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nirvana
一马家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崛起于清同治年间,彼时地方与朝廷冲突日益加剧,河州战火燎原。
其时,西北的回族领袖马占鳌聚集义军,各地“门宦”头目皆奉其为首。
东乡的马悟真、广河的马万有、华寺的马永瑞,及马占鳌的先锋马海宴,四处征战,与陕西的“十八大营”白彦虎、宁夏的马化龙、西宁的马桂元等人呼应,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反清义战。
义军声势浩大,陕甘宁青新五省纷纷响应,连战十二年,几成燎原之势。
然而,形势瞬息万变。
面对清廷派左宗棠率湘军入甘,马占鳌在洮河一带与清军对峙,甚至在新路坡一役击败了清军四十营,斩杀清军两位提督。
然而就在左宗棠准备退守洮东之际,马占鳌突然反其道而行,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投降,派遣“十大少爷”投靠清廷,开创了打胜仗却反而归降的先例。
左宗棠见状,将投降的义军收编为“河州靖南马队”,以马占鳌为督带,中营由马海宴掌管。
这一投降与改编,使得河州的回族势力逐渐获得官方认可,马家一脉也得以壮大,隐忍耕耘,累世而成西北的回族世家。
这支马家军在西北稳固下来后,逐步形成一个回族封建军事集团。
由马占鳌这一代起,马氏家族的子嗣代代承袭,至马福祥、马福禄两兄弟之时,马家已然在西北站稳脚跟。
马福祥的兄长福禄,也就是马鸿宾的父亲,因才干出众,在清廷组织的简练军中拔得头筹,统率七营骑兵,成为大清朝回族骑兵的中流砥柱。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马福禄奉命入京守卫,期间在廊坊与联军短兵相接,重创敌军。
这一战史称“庚子第一场恶战”,也是马福禄戎马生涯的辉煌之时。
随后,他奉命镇守正阳门,率军苦战三日,坚守六栅,终因寡不敌众殒命城楼。
马福禄牺牲后,家族的旗帜传承到了他的兄弟马福祥手中。
马福祥
马福祥虽沉稳内敛,却同样才干出众,逐渐被清廷重用,历任靖远协副将、西宁镇总兵等职。
身处军中,马福祥深知世事变幻的无常,也明白在乱世中仅凭勇武不足以立足。他不仅用兵如神,更讲究韬光养晦,将“河州马家”深深扎根于西北,逐步壮大。他将侄子马鸿宾接到身边,在军中悉心教导,嘱其行事要“稳中求胜”,注重克制与忍耐。
马鸿宾年幼时,正值家族在清末动荡中兴起,马福祥带他在军中历练,教授其兵法韬略,弓马骑射,又让他统率“西宁矿务马队”进行独立指挥,使马鸿宾得以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二1913年,马鸿宾晋升为昭武军骑兵中营营长,并历任甘肃新军司令,在数次战事中展露出他冷静沉稳的军事才能。
1915年秋,西北地区局势再度紧张,绥远、河套一带会党和反军接连起事,动荡不安,声势浩大。
反军以弓占元为首,选择狼山作为根据地,一度威胁到五原县周边地区的安稳。
马福祥见局势急迫,将镇压反军的重任交付给马鸿宾。
马鸿宾不负重托,带领部队出征科布尔,迅速平定反军,不但壮了家族声威,也让自己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不久后,反军卷土重来,马鸿宾再次率部迎战,不久便将敌军击溃。
随后几年,反军动乱愈演愈烈,马鸿宾接连出征平乱,始终以沉稳的指挥确保家族在西北的地位。
次年,西山咀战事再起,数千反军强势来袭,马鸿宾面对敌军包围,以数百骑兵部队鏖战三日,最终将反军驱逐出境。
他冷静指挥、临危不乱的表现得到了叔父的高度赞赏。
都说三十而立,时间到了1917年,宁夏一带的叛乱再度掀起波澜,反军势力首领高士秀自立为“皇帝”,企图趁机占据宁夏,甚至威胁西北重镇。
谁知这个时候,马福祥因为为母送丧回乡,军中不能无大将,于是三十三岁的马鸿宾代其统领大军,迅速整合兵力,应对突发的战局。
他多次出兵封锁河套险要之地,对反军布防严密,成功阻挡了叛军的进攻。
待到马福祥返宁后,马鸿宾已稳住战局,以大兵压境之势包围高士秀一众,将其团团困于贺兰山中,使其精锐丧尽,兵败如山倒。
这一次是马鸿宾作为单独统帅指挥的一次大战,他也以其智慧和果敢在西北战场上确立了独立的地位。
这位少年将领,历经一场场战事洗礼,逐渐成为西北乱世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1920年,北方战场动荡,直皖两派军阀打得不可开交,结果直系军阀赢了。作为直系的“朋友”,马福祥的选择很对头,因功被升为绥远都统。
马鸿宾这期间也被任命为了宁夏镇守使。
这一任命让马鸿宾成了实际上的“宁夏统帅”,他手下的军队主要是马福祥留下的旧部,人数不少,其中有昭武巡防军和甘肃新军。
马鸿宾将三叔马福寿、岳叔马楚卿、长子马普仁等家族中人放在重要位置,分别统领军队。这一代马家军在宁夏的崛起,既有家族的积累,也离不开马鸿宾的沉稳布局。
直奉军阀之争使整个西北再度震动。战局变幻间,冯玉祥上任西北边防督办,马福祥则成了他的副手,继续镇守宁夏与甘肃。
此时,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马福祥任西北边防会办。为了让马家军更稳固地立足,马福祥通过冯玉祥的许可,让马鸿宾在地方上招募兵员,逐步扩编。
这次扩军令马鸿宾的兵力达到二十个营左右,兵员充足,士气高昂,西北一带的地盘也在这时逐步归入马家掌控。
不久之后,冯玉祥为进军甘肃布局,秘密派人刺探当地军政势力。对马鸿宾的评价是“面黑如漆,骁勇善战”,这句话传到马福祥耳中,心里颇为自豪。
时间到了1926年,西北局势风云再次风云变幻,奉系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孚合力向冯玉祥施压,西北战火一触即发。
此时,马鸿宾发现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和冯玉祥这边派人甘肃的刘郁芬摩擦不断,地方秩序不稳,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稳定局势,马鸿宾提议召开“平番会议”,希望通过协商调和冲突。
不过平番会议尚未开始,张兆钾就推三阻四,迟迟不愿会面。
马鸿宾在同心城等候张兆钾的代表到来,但对方提出了诸多苛刻条件。
刘郁芬对和平已不抱希望,催促马鸿宾速到兰州面谈,甚至通过电文告知已在平番的各界代表也纷纷请求马鸿宾尽早到会。
马鸿宾见调和无望,悄然返回宁夏。于是,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平番会议流产。
同年,冯玉祥正式将马鸿宾的部队改编为国民军第二十二师,委任他为师长,统辖三旅步骑兵及炮兵营,人数近八千,马鸿宾在西北的地位愈发稳固。
同时,冯玉祥任命马鸿宾为甘边剿匪司令,命其讨伐甘肃地方武装势力。这次剿匪行动虽然过程艰辛,但马鸿宾借机整顿军队,将一些作战不力的旧部遣返回乡,又将新任旅长、团长上任,进一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自此,马鸿宾部队的力量逐渐在宁夏站稳。
冯玉祥
后来,冯玉祥与蒋介石矛盾激化,倒蒋风波中,马鸿宾的二十二师编入护党救国军,兵力充足,成为马家在宁夏的核心力量。
期间,马鸿宾周旋于复杂的西北政局中,一方面巩固自家地盘,一方面稳固军队。他一边抵御外部威胁,一边拉拢宁夏各地士绅,在乱局中逐步将宁夏一带牢牢掌控在手中。
四1931年,阎冯倒蒋失败后,马鸿宾接受蒋介石任命,部队改编为暂编第七师,马任师长,后又被任命为甘凉肃边防司令。
不久,蒋介石又任命马鸿宾代理甘肃省政府主席,随后正式任命其为甘肃省主席。
但冯玉祥对蒋介石心怀不满,败退之后他将目标瞄准甘肃,希望在那里重建自己的根据地。
于是,冯玉祥密令其旧部雷中田在兰州策动政变,此时,雷中田又被蒋介石委任为了国民党陆军新编第八师师长,同时兼任全省保安副司令,但他背后还是向着冯玉祥,同时试图夺取对甘肃的控制权。
而冯的计划是让雷中田扣押甘肃省政府主席马鸿宾,借此为西北军重建势力铺路。
冯玉祥不仅策划了雷马事变的时间,还详细设计了行动步骤。
8月,冯派出代表前往甘肃,与雷中田密商,以确保这次行动“神速果断”。
冯特别叮嘱雷中田,“扣押马鸿宾后要迅速宣布政变,确保地方秩序稳定”,避免因政变影响到地方人心。
与此同时,冯还策动王英、苏雨生等其他旧部,在宁夏方向发动进攻,希望夹击马鸿宾势力的根据地,让兰州局势瞬间改头换面。
8月25日清晨,马鸿宾进入兰州民政厅准备参加会议。
此时,他已察觉到兰州局势的不安定,但并未预料到即将发生的惊变。
就在会议进行时,雷中田下令关闭城门,直接发动了政变。
马鸿宾见势不妙,便以入厕为名,离开会场,辗转跑到兵站总监部换了衣服,又越墙迅速撤离至城隍庙躲避,庙后有小门直通东路交通司令部。枪声随之响起,雷中田的部队与马鸿宾的护卫发生激烈交火,兰州城内一片混乱。
然而,马鸿宾不愿看到因政变殃及百姓,便通过兰州公安局长高振邦,高振邦与马鸿宾的二儿子马养吾是拜把兄弟,于是提出停火请求。
高振邦与雷中田本来曾经关系密切,但因为他想维持自己的独立局面,也不愿受雷中田节制,所以当时在组建西北陆军暂编第一师时就迟迟不愿加入。
所以因为这些原因,高将马鸿宾暂时安置在自己家中,暂时软禁。
此时,冯玉祥急电雷中田:“生擒马鸿宾后,务必看管严密,切勿生出意外。”他指示雷中田彻底掌控甘肃,并提出将马鸿宾的势力架空、尽快取代其部队。
马文车
事变后的第二天,雷中田宣布成立“甘肃临时省政府”,推举马文车为主席,雷自己则自任全省保安总司令。
随后雷向冯玉祥报告,声称“政变进行神速,未引发民间动荡,局势在掌控之中”。远在山西的冯玉祥接到电报后,表示“非常满意”,并再次要求雷中田扩大兵力,巩固兰州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蒋介石对此事极为不满,遂派人施压,要求立即恢复马鸿宾的职务。
冯玉祥对此予以冷嘲热讽,认为蒋介石意图借机干预甘肃局势,并在暗中怂恿雷中田与马文车断绝与南京的关系,直接依附于他。
蒋介石随即下令陕西的杨虎城和青海的马麒对甘肃施加压力,然而马福祥则坚决反对陕军入甘,于是甘肃局势愈加复杂。
然而,雷中田、马文车等人内部因对马鸿宾“放与不放”的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
雷中田态度强硬,坚决要将马鸿宾“彻底拿下”,以绝后患,而高振邦则因私人关系,不愿出卖马鸿宾。
局势一度陷入僵持,雷中田多次请示冯玉祥,冯则再三要求“牢牢控制兰州局势”,并派人劝阻雷与高振邦之间的内部分歧。
然而,内部矛盾最终使雷中田的势力逐渐走向分裂。
事变后不久,又适逢当年蛰伏于四川的北洋军阀大佬吴佩孚由四川入甘,吴佩孚当时的目的其实是想趁甘肃的混乱局面,利用省城出现的反蒋政权,调处雷马矛盾,拉拢各方势力,然后川军邓锡侯部兵出陇南,造成有利形势后东山再起。
吴佩孚的介入引发了更大的不安,也让冯玉祥在后方遥控的计划逐渐失去效果,冯玉祥要雷拒绝吴佩孚入甘,但当时雷的欢迎电报已经发出,无法拒绝。
最后在蒋介石的压力下,陕西军队向甘肃进逼,局势迅速倒向南京政府一方。
雷中田的政变仅维持不到三个月,便因各方势力干预而走向失败。
马鸿宾最终被释放,返回宁夏。
五马鸿逵
1932年冬,宁夏省主席的位置空出,马鸿逵决定回乡接任。
然而马鸿逵的三十五师当时正驻防河南,而蒋介石此时发出调令,让马鸿宾赶赴河南接替马鸿逵担任三十五师师长,同时将自己的第七师交由马鸿逵接管,等于两人互换防地和部队。
马鸿宾对于这个安排颇感为难。一方面,他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第七师,另一方面,宁夏是他经营已久的地盘,远赴河南意味着失去根基。
而此时家族靠山马福祥已病逝,两人再无可依赖的强大后盾。马鸿逵虽然应命来到宁夏,但却小心谨慎,只带了三十五师中的精锐部队,而将老弱残兵留在河南。
马鸿宾不甘心离开西北,于是面见蒋介石陈述理由。
最终,蒋介石为了安抚他们,将两支部队的番号互换,马鸿宾的第七师被改为三十五师,并配备了重机枪和足够的军饷,驻守在金积、中卫和中宁一带。
马鸿宾的三十五师编成三个旅,分别由马玉麟、马献文和冶成章担任旅长,马培青为骑兵团长,直属炮兵、工兵、辎重和特务四个营。
然而,这次调换也让马鸿宾与马鸿逵的关系日益紧张,二人虽为同族,却在防地和权力上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孙殿英
随后,蒋介石派孙殿英前往柴达木屯垦,指派何应钦在北平督促孙部顺利进驻。然而西北的“三马”马鸿宾、马鸿逵与马步芳,因利益关系一致,决定联合起来,堵截孙殿英的入侵。
这一仗从宁夏打到柴达木,马鸿宾亲自指挥,三马联手,共同抵抗孙殿英的进攻,历经数月的战斗后,孙殿英部战败,不得不退出西北。
胜利之后,三马间的短暂联盟因补给问题再度破裂,尤其是马鸿宾与马鸿逵,关系再度紧张起来,分歧愈加明显。
接下来,马鸿宾将他的三十五师驻守在金积和中宁,以中宁为基地,稳定防务。
1934年秋,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下令马鸿宾调遣部队至陇东,堵击红军的北上之路。
马鸿宾将三十五师分成多个部队,由马玉麟和冶成章分别率部出发,自己则亲赴前线,设防于庆阳、环县一带。
1935年夏,三十五师与红军在六村一带接触,发生小规模交火。
蒋介石对此地局势十分关注,亲令朱绍良指示马鸿宾拦截红军北上。
马鸿宾即派步兵旅驻防平凉,分别在湫头和四村两地阻击红军,形势愈加严峻。
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的指挥下,顺利突破了马鸿宾部的封锁线,沿途扫清尾追的部队,直抵泾川和泾川县王母官山,马鸿宾部虽全力抵御,但仍难以阻止红军的前进步伐。
1935年秋天,红二十五军继续北上,与三十五师马吉庵团发生激战,双方在平凉县白水镇附近展开殊死搏斗,红军迅速击溃了三十五师的追击队伍。
战斗过后,红军沿途攻占多个据点,马鸿宾率少数部队追击至马莲铺。
黄昏时分,大雨倾盆,红军悄然撤离战场。马鸿宾在暴雨中收拢残部,安葬阵亡将士,却依然无法撼动红军的行军路线。
这一仗让马鸿宾对红军的作战能力刮目相看,不再轻举妄动。
尽管他调兵遣将试图堵截,但红军依然顺利北上进入陕北根据地,随后另一支红军派遣接应部队通过陇东与他再度交锋。
马鸿宾的三十五师不断遭遇伏击、伤亡惨重,旅长冶成章在环县曲子镇一役中被红军击败并受伤,随即被俘。
红军释放了冶成章,但此役让马鸿宾意识到,红军虽装备落后,却善于用兵,且行军迅速、战法灵活。
1936年,随着国共合作的临近,蒋介石增派嫡系部队和东北军驻防陕北,以加强对红军的围堵。马鸿宾在中宁一带重整防务,最终形成了对红军的合围态势。
然而,这一切随着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戛然而止。事变后,国共达成新的合作,马鸿宾的部队停止对红军的围剿,局势暂时缓和下来。
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西北的宁夏马家军也被编入了抗日行列,马鸿宾的部队被重新编为第八十一军,他升任军长,辖原三十五师和独立第三十五旅。
此时马鸿宾对自己能在战场上尽力抗击侵略者抱有信心,他带领儿子马惇靖和心腹将领马腾蛟、马献文等人,踏上了艰苦的抗日征途。
日军步步进逼,马鸿宾的八十一军被派往绥西一带,与敌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交锋。
1940年初,日军渡过冰封的黄河,直接逼近八十一军的防线。马鸿宾接到消息后,立刻部署防御,指挥部队在新民堡一带布防。
日军用大炮猛烈轰炸,摧毁了右翼阵地。
马部防御设施简陋,武器落后,士兵多以旧式步枪为主,根本无力抵挡日军的猛攻。
最终,他们不得不向沙漠地带撤退,留在前沿阵地的士兵英勇战斗,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次日,日军进逼王乃召,马鸿宾下令二〇六团利用掩体坚守了一小时,随后撤退,避免了大规模伤亡。
尽管日军占领了滩地,但马鸿宾仍坚持游击策略,命令部队分散在沙漠与敌周旋。他还派出突击队夜袭敌营,在新民堡附近鸣枪扰敌,使日军不得安宁。
八九天的骚扰过后,日军疲惫不堪,逐渐从滩地撤出。
不久后,日军再度集结,数十辆军车和步兵一同开进沙漠地带,向八十一军的门坎梁阵地进发。
马鸿宾看准敌军军车行驶缓慢,选择在山梁高地迎击。他命令一部分兵力抢占山顶,对敌军展开猛烈射击。眼见形势有利,马鸿宾的骑兵部队从侧翼包抄,击毙数十名敌军士兵。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得措手不及,迅速撤回新民堡。此役让日军心生忌惮,回到新民堡后甚至连夜焚烧尸体,以掩盖损失。
次年,日军在包头以南再次“扫荡”,马鸿宾和他的部队在桃力鸣和大树湾等地设防,反复与日军交手,双方交战多达数十次。
尽管日军火力强大,但马鸿宾因地制宜,派兵潜伏在铁道沿线,伪装成平民伺机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拖慢敌军运作。
1941年,蒋介石特命傅作义为绥西防守总司令,马鸿宾为副总司令。
傅作义的防线布置让马鸿宾的压力稍有缓解,他迅速派遣精锐部队进驻包头以南,阻击敌军的进一步扩张。
接下来的几年里,八十一军多次与敌军激战。
1942年冬,马鸿宾部趁日军疏忽,迅速攻下史家营子和新城的日军据点,极大地打击了敌军在该地区的控制力。日军进攻受阻,逐步收缩防线。
1943年,马鸿宾的部队完成了绥西防御任务,奉命撤回宁夏中宁县休整,准备迎接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
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马鸿宾率领八十一军在绥西与日军反复周旋、苦战多年,利用当地地形和战术优势抵挡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西北的这片黄河滩地。
在这片荒芜的沙漠和草原之上,马鸿宾的八十一军不仅坚守了自己的防线,也书写下了回族将士的抗日篇章。
七1947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下令调动西北的马家军配合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
马鸿宾奉命参加行动,由其子马惇靖担任固原和海原地区的指挥官,率八十一军下属部队进驻环县一带。
然而,由于解放军机动灵活,马惇靖的一七九团夜间遭到包围,整团被解放军俘虏,马鸿宾部队的后续兵力也相继溃败。
解放军对俘虏的士兵进行了教育,释放了团长马奠邦,并带信给马鸿宾,表示和平意愿。马鸿宾随即也释放了被拘押的解放军俘虏,以此表态。
1947年年中,蒋介石为加强对陕甘宁边区的打击,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任命马鸿宾为总司令,马鸿逵、马步芳为副总司令。
然而,各方表面服从,实则心存疑虑。
马鸿宾虽参加了南京的会议,但在返回宁夏后,意识到形势对国民党愈加不利,特别是马步芳、马鸿逵对彼此的职权也颇有不满,合作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马鸿宾
到1948年,马鸿宾被任命为宁夏兵团副司令官,八十一军的指挥权交由马惇靖,然而随着局势的迅速恶化,八十一军在战斗中逐渐消耗,部队士气低迷,出现大量逃亡情况。
至1949年中期,国共战局接近尾声,西北马家军的态度愈加暧昧。马鸿宾将指挥所迁至中宁县中卫县一带,局势再度紧张。
1949年8月,兰州解放,解放军迅速向宁夏挺进。
马鸿宾与马惇靖意识到大势已去,解放军的实力难以抵抗。马鸿逵两次致电催促马鸿宾前往银川“共同撤离”,而马鸿宾则不愿流亡,决定留在宁夏,并表态愿与解放军商议和平。
同年9月中旬,解放军十九兵团向宁夏推进,马鸿宾与马惇靖派人与解放军接触,商议投降事宜。
经过几次交涉,解放军派绅士马明三赴中宁县与马鸿宾会谈,并承诺优待投降部队和家属。
马鸿宾经过权衡,决定起义,避免进一步的伤亡。
马惇靖率领全军宣誓
9月19日,马惇靖在中宁县宣布八十一军起义,双方签订协议,解放军十九兵团派曾思玉军长设宴招待马惇靖,消除了其顾虑。
马鸿宾得知消息后,在大坝附近迎接归来的起义部队,宁夏地区和平解放。
起义后,八十一军约一万人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独立第二军,仍由马惇靖担任军长。
1950年,部队再度整编为独立第一师,并逐步转为农业建设师。
马鸿宾作为回族的代表,积极参与新中国的民族团结工作,担任甘肃省副省长、中央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广受各族人民的尊敬。
1960年,马鸿宾因病去世,终年76岁。
在西北这片他驻守多年的土地上,马鸿宾的名字不仅是军人,也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
在解放前后的岁月里,他用自己的身份和行动,推动回族与各民族的和睦共处,反复宣讲党的民族政策,成为一位广受尊敬的民族团结促进者,至今为人缅怀。
参考文献:
田生兰:马福祥事略
张思温:马鸿宾事略
蔡呈祥:雷马事变亲历记
陈兴唐、韩文昌、潘缉贤:冯玉祥与甘肃“雷马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