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3岁,刚上初一。小学期间,他虽然不是学霸,但听话努力,成绩一直不错。升入初中后,虽然学习难度升高,作业量也增加不少,但儿子没有任何怨言。每天早上,不用我提醒,听到闹钟铃响,他就自觉起床洗漱,开开心心去上学。入学后的摸底测试中,儿子的英语考了个班级第一,被老师任命为英语课代表。这下,儿子的劲头更足了,对自己要求很高,学习时很用心。
但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积极好学的孩子,开学不到两个月,突然开始请假,不想去学校了!而不去上学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讨厌班里的一个同学!其实儿子反感这个同学,我早就知道。开学没多久,儿子就跟我抱怨,说前桌的男生,刚开始跟他走的很近,两人关系不错。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男孩变得喜欢针对儿子,跟他唱反调。“我也没得罪他,他就像个苍蝇一样,跟在我旁边嗡嗡的,烦死了!”
但随后那段时间,这个男生在儿子的口头挥之不去。每次聊天,说不了几句,儿子就会转移到这个讨厌的男孩身上,各种抱怨,指责。一开始,我还能保持理性,倾听安慰。但很快,我也丧失了耐心,不愿意听儿子的这些抱怨。
“你能不能别天天说别人?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就针对你?你自己有没有问题?都告诉你了,别关注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你天天就是说他,人家影响你啥了啊?不让你学习还是不让你听课?你这次月考准备的怎么样了?给我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接下来,儿子的反应却让我始料未及。他情绪崩溃,把课本,书包扔了一地。一边哭,一边朝我大吼:
对,我就是没出息,我就是烦他,讨厌他!我再也不去上学了!!所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被同龄人针对,敌视,或者孤立,是很大的问题。如果他们解决不了,就会告诉父母,期待父母教自己怎么做。但我的处理方式,无异于又给了儿子严重的打击。我按照自己成年人的想法,去看待儿子遭遇的问题和困境,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一味让他忽略,不当回事,这只会让他更加无助。直到通过学习,我才明白,十几岁的孩子,并没有成熟的心智,去处理这些问题,尽管我认为很容易。理解了底层原理后,我重新捋顺了问题,给了儿子3个可行性很强的建议,顺利帮他走出了困境。接下来我也给大家详细分享一下。031、教孩子认清一个现实——不是所有人都符合你的期待,要把真心给对人其实,过去儿子朝我抱怨控诉时,我虽然在听,但并没有走心。因为我发自内心的认为,一个让你讨厌的同学,无关紧要。现在,我对儿子敞开心扉,去倾听、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儿子告诉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太严重的事,所以找老师也没用。这个男孩就是会拿走儿子的笔,让他找半天;儿子作为课代表,安排一些内容时,这个男孩故意不配合,让儿子难堪,等等。这些我们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却给儿子造成了极大的烦恼和精神负担。他告诉我,每天晚上上床,都很难入睡,一想到明天上学,这个同学又不知道要怎么跟自己做对,他就感到烦躁,害怕,真的不想上学了。我才意识到,儿子遭遇的问题他自己无力解决,对他产生了那么大的困扰,甚至折磨。我也第一次把儿子当大人,给他分析并提供建议:
我们都希望,身边的人以一种非常善良和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但这样,其实也陷入了以己度人的误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人,会跟我们不一样。所以,除了要带着最大的善意跟周围人相处之外,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心量。既能接纳别人跟自己的不同,也要学会接受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会有人不喜欢自己的事实。我在网上给儿子找了一些人际关系、训练思维,提升心智的心理学干货,每个视频都能讲透一个小道理,内容深入浅出,让他看完很有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儿子开阔了思维,扩大了心量,逐渐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他也慢慢明白,不能要求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也不跟“垃圾人”较劲!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自由;自己如何应对,才是自己能控制的。
在跟这些同学的互动中,儿子发现,原来人和人真的很不一样。在同龄人中,有的还在以针对同学,搞对立为乐,而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高中和大学,并且已经在为之奋斗。儿子告诉我,他想跟这样的人做朋友。我问,那之前那个针对你的同学呢?儿子摇摇头:“他太幼稚了,我俩不是一路人。他现在做什么,我都直接忽略,根本不理他,他自己可能也觉得没意思,基本不跟我有交集了。”引导孩子迈出去,接触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就像把一滴墨水滴到水杯中和脸盆中的区别一样。他会清晰感知痛苦烦恼被稀释,但眼界格局在不断开阔。
儿子想了想说,我试试吧。过了一周,儿子就很高兴的告诉我,这个方法果然好用。
那天在操场上,好多同学都站在那里,他朝我身上扔了一个球,我当时就想把球打回去。但我忍住了,没看他和球,就很正常的跟旁边的同学说话,一起走开了,他很惊讶,那个下午都没在招惹我。昨天收英语作业时,他又故意不交,我也没管,就直接去收其他人的了,收完了,告诉没交的同学4点前放到前边,我会准时交给老师。过一会儿,我看他就悄悄把作业给放上去了。儿子说,等这个男生不撩闲,正经问他事情时,他会正常告诉他,正常说话。没几天,这个男生就收敛了很多,再也不一天几遍的搞事了。看着儿子脸上如释重负,轻松愉悦的神情,我也跟着高兴。摆脱了外界的困扰,他的心终于静了下来,又回归到往日的学习节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