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田联申
老汉口人都知道华清街,民国时期汉口竹枝词中有一首《华景街》广为流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清街斜对面中山大道济民堂中医陈清明挑疳积,武汉人都知道,“到华清街挑疳积”。我就带儿子去过,排队,店前摆着长条凳坐着排队,后去的人长条凳坐满了,站着排,一个一个往前移,早上八点排到10点方才就医。
1915年仲春,江汉采风社在《汉口中西报》上刊登征诗启示,征咏汉口竹枝词,一个多月内,佳作如林,其中“番禺罗君四峰全作,又复能工”(王葆心语),名列榜首。罗君乃广东番禺人罗汉,作《汉口竹枝词》173首,其中有一首为“华景街”:
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篮菜担免挑肩。
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与吾民作市廛。
原注:华景街前数尺路,德人强欲划入租界。余时掌督署交涉力持不可,历陈(陈夔龙)、杨(杨文鼎)、瑞(瑞徵瀓)三督而案始结。
①华景街:1919年,华景街的业主陈景堂在一次豪赌中,将这条街的房产地皮输给和记洋行买办韩永清。民谣有云:“景堂注定家要败,赌博输掉一条街。”1924年易名为华清街,沿用至今。
②鱼篮句:汉口成镇后,一直没有正式菜场。菜农菜贩都是在清晨挑菜上市,选择合适的空旷隙地或街头巷尾营业,俗称“露水集”散集后,也有人挑着菜担走街串巷。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才由汉口菜贩集资,在华景街邻近的名叫小华景街的地区,修建一座仅40方丈的木瓦场房,取名其福市场(今建设街 23号-25号之间)。这就是汉口有史以来的第一家菜场。徐焕斗《汉口小志》称之为“老菜场”。
③市廛(chán):商店集中的地方。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山居良有异乎市廛”
(参见徐明庭 张振有 王钢 校注《民初罗氏 汉口竹枝词校注》)
《武汉地名志》【华清街】位于江岸区车站街办事处辖区,中山大道下段西北侧公安路与三阳路之间。东南起至西北走向。东南起中山大道,西北至京汉街。长约250米,宽约4米。沥青路面。不通汽车。门牌1-97号,2-112号。清末成街。棚户、板屋间杂,曾是黄陂、孝感等地商贩、工匠聚集之地,摊点遍布,盛极一时。因毗连德租界,居民、商贩常遭德殖民者骚扰,一再联名要求湖广总督瑞徵设法保护。经其奏准清廷,设巡警自卫;同时,由陈景堂出资,沿德界马路北侧重建房屋成街。为表明此为华界,以华字为街名首字,另取业主陈景堂之“景”字,命名华景街。
建成后,德国殖民者极为不满,寻衅滋事。1913年以华景街出现焚烧抢劫、威胁租界安全为借口,由德国领事向湖北督军王占元提出照会,要求移交警卫权否则沿界高筑墙垣以作屏障。消息传出,居民义愤填膺,多次自动集会,向政府和德国殖民者强烈抗议,最终取得胜利。汉口竹枝词有诗:“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盐菜担免挑肩,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与吾民作市廛。”
华清街。刘建林摄
20年代,陈景堂将此街房产地皮转售合记洋行买办韩永清。韩在此重建楼房成街,改“景”为“清”,更名华清街。1967年改名利群路,1972年恢复今名。两侧房屋式样相近,多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居民稠密。中段有华清菜场(1924年建成的汉口第一家菜市场),西北端有凯乐食品厂车间。在此有地下人行道可通过铁路线。东南口至今留有拱门街坊,“华清街”三字,清晰可辨。近年辟为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摊点遍布,行人如织,十分拥挤。《武汉地名志》
《汉口五国租界》【汉景街】腓特烈大街( Friedrich Strasse)今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长约1150米,以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腓特烈·威廉·尼克劳斯尔( 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Karl)而得名。又称弗里得里希大街。为德租界的西部界限,俗称后街、石灰街。1943年改称汉景路,1946年合称于中山大道。(王汗吾 吴明堂《汉口五国租界》)
汉景街邮局
笔者喜欢读武汉历史地图,十多年来从网上收集了一些武汉历史地图,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地图。一些热心的朋友知道我有这一喜好,无偿地发给我许多武汉老地图,有几位还是外地的朋友,说对我研究武汉的历史可能有一点帮助。从我目前收集到的地图(很可能有遗漏),按时间顺序,来看一下汉景街、华景街的变迁。
1905年英文版的《汉口租界地图》,1895年德租界签约,1905年地图上租界内还有许多空白,汉景街的前身腓特烈大街已经出现,对照1913年英文版的《汉口租界地图》,当是Friedrich strasse。我一直想找这张地图的完整版,但迄今还没有找到。哪位朋友有收藏?或者知道这张地图藏在哪里?
1908年《汉口 汉阳及武昌》,日本驻汉口领事水野幸吉1907年所著1908年出版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书中插图。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早出现“华景街”的地图,“华景街”东边与毗邻的日租界两国街相连,都为租界与华界的界限街。还有比这更早的吗?
我的朋友将此图传给我时,特地留下了左上角“路途 30 汉口 han-kow”,书的30页折叠的插图,可以看到地图折叠的痕迹。汉口的城墙刚刚拆,标为“新马路”也就是后来的“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后街——花布街,今花楼街。
参看1905年《汉口租界地图》此时毗邻德租界的华界华景街(华清街)已经初具规模,日本人的地图此处为空白。
《汉口全图》大正元年,也就是1912年,日本人出版的此图与上图一样将腓特烈大街标为华景街。注意,是日本命名的,既不是德国,也不是中国。德租界的街道与日本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我觉得日本人是有意为之。那时日、德为争夺在华利益矛盾尖锐,都欲独占胶东半岛。
1913年英文版的《汉口租界地图》,仍然是腓特烈大街,德租界与京汉铁路间的华界华景街一带已形成街市。
1915年英文《汉口 汉阳及武昌》地图,腓特烈大街Friedrich strasse被标为华景街 hwa chin。但是,请注意,这张地图是日本出的英文地图,与水野星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书中插图《汉口 汉阳及武昌》并无二致。可能是英文版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书中插图。
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口街道图》上出现华景街,是目前看到的中国出版的地图中最早出现华景街的地图,华景街通向德租界,与日本地图上的“华景街”显然不是同一条街。
1918年《汉口租界图》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这张地图上中英文并存,标为腓特烈大街Friedrich Strasse。
1919年日本出版的《汉口 汉阳及武昌》,这张地图当是1908年《汉口 汉阳及武昌》的再版。
1919年英文《汉口租界图》,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此地图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早出现汉景路han ching road的地图。《汉口五国租界》书中称“1943年改称汉景路”,值得商榷。这张地图上有制图者的名字及绘图时间1919.1.15。
汉口德租界是汉口五国租界中第一个收回的租界,收回的过程一波三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京)政府宣布与德国断交,接收在华德国租界,派员代理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3月15日湖北督军王占元奉北京政府令,派150名警察与136名巡捕进入德租界,接管德租界的警察权。3月28日德租界设特别区临时管理局,管理行政事宜(不含收税)。8月14日中国对德国正式宣战,21日设汉口特别区市政管理局。
1918年12月30日,日本驻华公使电令驻汉口总领事濑川浅之进,让其联系英、法两国领事,提议将德租界改为公共租界。中国政府坚决反对,1919年1月17日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将汉口和天津的德租界全面改为中国道路名称,接管管理权。这张地图上德租界的道路名称已经改为了中国名称,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等。地图的绘制时间比中国政府宣布早了2天,说明汉口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1919年5月24日,汉口特别区市政管理局依据北京政府内务部命令,开始在原德租界范围内征税,正式行使主权。1921年5月20日,德国与中国签订《中德协约》,两国恢复友好关系,中国政府从法律程序上完成了对汉口德租界的收回。(参见《汉口五国租界》)
1922年《武汉三镇街市图》,中华民国十一年五月 湖北陆军测量局制。华景街易为华清街,这也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早出现“华清街”的地图。
“1919年,华景街的业主陈景堂在一次豪赌中,将这条街的房产地皮输给和记洋行买办韩永清。民谣有云:景堂注定家要败,赌博输掉一条街。1924年易名为华清街,沿用至今。”(《《民初罗氏 汉口竹枝词校注》)。
“20年代,陈景堂将此街房产地皮转售合记洋行买办韩永清。韩在此重建楼房成街,改“景”为“清”,更名华清街。”,《武汉地名志》用了一个模糊的说法“20年代”,究竟是哪一年?编者不清楚。
历史地图告诉我们,1922年华景街已经易名华清街。
民国时期,汉口地产易名的很有一些,业主换了,就改名字,比如希昌里变为大陆里、新昌里变为金城里、同善里变为积庆里、五常里变为永康里、新联保里变为华中里、爵记里变为坤厚里,等等。华景街相当于一个里分,无论是赌博输了,还是地产交易,总之,业主换了就要换名字,“名不正,则言不顺”,就是这个理。
1924年日本东京敬文社印刷的《汉口市街新图》,日本人将腓特烈大街标为后街,不再标为华景街,地图中华景街是通往后街的一条街。在华景街旁边出现了“菜市”(“华清菜场,1924年建成的汉口第一家菜市场”)。唯一有“菜市”的地图?
1928年5月(昭和三年五月)日本陆地测量部出版的地图日语中的汉字为《武汉三镇重要设施要图》,我不懂日语,请教集邮家陈波老师,他告诉我:“武汉三镇”后的介词和动词“ニ於ケル”,意为“坐落于”“存在于”或“位于”“所在”的意思,可翻译为《武汉三镇所在之重要设施要图》。
参谋本部作为“军事秘密”1938年(昭和十三年七月五日)再版。蓝、黑字为原图,红字为1938年增添部分。图中华景街与后街(汉景街)与中国地图的标志一致。
1939年日本出版的《最新汉口市街详图》,1908年地图上的“华景街”更正为汉景街,华清街通往汉景街。
1945年美军的《汉口》地图,标为汉景街(路),我手上没有1945年的中文地图,只有这张1945年的英文地图。汉景街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1919年的英文地图上,告别时也是英文地图。汉景街作为地名在地图上存在了26年。
1946年武昌亚新地学社印行的《最新汉口市街道详图》,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胜利后初版。中山路(华界)、湖北街(原英租界)、五族路(原俄租界)、西贡街(原法租界)、汉景街(原德租界)、平和街(原日租界),抗战胜利后连在了一起,有了一个闪亮的名字:中山大道。汉景街从此消失,华清街通往中山大道。
历史地图表明:1905年英文地图有了腓特烈大街(汉景街),1908年日本地图把德租界的腓特烈大街标为华景街,1917年中国地图出现华景街,1919年英文地图出现汉景街(路),1922年中国地图华清街取代华景街,1946年汉景街纳入中山大道。
历史地图似乎在告诉我们,把汉景街(腓特烈大街、后街,今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标为华景街是20世纪初日本人故意为之。1924年之后的日本地图也修正了所谓“华景街”,与中国地图一致,“后街”或“汉景街”。
左侧“华景街”三字里面是华景街
“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篮菜担免挑肩。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与吾民作市廛。”,我理解的“华景街前”指的是腓特烈大街中国一侧,就是日本发行的“汉口华景街”明信片上“华景街”三字的巷子口前灰石路。巷子口两侧的房子当为华景街的房产,被标为华景街理所当然,比如中山大道同善里(积庆里)口街面曾有甲子大旅馆,地址标为同善里西8号。
民国时期,里分建造时,里分街面的房屋与里分内的房屋是一个整体,解放后将其分开,街面的房屋划为街道的门牌号码,里分内的房屋按1、2、3、4、5序号排列。
1916年7月,中国汉口的革命。韩少斌制图
腓特烈大街本应是德租界与华界的界限街,德国人试图把华界一侧(石灰路,相当于今人行道,这条路华界侧的下水道、阴沟的铁盖板,均为德国人修)纳入德租界管辖。这种做法德租界东边的日租界在先,1907年《汉口日本租界推广专条》签约后,日租界下移150丈;与腓特烈大街相连的日租界的两国街,日租界当局要求街两侧都为日租界管辖,当时的清政府承认或者说是默许了日本人的做法,变成既成事实,两国街变成了平和街(参见1930年《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
德租界西边毗邻的法租界按1902年签订的《汉口展拓法租界条约》扩展到距京汉铁路60丈的地方。德租界欲仿效法租界扩展到华界的华景街一带,遭清政府拒绝;腓特烈大街欲仿效日租界两国街模式,遭汉口市民反对,被清政府拒绝。
2016年中山大道华清园。关耳摄
1946年汉景街融于中山大道,60年后华清街(原华景街)消失在旧城改造中,取而代之的是华清园。
再次感谢提供地图的各位朋友,谢谢!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9月15日讲座预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