,崩溃厌学后,家里的氛围变得压抑而焦灼。我每天都难以入睡,常常刚睡着就又惊醒过来,为女儿的事情焦虑不已。也会控制不住的攻击自己,觉得自己不会教育,不是一个好妈妈。这样的我,连自己的情绪都应付不来,很难真正接纳女儿的情绪。
她一崩溃,我就心慌;她一发脾气,我就生气,敢怒不敢言。实际上,情绪是人的正常反应,不应该逃避。压制住的情绪不会消散,而是会以巨大的能量加倍爆发。我开始学着化解自己的情绪,不再自我攻击和否定。允许自己生气,允许自己挫败,不去对抗不好的感觉。没有人是完美的,哪怕当了妈妈,也有做错和不完美的权利。这样一想,整个人的情绪就通畅了不少。在接纳自己情绪的基础上,我也开始去接纳孩子的情绪。
女儿点点头:
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你们还有周末,我们是天天这样,哪有休息日!我继续回应她的情绪:
真的,现在当学生太累了。妈妈看着你都心疼,有没有什么妈妈能做的,让你感觉能好一点的?女儿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她擦擦眼泪,自己就整理好了情绪。这样回应孩子,孩子会觉得妈妈是懂自己的,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就会在诉说和交流中慢慢流走,而不是闷在心中积累发酵。如果孩子每次出现情绪起伏,妈妈都能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认真看见、回应。那么,孩子会信任家长的解决能力,有了情绪问题也会主动来寻求帮助,获取情绪的出口。虽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但掌握了这个方法,女儿在慢慢调整、适应,她的情绪也在日复一日的被接纳中,越来越平稳。
女儿愁眉苦脸:
哎,有些错误其实不应该犯的!我怎么这么差劲啊?我告诉她:
其实妈妈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工作中明明报表可以不出错的,完成的也非常好,但最后不是这个问题,就是那个问题。你想想,你才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妈妈都多大年纪了?还各种错误不断的,更闹心。不过现在妈妈发现,其实出现的每个问题,都是自己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女儿的脸色由阴转晴。这样的引导方式,不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还给了孩子信心和勇气。孩子不怕失误了,才能把心力都用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上。慢慢的,女儿的思维模式开始变化,她不再那么追求完美,而是客观看待当前自己遇到的挫折和挑战,接受了自己暂时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