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10万国军紧逼,一战士想出渡江之计,毛主席:军中神人

永旋说财经 2023-03-08 22:20:0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乌江无安渡,茶山尤险极。急流一线穿,绝壁千仞植。”这首诗来自于贵州乌江边茶山渡口的一块石碑所载。

寥寥几句将乌江天险难以逾越的情形描绘得入木三分,可是却有人想要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去跨越这天险从而找到生路。

图|乌江天险(资料图)

1935年初,中央红军在经过强渡湘江损失过半后,只剩下了三万之众,而国军薛岳部十万大军正在后面急急追来,往前便是那天险乌江。

敌人事先已将两岸渡口全部破坏,将沿岸居民的所有船只一律收缴或焚毁,将所有的船工迁走。

前有乌江,后有追兵,红军的处境正如昔日的霸王!

但红军面前无绝境,伟大的红军从来都是创造奇迹的,势必要强渡乌江去图那一线生机!

红军中历来不乏神人,或处高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处前线带兵冲杀势不可当,或处底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图|红军强渡乌江(影视资料)

正是因为这些神人,红军才得以强渡不可能渡过的乌江,从而获得了暂时的柳暗花明。

本文,便带大家走进红军强渡乌江的那段峥嵘历史,看看革命先辈们是如何以过人的才智与魄力,去实现绝处逢生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出现了重大失利,蒋介石集团的重兵围击之下,我军再度陷入了生死存亡之际。

幸而还有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明白人,没有让李德、博古等人的“一根筋”继续延续下去,从而为红军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为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党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万里长征就此拉开序幕。

图|湘江战役(油画)

而长征刚一开始,便遇到了最为惨烈的一战——湘江战役。

敌军集40万之众在红军后方与两翼紧追不舍,前方还有层层封锁线,尤其天险湘江上的第4道封锁线,更是被敌人凭借地利之便打造得坚不可摧。

红军在一系列艰难战斗后,总算是冲破了前三道封锁线,来到了湘江前沿地区,这时候我军还剩下6万多人。

面对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大不利局面,中央军委迅速决定:分成四路纵队强渡湘江!

这一战打下来,红军从6万多人,打成了3万多人。

虽然也给敌军造成了一定创伤,可奈何人家体量大啊,这一点损失几乎就是毛毛雨。

图|红军渡江(影视资料)

敌军在兵力、物力上对我军仍有不可想象的巨大优势,我军这时候的处境更是不妙。

这边是红军强渡乌江前的大背景,毫不客气的说,正处在千钧一发、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如果不能以大魄力、大智慧去破局,红军就会被敌军打落到尘埃里。

1934年12月31日,红军堪堪抵达乌江南岸,而在此之前敌军早已沿乌江一线做了大量准备:修筑完备的防御工事、收缴破坏沿岸船只、破坏南岸的所有渡口等。

据贵州军阀王家烈向蒋介石汇报所言:“乌江天险,就是神仙相助也难飞渡。何况红军远征,是疲惫之师。”

图|蒋介石(旧照)

次日,党中央在贵州省北部的瓮安县猴场(今草塘)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当下红军当如何行动。

这是一场决定红军前途与命运的重要会议,尽管在近代史中没有遵义会议那般神圣,可其实际意义却较之不输多少。

只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李德、博古等人提议的向红二、六军靠拢,而薛岳的十万大军也已追至不远。

如果不渡乌江,按照李德、博古他们的提议,势必会把红军带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境地,那时候中央红军怕是会重复项羽所部当年命运。

图|红军长征(油画)

当然,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人很是清醒,当即毫不客气地批判了其错误主张,将红军原定的转移计划推翻,指出强渡乌江去川黔边界发展才是唯一的生路。

“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会议上委任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全权负责筹划指挥强渡乌江的战事。

正是猴场会议,把中央红军从危急关头给拉了回来。

否则这剩下的三万多人,如果真按照原定路线转移下去,在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下,怕是很快就会所剩无几,那样子中国的未来就更加黑暗。

图|猴场会议(油画)

毛主席是猴场会议的重要发言者之一,可此时他的领导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下来,只是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可实际上因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路线,已经失去了在中央中的公信力,由周总理、朱老总、刘少奇等人相拥护,毛主席已经站到了领导圈子的核心。

只待强渡乌江成功,度过这个危难关头,一切便会实至名归。

猴场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寒风刺骨中夹杂着零落雪花,毛主席眉头深蹙地站在门口,一个人抽着闷烟,心里头也遍是阴霾。

图|毛主席正在抽烟(旧照)

只因为如今剩下的三万多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最终渡过乌江活下来的,又能有多少,党和红军的前途无比渺茫啊!

乌江天险是要比湘江天险更胜一筹的,而敌人在乌江的准备,可一点都不比湘江少啊!

然而,不渡乌江更无活路,这是目下唯一的生路所在,只希望这一战,能够顺遂一些,少死些同志,多留些革命火种。

既然决定已下,便要全力以赴地去实施,这是任何一个优秀组织或者优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而红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图|刘伯承元帅正在讲话(旧照)

刘伯承作为此次战役的总指挥,很快便将作战任务安排了下去,由红十三团、红一团、红四团作为攻击主力,事先派工兵部队沿江架桥,两部需要通力合作,尽量以小的伤亡达成作战目的。

当时红军中的工兵部队是一个工兵营,营长名叫王耀南,于1927年秋收起义时加入革命队伍。

作战勇猛且善于谋划,在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中有着颇为不俗的表态。

长征开始时任工兵营长,在强渡湘江时便带领所部为全军开路,途中阻敌时又每每为全军构建防御工事。

图|工兵正在修筑浮桥(旧照)

虽不直接参加战斗,可这支部队所起到的作用,却一点都不比战斗部队差。

1日深夜,王耀南接到十万火急的命令:速速带领所部去乌江边的江界河渡口待命!

当时,负责传令的同志并没有具体说明任务情况,只说这是中革军委的直接命令,十万火急容不得耽搁。

王耀南听后,立马吹响了紧急集合的号角,工兵营的全体官兵立马从睡梦中惊醒。

二话不说快速收拾停当并紧急集合,没有一人有所埋怨或者问这问那,打起精神跟随营长踏上征途。

到达乌江边的江界河渡口后,王耀南才从守候在此的同志口中,得知了自己所部被召来的任务:3日晚之前,于此地架设起江上浮桥,配合大部队顺利渡过乌江。

哪怕王耀南的工兵营是战功赫赫,搭桥铺路修工事不在话下,可在听闻这次的任务后,上上下下都不免倒抽一口冷气。

这可是在江面宽广、水流湍急的乌江上架桥,而且还是在敌人有目的的针对之下,时间也仅有两个昼夜,这几乎就是不可完成的。

除过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最为无奈的现实因素:红军穷啊!

图|红军战士(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场景)

人们常说的小米加步枪,这是到了解放战争打到后期时,解放军所拥有的条件,这时候的红军情况更加艰难,至于说专业的搭桥设备、架桥材料更是一无所有。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耀南这个大营长一时间有些抓瞎。

不过,王耀南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筹划如何去解决问题。

他先带着此前俘虏来的国军工兵专家何涤宙前去江界口渡口实地侦查,据何涤宙所言:乌江水流速超过了每秒4米,这样的情况下搭桥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大拦路虎。

图|搭浮桥(资料图)

连带着敌军将附近渡口皆破坏,将附近船只皆清空,乌江对岸还有王家烈的黔军枕戈以待,背后有薛岳十万大军如虎似狼。

若工兵营不能按时完成架桥任务,怕是整个红军到时候会被再次合围,到时候又将如何是好?

王耀南不敢往下想,只想要尽快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在王耀南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已之际,营中的一个战士找来,说他有办法架桥。

图|红军(剧照)

这位战士名叫石长阶,看上去才十八九岁。

王耀南心想这小子是不是来消遣自己的,连自己这个营长、何涤宙这个大专家都没法子,你一个大字不识的小子有啥好办法?

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才不在年高”,石长阶这个大字不识的小子,还真在这时候强过了王耀南与何涤宙。

原来,石长阶是在江边长大的,对于制作篾绳、竹筏颇有心得。

图|红军扎绑竹排(雕塑)

鉴于当下材料短缺,便觉得因地制宜,以乌江附近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先制作一部分篾绳。

再将浸水后变得更加坚韧的竹子,沿着篾绳铺排下去,就可以架起一座简易的竹浮桥。

石长阶并不清楚,正是他的这一主意,让红军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成功在水流超过每秒4米的乌江上架起了浮桥,打破了外国那些所谓权威专家形成的固有认知。

回到正题,王耀南在听完石长阶的话后,不禁茅塞顿开,进一步完善了这个主意。

将石长阶提出的用竹子来铺浮桥,改为事先扎成一叶叶竹筏,用竹筏来铺设浮桥,这样稳定性更好,也更容易操作。

图|工兵与民众共同搭浮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场景)

主意既定便立马实施,王耀南当即派人去砍竹子,石长阶这个出主意的小子,自然被指定随同伐竹队一起前去。

到达目的地后,石长阶告诉战友,竹子有公母之分,伐竹的时候要伐公竹,把母竹留下来继续繁衍,让当地老百姓以后还有竹子可用。

红军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自然知道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一针一线、一竹一木,往往就是他们活命的所在,断然容不得轻视。

是以,在石长阶将公竹和母竹的区别说明白后,都只挑选公竹砍伐。

图|竹林(资料图)

渡过数百米宽乌江的渡桥,所需要的竹子不是个小数目,还得考虑搭设时与敌军战斗、渡河过程中的损毁,这个数目还需要更大一些。

而工兵营的人力有限,想要在短时间砍到足够竹子,并按照石长阶的主意一一料理,并成功在乌江上搭设,便必须得增加更多人手。

王耀南从友军中借调来一部分人手,再雇佣了当地许多手艺精湛的竹匠、篾匠,还有许多百姓自发来帮忙。

这才在2日晚间,将渡河浮桥所需的所有竹筏、篾绳以及有关配件准备停当。

图|搭浮桥(《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拍摄场景)

经过这一段时候的侦查,王耀南选择了一处河面相对较窄、两岸地势相对平坦的所在搭设渡桥。

考虑到架桥时敌军定然不会坐视,彭德怀专门从红十三团抽调了1000多人,配合工兵营搭设浮桥。

3日一早,大伙将准备好的东西很快运至江边,随即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架桥战斗。

敌军自然不是吃素的,在察觉我方的动静后,那数十挺机关枪的子弹就跟不要钱似的,不住朝我方招呼,给架桥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图|工兵搭筑浮桥(《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拍摄场景)

或是子弹击中江水溅起水花无数,或是射中战士鲜血染红江面,或是打在竹子上发出脆响,不时还有炮弹轰来。

扛着竹筏的战士每前进一步,都是与死神在拼搏,可他们却义无反顾,一个倒下另一个接着上,用血肉之躯硬抗敌军的子弹洪流,来架设一座生命浮桥。

1月间正值寒冬数九,敌人的火力威胁是一方面,那冰冷江水、刺骨寒风也让战士们大受苦难。

据说,架桥时有许多同志刚一入水,四肢便冻得僵硬,甚至于冻裂皮肤鲜血淋漓。

图|红军扛着竹排前进(《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拍摄场景)

毛主席后来曾有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在笔者看来伟大的红军,不仅仅是“不畏难”,更是“迎难而上”,在湘江时如此,这会到了乌江依旧不例外。

在敌人与自然条件所造成的艰难形势之前,工兵营官兵们没一个怕死,都是不要命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

而红十三团的一千多人,则是不计代价地向对岸敌军发动攻势,来牵制住敌人的火力,给架桥部队减轻一些压力。

在持续的激烈战斗中,这座通向乌江对岸的浮桥,在一点点地向前延伸,而随着距离对岸越来越近,铺桥所遭遇的针对性打击,也越来越严重。

图|红军战士(油画)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干预,那最后的一段进行下去,怕是整个工兵营都剩不下几人。

就在这时,一支从天而降的“神兵”部队,出现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对岸的敌军腹心,给他们来了一个中心开花,从而大大的牵制住了敌军。

这支部队其实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我军早就安排好的。

在开始架桥之前,红军中极其善于突击作战的“虎胆英雄”毛振华,便率领八名勇士承担了突击任务。

他们于1日第一次潜水过河想要为架桥牵绳,却因为江水太寒冷且被敌军发现从而失败。

返回后休整了一阵,他们趁夜卷土重来,这次不再潜水,而是划着竹筏渡江,比较幸运的是,这次在我方人马的掩护下,他们竟然顺利过江,并成功地潜伏了下来。

在3日天亮后,他们秘密去到架桥所在之处,将几根绳子牢牢地固定好。

待我军铺桥进至关键时刻,才向敌军腹心发起了不要命的猛攻,从而牵制住了敌人的很大一部分火力,为工兵营官兵铺桥减少了很大的阻力。

与此同时,红一团中的“神炮手”赵章成连长,带领所部炮连在乌江边将红军中有限的几门火炮给架了起来。

图赵章成连长(旧照)

抓住时机见对准敌重火力处,就是接连几炮,成功破坏了敌军的数挺重机枪,而这时铺设浮桥已进敌岸。

趁这个机会,早就准备良久的红四团突击队,悍不畏死的沿浮桥杀向对岸,与敌人展开了近距离的搏斗。

趁此良机,铺桥队伍将最后一段浮桥铺设完备,并展开加固作业,而加固作业要比铺设作业更加危险。

铺设作业的时候,战士们可以匍匐着进行,而加固的时候往往需要围绕着竹筏与绳子进行固定,匍匐中是难以进行的。

图|红军渡江(油画)

如此便只能冒着枪林弹雨,站立起来去进行下去,而这便意味着工兵营要付出更大的伤亡。

石长阶在加固浮桥的时候,咬牙冲上竹筏,站立起来进行作业,正好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不多久一颗子弹便直直射入他的身体。

重心不稳瞬间跌落水中,被江水冲出去好一段距离,凭借着一块江石才勉强停住,使尽浑身力气才挣扎着游至竹筏处,将未完成的加固作业进行完。

像石长阶这样的战士,工兵营中到处都是,红军中到处都是,而对岸守军乃是出身军阀的“双枪(步枪加上老烟枪)兵”,顺风仗勉强还能打。

图|红军渡江(影视资料)

可一旦遇到像这样的惨烈战事,就有些不够看了。

在工兵营、突击队、南岸主力的共同拼杀下,我军终于将竹筏浮桥延伸到了对岸,并成功完成了加固作业。

当乌江北岸那一面象征任务完成的红色大旗在空中舒展开来时,南岸主力瞬间沸腾了,纷纷怒吼着沿浮桥冲杀而去。

彭德怀第一个杀上了浮桥,身后三个团数千儿郎迎头跟上,凭借着一股舍我其谁的霸道气势,将北岸敌军的战心彻底摧垮。

图|红军战士(油画)

没费多大功夫就将北岸成功占据,为后续大部队渡江扫清了所有障碍。

红军各部相继渡江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遵义县城,并清扫出了附近很大一块区域,获得了相对长的一段休整时期,为顺利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供了条件。

而此次会议必定要被大大的名载史册,它的名字叫“遵义会议”。

然而,有许多红军官兵是看不到这一天了。

就如提出架桥构想的石长阶,本该拥有无比光明的前途,却在完成加固浮桥的任务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被乌江水冲走了……

图|红军战士(油画)

正是许多像石长阶这样不计小我、只为大义的红军英烈前仆后继地奉献,才能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将浮桥,仅在不到两个昼夜的时间里,在敌人歇斯底里的火力打击下,从无到有的将浮桥架上了乌江。

夺取乌江北岸的战斗结束后,毛主席与周总理来到这个无数战士壮烈牺牲的所在。

毛主席走上浮桥,脚下的颠簸不停,心中同样激荡无比,看着那处处未被雨水江水洗净的血迹。毛主席不由得感叹:

“太了不起了!我们的战士仅仅是用竹筏就在湍急的乌江中架起这样一座桥梁,哪怕放到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我们红军之中有着众多神人!”

图|毛主席在长征途中(油画)

这了不起的战绩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更是红军中的诸多神人所共同创造的奇迹。

他们是负责指挥的刘伯承,率先冲杀的彭德怀,突击过河的毛振华,提出构想的石长阶,工兵营长王耀南,“神炮手”赵章成……

这些是留下名字的,还有更多是没有留下名字的,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信仰而不畏生死的付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全都是“神人”,能勘破生死玄关为大众而拼搏,明知不敢为而为之,不计个人得失,为整个国家与民族而奋斗!

图|红军抢渡乌江红界河战斗遗址(资料图)

时隔近百年,乌江依旧汩汩流淌,可那些英雄般的人物却早已被浪淘去,可他们所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开出了无比绚烂的花朵,让我们这些后人得以生活在盛世之中!

我们自当珍惜,并继承革命先辈心中的赤诚,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奋斗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这大抵才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回应!

-完-

0 阅读:37

永旋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