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广东河源篇

吴钩斩古今 2024-09-05 12:28:38

“河源形胜极为壮丽,桂山西镇,龙江东抱,土原沃衍居郡上游。”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河源周边地形图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龙川地置河源、新丰二县,具属南海郡。河源县治设于丰江(新丰江)与槎江(东江)的交汇处,形势恰如浮槎(即木筏之意),故河源有槎城之称。

河源县志 双城一气图

河源古城俗称上城,传至元末至正年间,因屡遭战乱而城垣尽毁。明洪武初县丞钟镒实迁治于滨江处重新筑城,周长四百二十九丈,俗称下城。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河源县城

隆庆五年(1571年),下城遭遇水患。兵备副使王化从与河源本地乡绅李学颜等商议恢复古城(上城地势高便于防洪),遂依桂山向东北重筑上城,周七百丈。

50年代河源县(县城东侧的下城残迹仍有轮廓可见)

上城完工后并无多少居民迁入。万历十年下城再遭水患,城内土屋冲毁无数,县令汤民仰组织民众迁居上城。此后上城为公署、仓库、监狱及义学之所在,下城则有学宫、万寿宫。

下城在之后百年间逐渐倾颓荒芜,居民稀少。乾隆七年,知县陈张翼到任巡视两座城池后谓“夫桂山嵯峨,槎江交汇,梧桐耸秀,燕凤重锁,山围水绕,应东向以承地灵,毋废老城(下城)而塞胸臆。”

河源双城范围示意

遂与当地绅士乡贤合议改上城东门城楼,创建下城西门为鼓楼,增建下城东门改名为正东门。又修筑了上城东门至下城西门鼓楼之间的道路、桥梁和堤岸,自此上城为堂奥(厅堂),下城为门户,双城一气贯通。

1941年河源县区乡镇图

下城在清末逐渐走向颓败,民国初年仅剩残垣断壁。抗日战争期间为方便在空袭时疏散群众,政府拆毁了上城城墙,修筑环城马路。

0 阅读:389

吴钩斩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