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师备课只做一件事,到底让学生干什么

宁拙说 2024-11-11 17:55:01

多年来,我都没有备课笔记。开始,教务处的官员向我索要,我直接告诉对方——没有!这些年来,尽管还有例行教案检查,但已没有人向我索要。

备课既简单又不简单。简单是不用劳神写教案制PPT等,不简单是研读文本寻找中心任务。一篇课文就完成一个中心任务,要求学生干什么,怎么干,达成什么目标,绝不是容易的事。

语文教学极富个性,十个执教者上同一篇课文有十种搞法,到底哪种搞法更有价值很值得研究。优秀教师备课就是寻找那个最佳切入口,确立中心任务,引导学生沿切入口挖掘一眼深井,生成新的情感和认知。

这里举《复活》选段为例,说明中心任务探索的艰难。

经典选段很不好教,阅读任务难以确立,内容是横断面,情节前不着店,后不着村;人物性格往往也是横断面,不见发展逻辑。

选段是聂赫留朵夫复活的片断,性格承前启后,已往堕落的灵魂——魔鬼,还不断张扬其狰狞面孔,复活的灵魂与之顽强斗争,充满激烈的自我冲突——魔鬼与天使的冲突,怎么确立学习任务呢?

小说以人物性格的塑造为重点,按惯例就确立为人物形象分析,解剖主人公两个分裂的自我,可不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不过,任务不仅有些空泛,而且学生不易把握,两个分裂的自我怎么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呢?

按传统的教法,以赏析情节为中心任务,甚至按情节开端发展高潮来理清情节,就更不好了。如果以情节作为分析人物性格的路径,还有一定价值,中心任务仍是人格形象赏析。

如果以特别的视角来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的扮演就更有价值。那是以魔鬼和天使为线索,分别理清情节,并具体分析两种性格方向。

这就发现托尔斯泰创造的艺术手法——心灵辩证法。托氏正是以心灵辩证法塑造世界文学史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登上世界文学金字塔的顶端。

要较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研究作者的心灵辩证法,切入角度显然就应更具体更有深度。

在寻找切入口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研读文本。正是在研读中发现,选段恰是心灵辩证法用得极好的。

怎么确立中心任务呢?深入研读文本发现,心灵辩证法正体现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只要专注研读,就发现很多问题,而每处问题都充满人物内心冲突,生动表现心灵辩证法。

经过反复考虑,最后提出中心任务:用问号标示不理解的地方,提炼出具体问题,并分析解答问题。比如,开始,聂赫留朵夫为什么称玛丝洛娃“您”,却不用之前想好的“你”?

怎么引导学生执行任务呢?

首先介绍“心灵辩证”,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更多问题,并尝试批注答案。最后,引导学生一一提出并分析解答问题。

在分析解答问题中,学生才发现,进入人物灵魂深处,扮演人物性格,不仅对心灵辩证法有了深刻理解,而且产生阅读全书的愿望,并进一步有了阅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拉》的动机。

欢迎讨论本课确立的中心任务!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