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剑》这一篇不是庄子本人之作,很有可能是庄子学派的人写的。不管怎样,既然是收录在《庄子》这一部经典中,那就与庄子思想有关。尽管是一篇类似小说的作品,但我们读者完全可以从道家的视角去解读这篇作品。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开篇就讲赵文王喜剑,就是说赵文王热衷于求“术”,这就难以避免陷于一种执着之中,难以避免被一种幻相所迷惑。这说明赵文王认为能得到一个天下无敌的剑客,就能确保自己高枕无忧了。但是这是以几千人日夜不停地相击相杀为代价,企图从胜出者当中精挑细选出一个佼佼者。然而赵文王并没有如愿。
太子悝感觉这样下去会出大事,于是想制止赵文王的这种行为,但他需要找到一个能说服赵文王,并让他自觉改变自己的人。
只有庄子有这样的能力。
太子悝想先用重金赏赐庄子,但庄子不为所动,并且知道无功不受禄,有功再受禄也不迟,事情还未做,并不需要在意重赏;事情未成就急着在意重赏,反而有可能会给自己招灾引祸,因为结果未知,而风险可以提前预判,所以事先不受赏才是一种智慧。
庄子就是无为不争的人,这就是不妄取。
赵文王之所以喜剑,底层逻辑是他想依赖剑客的战无不胜来为自己换得安全感,提供一种保障,成就自己的野心。是他的低纬度思维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他执着于外求,不从道上下功夫,却沉迷于不入流的“术”,为了取得这种术,不惜让多少人相互残杀,而且还乐此不疲冷眼漠视这样的争斗,这就是一种近乎变态的思维模式。
能够让赵文王洗心革面的人,必然是道行高深的人。庄子回答太子悝“周善为剑”,其实就是有把握以道压制赵文王求术的心。
我们读者看这篇小说,不能让思维停留在浅表层面,不能单单就字面意思去解读,这样就不能深得其中精髓。
庄子去见赵文王,并不循规蹈矩,不像那些剑士一样有特定的穿着打扮,好像贴了某种固定标签一样的武人。他这样其实就是特立独行,当然,太子悝还是认为不妥,要求庄子穿剑服去见赵文王。
如果庄子一开始就把自己打扮成剑士模样只为取悦赵文王,那反而说明文中的庄子未脱俗流,不过尔尔。
思想超凡脱俗的人从来不按常规出牌,不会随大流,也不受一些繁文缛节的约束,因为他是与道同游的高人。
庄子见到赵文王后的行为举止足以说明一切。如果庄子一开始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一副奴颜媚骨的样子,那么他首先就在气势上输了,他就已经丧失了话语权。只有他的浩然正气占了上风,才能让赵文王这样的人在内心对庄子产生一种敬畏,这对庄子在接下来与赵文王以说剑之名行心理博弈是非常有利的。
这其实就是道与术的区别,全在微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