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出行频陷“退车潮”,“一超多强”谁能讲好出行故事?

一号公司 2021-02-03 20:17:24

文 | 萧田

司机多次集体退车,低价倾销遭多地监管,背靠三家国有车企的T3出行开始自乱阵脚。

近日,长沙的T3出行司机因单子少、车子租金贵、挣不到钱,再加上车辆未按合同规定办理车证等原因,纷纷要求退车。

作为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网约车平台,T3出行以低价吸引用户、高价聘请司机,试图通过复制滴滴疯狂扩张的老路杀出一条血路,没想到“苦果”来得如此之早。

挑战滴滴的T3出行正在陷入两难境地:没有补贴难以进入已被滴滴垄断的大部分城市,补贴太多又将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倾销调查。

T3出行的困境也代表了滴滴之外的大部分新玩家,在格局既定的网约车后半场,等待他们的或许不是弯道超车而是“火葬场”。

网约车行业老二“惹争议”

新年伊始,T3出行就卷入“退车风波”,而这是自去年以来至少发生的第四次。

在成都,T3出行曾打出“高月薪、轻松得”的口号,以“可获得95%流水提成,每单奖励10元,每月挑战万元月薪”招募司机,甚至推出了“每拉一位司机加入T3出行介绍者得1000元”。

优厚的奖励制度,再加上远比其他平台都要低的5%抽成率,每天只要跑到30单以上就能拿到额外的超过200元的奖金,T3出行仅花了不到三个月就轻松实现了运营车辆从0到1万的突破。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运力的快速扩张也迎来了粥少僧多的困境,T3出行的拉新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留存率和转化率,当疫情持续发酵,出行需求得到了巨大抑制,单量断崖式下跌也就成了无解的难题。

而此时,因为T3出行提供的租车车型有限且价格不一,在以上多重因素的制约下,起早贪黑却收获寥寥,很多高价租车的司机只能通过集体退车来发泄不满。

当然,T3出行的问题远不及于此。

除了在南京、武汉、重庆都曾发生过几起退车事件外,T3由于涉嫌低价倾销、不正当竞争和向不合规人员派单等违法行为,在今年1月还被成渝两地交通局和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

这一切都指向了T3出行背后疯狂扩张的后遗症。

2017年12月,国资委等三大部门联合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三大央企开始筹划T3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运作,2019年3月,总投资近100亿元的T3出行高调入局网约车市场。

截至目前,T3出行已经登陆21座城市,累计注册用户数1500万,日订单规模突破100万,排在行业第二,成了网约车领域的“黑马”。

去年12月底,T3出行的CEO崔大勇提出“4833战略”,即未来一年实现落地全国48城,在2021年底实现全业务线日均300万订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后,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用户使用率增长放缓。

一年时间,落地城市涨一倍,日均订单直接翻三番,这意味着T3出行只能从现有的网约车市场和传统出租车业务中“虎口夺食”。

同时,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加速开城速度,T3出行也只能走上滴滴昔日“烧钱扩张”模式。

事实上,高举高打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最新数据,2020年12月份,我国网约车订单信息共计8.1亿单,相比11月份的增长率,T3出行在一众网约车平台中夺冠。

但市场、政策、环境、消费者都在变化,和滴滴相比,T3现在面对的竞争起点更高,“抄作业”的效果毕竟有限。一旦补贴和优惠用完,大部分消费者依旧会回归到原有的使用习惯中。

换而言之,这不仅是背靠国资的T3正在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滴滴以外的网约车玩家共同的难题。

T3出行们,到底行不行?

谁都知道出行市场的“肥肉香”,但是想吃到却并不那么容易。

众所周知,网约车的出现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出行方式,成为当下出行的流行趋势。同时它也激发了中国巨大的网约车市场的潜力。

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规模大约为230亿美元,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达到72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1倍。到2030年,美国、欧洲、中国出行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达1.4万亿美元,届时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

也正因为如此,谁都想来分一杯羹,网约车市场再次迎来众多玩家竞相角逐。

在网约车的前半场,前有滴滴、Uber、快的、美团等烧钱融资大战,用“一天烧掉一个亿”的代价培养了消费者习惯,撕开了网约车市场的口子。

进入出行赛道的后半场,入局者主体从互联网公司变成了一众车企。

自2018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一线汽车制造商都转型“出行服务商”或者“出行科技企业”。从当年的下半年开始,多家车企宣布成立自己的出行品牌,开始进军网约车市场。

上汽集团的“享道出行”、长城汽车的“欧拉出行”、吉利汽车的“曹操出行”以及T3出行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方面表示,从2010年起中国网约车发展至今已过了10年,目前市场上已获牌的平台多达191个。

如今两年过去了,这些平台的表现似乎难分伯仲,难与滴滴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抗衡,或许还是源自于自身的局限。

一方面,提起网约车,用户首先想到的就是滴滴,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用户对传统车企入局的网约车品牌的认识度并不高。

由于目前的网约车市场相对较为成熟,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它们已经牢牢地攥住用户的使用习惯。对于新入局者来说,如何让用户接受自家品牌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另一方面,车企想要快速入局网约车平台,似乎除了烧钱流血前进并没有太有效的方法。无论是美团、哈罗亦或者是高德,起初都是通过补贴战开打。

然而以“弹药最为充足”的T3为例,从目前来看,虽然紧随滴滴之后,但是两个在日销量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早在2017年,滴滴的就已经超2000万单。

培育消费者习惯的拓荒期已经过去,不管是对企业还是行业来说,持续烧钱补贴都不是长久之计,而没了疯狂补贴,这些企业又将如何走进用户的心坎?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网约车“混战”中,79家平台已被淘汰。T3出行们看似行,实则不一定行。

网约车市场洗牌之后再洗牌?

传统车企们选择在网约车行业遭受质疑的时期入场,实际上还是出于自身生存的一种考量。

2018年,我国车市迎来28年来首次“寒冬”,营收难、压力大迫使传统车企必须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巨大的出行市场成为车企瞄准的新突破点。

面对出行市场的广阔蓝海,车企发展网约车本质上还是希望改善企业营收难的现状,作为一种补充业务,也就不可能“all in”,这也成了它们既做不大也做不强的原因之一。

而在如今的疫情影响下,所有龙头玩家和后入局的中国网约车企们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试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3.40亿,受疫情影响,较2019年中减少6415万,占网民整体的36.2%。

在疫情前,网约车用户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2019年6月网约车用户规模则一度达到4.04亿人,较2018年中增长约1600万人。

从整个网约车市场来看,2019年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为3044亿元,同比增长3.42%。而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方面表示,2020年网约车交易总体规模为3114亿元。

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增速双双放缓是不争的事实。

原以为滴滴“招安”快的和优步,洗牌后的中国网约车市场会就此“刀兵入库”,却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跨界来抢占出行市场,“战国时代”风云刚起,“黑天鹅”之下,又不得不重新审视突围的问题。

补贴、约谈,优惠、乱象,洗牌......整个网约车行业从未平静。

魔幻的是,网约车市场被少数头部占据。目前,滴滴、T3和曹操出行三家平台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其中滴滴占据近八成。

无论消费者还是资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市场不会再也不会诞生第二个“滴滴”。

目前看来,网约车市场也并非没有门槛,想入局网约车还要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门槛。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滴滴市场渗透率超50%,排在滴滴后面的首汽约车、神州专车和易到,市场渗透率还不足3%。这意味着,强者将会越强,弱者也会越弱。

更关键的是,随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网约车市场格局相对固定和饱和,新一线城市、下沉市场就成了网约车玩家的重点布局方向。

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政策的壁垒。

对于这些车企而言,各地的网约车政策规定虽有所不同,但都要求必须拥有网约车运营牌照才能进行合法经营,拿到牌照才能走入市场,才算真正的入局。

在未来的网约车后半场竞争中,“合规问题”可能将是最大问题。

网约车已成为竞争白热化的红海市场,在如今一超几强,几强几乎都无法跟一超正面竞争的背景下,弯道超车,或者只能靠想象力。

0 阅读:29

一号公司

简介:轻松看懂经济门道,报道最有价值的公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