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
第一章:最后的摊位天刚蒙蒙亮,街头的一切尚未完全苏醒。冷风带着湿润的气息掠过,卷起地上的几片破旧的宣传单,像无处安放的漂流物。
刘大海推着三轮车,穿过狭窄的巷子,来到熟悉的街角。
他一脚踹下三轮车的支架,打开一块老木板,小心翼翼地把摊位上的工具一样样摆好。
那些年头久远的钳子、螺丝刀,油迹斑斑,却被他擦得锃亮。
清晨的街道还算安静,但他知道,这份安静不会持续太久。
“刘师傅,您又这么早就来了!”街角包子铺的老板娘热情地打了声招呼,递过来一笼包子,“拿着,垫垫肚子。”
“哎哎,谢了。”刘大海腼腆地接过包子,脸上带着几分拘谨,“下午帮你看看那热水器,不收钱了。”
“呵,这话我听了多少遍了!”老板娘一边忙活着铺子,一边冲他挥挥手,“吃吧,别再客气了。”
刘大海低头咬了一口包子,热乎的香气溢满口腔。
他环顾四周,看到几家邻居熟悉的身影,心里莫名多了些安慰。
这个小摊子虽不起眼,却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靠手艺吃饭,虽然辛苦,但他从不觉得丢人。
上午九点,街头渐渐热闹起来。
刘大海正熟练地拆着一台电饭锅的底座,旁边围了几个人在闲聊。
“刘师傅,听说最近这条街要整治了?”一个邻居问。
刘大海低头一边检查线路一边说:“整治不整治,我干我的活,啥也不怕。”话音刚落,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他听到过这类传闻,只是从未想到会直接落到自己头上。
这时,两名穿着蓝制服的物业保安走了过来。他们步伐很稳,脸上挂着冷漠的表情。
“喂,谁让你在这摆摊的?”为首的保安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刘大海抬起头,皱了皱眉:“我在这摆了十几年,从来没碍事,怎么就不能摆了?”
保安嗤笑一声,掏出一份印着“市容整治计划”的红头文件晃了晃:“街道要升级改造,从今天开始,街头摊位全部清理。你要是不走,后果自负。”
围观的几个顾客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嘟囔:“刘师傅不碍事,平时就是修个家电,至于这么赶人吗?”
“人家管的是整条街,谁跟你讲情面?”另一个人叹了口气。
刘大海感觉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放下手里的工具,直起身,语气不急不缓:“我没挡路,也没占谁的地方,就在这靠手艺吃饭。你们整顿归整顿,总不能连修东西的地方也不给吧?”
“规矩就是规矩,你要不搬,就让你交罚款。”保安冷冷道,“五百块,没得商量。”
刘大海沉默了,眼角跳动着愤怒的神色,但最终咬紧牙关,把所有情绪咽了下去。他低头收拾摊子,手指因为用力过大而微微颤抖。
路过的人看着他的背影,窃窃私语,但没有人敢多说一句话。
修理中的电饭锅被摔到地上,盖子裂开了,电线扭成一团。
刘大海蹲下来,把它拾起,像对待受伤的孩子一样,仔细地放回工具箱。
推着三轮车的路上,他的步伐显得比早上更慢了。
低矮的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街道尽头的破旧出租屋是他唯一的去处。
那天晚上,刘大海没有开灯。
他坐在床沿,将工具箱摆在腿上,把那些坏掉的工具逐一擦拭。他擦得很慢,仿佛生怕伤了它们。这些工具陪伴了他半辈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
“修东西能害着谁?”他喃喃自语,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整个世界。
工具箱擦好了,可刘大海的心,却怎么也修补不了。他站起身,拉开窗帘,看着街上的路灯。夜风吹动窗帘的一角,带进来一丝冷意。他的眼神,却慢慢变得坚定起来。
“明天……再试试别的地方。”
第二章:希望从废物中冒出热气夜深了,出租屋里静悄悄的,只有昏暗的灯泡发出微微的嗡鸣声。
刘大海坐在桌边,手里握着一把旧螺丝刀,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工具箱和几件坏得差不多的家电上。
这些东西,他从摊位上带了回来,想着修一修还能换几个钱。可是,他的手迟迟没有动。
他觉得心里有些乱。白天摊位被赶,旁人异样的目光,保安冷冰冰的威胁话语,还有他从没说出口的不甘,都像风一样盘旋在脑海里。
他不是没想过认命,但一想到那句“你这种老家伙干这些还有什么用”,他就感到胸口像堵了一块石头。
刘大海低头看着手中的电饭锅,锅底锈迹斑斑,发热盘也老化了。他叹了口气,正准备收起工具,却鬼使神差地用螺丝刀卸下了电饭锅的底板。他对自己说:“试试,看看它还能干什么。”
拆到一半时,他发现电饭锅的发热盘居然还能正常加热,温控器也没坏。他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这东西或许还能有别的用处。
他拿出工具,试着重新接线,把锅的底座加固后装上一块旧铁板,又加装了一根小型电源线。
折腾了两个多小时,他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手也因长时间用力而微微发抖。
接好最后一根电线时,他按下开关,壶底的铁板开始发热,冒出轻微的白烟。
他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电饭锅不能只是煮饭,还能烧水、蒸东西,也许还能用来炖汤。
他把那台废旧的台灯改造了一下,拆掉了不稳定的开关,换上风扇的零件,使它不仅可以照明,还能调节方向。
他又试了几样废旧家电,反复尝试,几次失败后,总算勉强完成了几件能用的改装品。
灯光打在这些小物件上,带着一种破旧却充满生机的光泽。
刘大海坐在桌前,捏着螺丝刀的手渐渐放松了。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常对他说:“再坏的东西,只要没烂透,都有修的可能。”
这话曾伴他度过漫长的工厂岁月,如今似乎也成了他心底的支柱。
第二天一早,刘大海推着三轮车经过街角包子铺时,老板娘又招呼了他。
听他提到昨天的事,老板娘不禁皱眉:“那些人真是欺负老实人!不过,刘师傅,听说最近社区广场那边有个手工市集,你不妨去那试试。那地方没人管,还挺热闹的。”
刘大海一愣:“手工市集?那都是些做工艺品的地方吧,我这修家电的,去那能行?”老板娘摆摆手:“怎么不行?您这东西,实用得很!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品强多了。去试试呗,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刘大海犹豫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生活已经没有退路,能尝试的机会,他不想放过。
手工市集在社区广场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手工饰品的,有卖木雕的,还有人拿着几盆多肉植物在吆喝。
刘大海推着三轮车,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停下。他小心翼翼地摆好那几件“作品”,然后站在摊位后,低头检查自己的工具。
起初,没人注意到他。一些顾客匆匆路过,只是瞟了一眼,皱起眉头:“这是修家电的摊子?”也有人嘀咕:“看着挺旧的,值吗?”
刘大海听到了,但没有抬头。他拿出一个小电炉,接上“煮饭神器”,又在锅里放了一壶水。几分钟后,热气腾腾的水蒸气从锅盖边缘冒出来,吸引了几个路人的目光。
“这锅还能烧水?”一个中年男人惊讶地问。刘大海淡淡一笑:“不仅能烧水,还能煮饭、炖汤,换个锅盖还能蒸东西。”那人皱眉看了看,说:“这么旧了,能用多久?”刘大海缓缓道:“用多久看人怎么用。坏了找我,我修。你新买一个,坏了可没人管。”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丢进水面,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年轻人拿着手机拍视频,也有人试探着问价:“师傅,这个怎么卖?”
刘大海犹豫了一下,随口报了个不高的价钱,几个顾客爽快地掏了钱。他看着那些东西被人提走,忽然觉得心里有种久违的满足感。
那天晚上,他在出租屋里坐了很久,握着螺丝刀的手稳重而坚定。他心里想着:这手艺,丢不得。
第三章:在人群中点燃一盏灯第三天清晨,广场上的手工市集渐渐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漫着煎饼摊的香气和闲聊声。
刘大海推着三轮车来到市集,心里依旧有些不安,昨天的热闹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但他也清楚,今天的路还远没到轻松的时候。
他依旧选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摆好那几件用心改装的家电,“煮饭神器”被擦得锃亮,小台灯在灯泡上绑了一层透明的塑料罩,看起来比之前更加精致。他弯下腰,把锅接上小电炉,熟练地倒水、通电,一切就绪后,他静静站在摊位后面,等着第一批顾客的到来。
没多久,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过来,低头瞅了瞅他的摊位,半信半疑地问:“老爷子,你这锅真的能用?看着这么旧,不会漏电吧?”
刘大海微微一笑,拉起电线指给他看:“电源线我重新换过,发热盘和温控器也检查过,比原厂的还结实。我接上电给你试试。”
他说着,按下开关,不一会儿壶里的水就开始冒热气,白色蒸汽徐徐升起,带着一丝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
小伙子伸手摸了摸壶的把手,惊讶地发现手感不错。“这么厉害的老家伙,能用多久啊?”
刘大海正了正身子,声音低却有力:“你用得好,能用十年。要是坏了,你找我,我照样能修好。这年头,新买的东西用不了几年,坏了就没人管,扔了多可惜?”
这番话引得几个路人驻足围观。一个中年妇女凑了过来,拿起摊上的台灯看了看,笑着问:“你这个灯,也这么结实?”
刘大海接过灯,轻轻调了下灯罩的方向,把灯泡对准面前的桌面。
他说:“这是用风扇零件改的,角度随便调,灯泡坏了换个普通的就行,没必要扔灯架。”
“您这手艺人可真厉害,讲究啊!”妇女笑着夸了一句,又看了看价格,干脆地买下了台灯。
渐渐地,摊位前围的人越来越多,刘大海忙得连水都没来得及喝。
他低着头,一件件耐心地讲解、试用,但仍然有几个人摇着头离开:“这些东西用不着,不如买个新的放心。”刘大海听见了,却没有去解释。他知道,人和人总有些隔阂,解释多了,反而显得虚张声势。
正忙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站在摊前,掏出手机对着刘大海拍视频。“老爷子,您这锅真是自己改的?用得这么溜?”
刘大海抬起头,咧嘴一笑:“是啊,旧东西修修还能用,扔了多浪费。”
“嘿,这玩意挺有意思,我发网上去,肯定有人爱看。”小伙子一边说,一边围着他的摊子转了好几圈,把每一件物品都拍了下来。
刘大海听不太明白,只是点了点头。他从没想过短视频,也没想过网络,但那小伙子走后,摊前的顾客似乎更多了。
一个接一个,问价的、拍照的、试用的,刘大海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卖掉了四五样东西,还接了两个修理订单。
晚上,三轮车满载着空箱子和几张纸币,缓缓驶回昏暗的小巷。
刘大海的脚步比前一天更轻快些,但他心里清楚,这种生活的安稳也许只是暂时的。
果然,第二天上午,他正准备出摊,就看见几个穿着蓝制服的物业保安朝他走来。
为首的那个保安,正是上次在街头赶走他的那个。
他们穿过人群,径直走到刘大海的摊位前,语气中带着几分高高在上的冷漠:“刘师傅,听说你在这儿挺火啊。你就不怕违规?这片地方,没你的份。”
刘大海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依旧平和:“这是社区办的市集,我交了租金,摊位有管理的,什么时候轮到你们管了?”
保安不耐烦地挥挥手:“你别跟我讲这些,这片地迟早要规划新项目,你这样的乱摊子,趁早收拾了。”
围观的顾客开始窃窃私语,有几个人甚至站出来替刘大海说话:“你们这不是欺负人吗?人家老爷子修个东西碍着你们什么了?”
刘大海沉默了一会儿,随后缓缓说道:“你们回去告诉你们老板,前两天他在网上留了言,说想跟我合作开发点节能家电。你们砸我的摊子,砸的可是你们老板的面子。”
保安脸上的表情僵住了,尴尬地看了他一眼,似乎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们灰溜溜地离开了。
这一晚,刘大海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手里捏着一把螺丝刀,眼神里透着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
第四章:翻盘的尊严从这一周开始,刘大海的摊位已经成了市集里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早晨他推着三轮车刚到摊位,还没摆好工具箱,就有一群人围了过来。
有人买他的“多功能锅”,有人求他修家里的老电器,还有人带着自己的创意点子来向他请教。
“刘师傅,您这台灯真结实,我家孩子用了一星期没出问题,今天又带了个坏的热水壶,您帮我看看能不能救回来。”“刘师傅,我爸让我来学学您这手艺,家里坏电器多,他说以后省修理费。”
刘大海一边忙着拆开电器,一边不慌不忙地回答:“慢慢来,一个一个修。想学手艺,我教你,你得耐心点儿。”他的摊位前总是充满了人气,那种久违的满足感,让他觉得自己的手艺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中午,市集上一阵骚动,几个人匆匆跑过来,低声对他说:“刘师傅,物业的人来了,带着几辆车,说要查所有摊位的证件。”
刘大海愣了一下,手里的动作停了下来。他低头看着工具箱,心里忽然有一种不安的预感。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很快,一群穿着蓝色制服的保安出现在市集里,为首的张老板依旧穿着他那件略显紧绷的西装。
他背着手,目光扫过每一个摊位,最后定格在了刘大海的摊位上。
“刘师傅,您最近可真是出风头啊。”张老板走近,语气里带着几分嘲弄的意味。
他看了看摊位上的电器,又看了看围在摊位前的顾客,嘴角扬起一个冷笑,“不过,这市集的摊位证,您有吗?”
刘大海抬起头,目光里没有一丝退缩:“有。我交了租金,社区发的证。”
张老板点点头,语气变得更加阴冷:“那就好。不过啊,刘师傅,您恐怕还不知道吧?这片地已经被我们公司买下了,下个月就要拆掉重新规划。到时候,像您这样的乱摊子,可得收拾干净喽。”
周围的人听到这话,纷纷投来不满的目光,有人忍不住小声说:“这哪是管市集,这是看人家好欺负吧?”
刘大海沉默了片刻,抬头看向张老板,声音低却清晰:“张老板,您是有钱有势,但您做生意也得讲个理字。我这一摊子占不了您几尺地,碍不着您的规划,您非得把人赶尽杀绝?”
张老板冷笑一声:“理字?我就告诉你个理,像你这样的老头子,摊子做得再好,也就是个修修补补的命。劝你早点想开,别折腾了。要不然,等我动真格的,你可就没得选了。”
张老板带着保安离开后,刘大海的摊位前陷入了一片沉寂。他看着手中的工具,心里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
他知道,张老板是动了真格的,不会轻易罢手。
他低头看了看那些顾客递来的电器,忽然有一种无力感。这种感觉,在他年轻时面对工厂倒闭时曾经出现过,但今天,它却更加深刻。
然而,就在他垂下头的时候,一个顾客忽然说道:“刘师傅,我刚才录了视频。像他这样的老板,就知道欺负人,咱们把视频发到网上,让大家评评理!”
刘大海愣住了:“录视频?这……行得通吗?”
“您放心吧,现在网络的力量可大了!”另一个年轻人也站出来,掏出手机说道,“您最近的视频都快火了,大家都说您是真正的匠人,这种事放到网上,肯定有人帮您出头!”
那天下午,几段视频被传到了短视频平台和社区论坛。视频里,有张老板用威胁语气逼迫刘大海收摊的画面,也有刘大海耐心为顾客修理电器的场景。一些配文直接写道:“真正的匠人遭遇恶意打压,是资本无情还是手艺无价?”
短短一天,这些视频就引爆了全网,评论区迅速炸开了锅:
“靠手艺吃饭有什么错?欺负人太过分了吧!”“物业还要脸吗?赶紧滚出手工市集!”“刘师傅别怕,我们支持您!”不久后,地方媒体也注意到这一事件,派出记者到手工市集采访。面对记者的镜头,刘大海没有慌张,他只是平静地说道:“我没什么大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守住自己的摊子,靠自己的手艺吃饭。这不犯法,也不丢人。”
几天后,张老板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站出来公开澄清:“我们公司从未想过打压刘师傅,我们支持劳动者的一切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他还派人送来一份合作协议,试图借此挽回公司的形象。但刘大海只是笑了笑,把协议递了回去:“张老板,谢谢您的好意。我的摊子,还够我吃饭,暂时不想折腾了。”
那天晚上,刘大海推着三轮车回到家,屋里灯光昏黄。他坐在桌前,拿起螺丝刀,又开始修理顾客递来的电器。他的手稳重而有力,眼神平静而温暖。
第五章:尊严的回击刘大海的摊位成了手工市集里最热闹的地方。这些天,三轮车还没停稳,就有顾客围上来,有的提着家里的旧电器,有的站在旁边翻看刘大海新改装的“多功能神器”,还有一些年轻人只是单纯地凑热闹,举着手机拍他修理的画面。
“刘师傅,这灯我用了半年,一直挺好,今天又带了个旧音箱,您看看还修不修得了。”一个中年大叔将手里的音箱递过来,语气里满是信任。“刘师傅,这锅真是个神器,连我媳妇都夸您。下回要是再改装个双层蒸屉,我肯定还买!”另一个年轻人笑着说。
人群中,还有一位年纪稍长的老妇人站在边上,手里提着一个老式台灯,眼圈微微泛红:“刘师傅,这灯是我家老头子以前用的,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不想扔,您能不能再给它修一修?”
刘大海小心翼翼地接过台灯,打开工具箱检查了一番,点了点头:“灯泡坏了,线路也老化了,我换一个新的给您,还能用。”老妇人露出了感激的笑容,低声说道:“谢谢您啊,这灯,我舍不得。”
刘大海忙得不可开交,耳边充满了顾客的感谢和夸赞。他抬头看着围着摊位的这些人,心里有一丝从未有过的满足。几十年的手艺,终于有人看得见了。
然而,张老板并没有忘记刘大海。在他看来,刘大海的存在就像一根刺,不仅让物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还让他的公司成为网络上被批判的对象。
他必须想办法,把刘大海赶出市集。
一个傍晚,市集刚要收摊时,刘大海被市集的管理人员叫到一旁。
对方的脸上满是为难的神色:“刘师傅,我收到物业公司的通知,说你的摊位存在‘非法改装电器’的问题,可能不符合相关规定。他们要求你停止营业,等调查结果出来再说。”
刘大海心头一沉,眉头紧紧皱了起来。他冷静地问:“我交了租金,拿了市集的摊位证,凭什么说我违法?”
管理人员叹了口气:“我也没办法,物业是上面直接管的,他们说这事需要走程序……”
刘大海没有说话,只是拎起工具箱,推着三轮车默默离开了市集。他的背影让人觉得格外沉重。
回到出租屋后,刘大海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手里捏着那盏被老妇人送来的老式台灯。
他低头看着台灯开裂的灯罩,心里像是压了一块石头。一天不摆摊,他就少一天的收入,这些年他靠这摊子过活,养活了自己,现在被封了摊,他的生活像是突然被剥夺了一半。
“难道我真就撑不过去了吗?”他低声自语,喉咙像堵了一块沙子。
忽然,他的目光定格在台灯的线路上,脑海里闪过一个想法。他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螺丝刀,将台灯拆开,把老旧的线路和灯泡换成了一个新型的节能模块。
灯罩修补好后,灯光变得更柔和了。
他看着这盏被修好的台灯,轻轻叹了口气:“手艺人的东西,只要能修好,哪怕烂了根子,也能重新站起来。”他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第二天,他来到市集的边缘,摆了一个小小的临时摊位,把修好的台灯放在摊位正中。他没有主动叫卖,也没有解释什么,但他身边始终围着顾客。
“刘师傅,这灯真是个宝贝啊,我家也有一个旧的,能不能也修成这样?”“刘师傅,听说您的摊位被封了,物业这是干什么?我们都信得过您啊!”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时,一个年轻人突然拍下了刘大海修灯的全过程,并发到了网络上。他在视频中写道:“手艺是最硬的理!谁说我们不需要老匠人?”
几天后,这段视频再次引发了热议,不少媒体开始关注刘大海的遭遇。
张老板的物业公司被点名批评:“为了商业利益,恶意打压手艺人,谁给了你们这样的权力?”
市集也迫于舆论压力,重新恢复了刘大海的摊位。他的摊位前再一次人山人海,而张老板不得不低调道歉,称“处理方式欠妥”。刘大海只是平静地回到了摊位,继续修着那些旧电器。
尾声:一个记者问他:“刘师傅,您怎么看这次的事?”他笑了笑,手里捏着螺丝刀说道:“我不懂那些大道理,我只知道,靠手艺吃饭,没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