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78年的德语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在作品数量上并不算高产,但却凭借有限的作品将包括莱比锡书展大奖、德国图书奖等重量级奖项收入囊中,成为了当代德语文学中令人瞩目的存在。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首次出版于2005年,是斯坦尼西奇的初啼之作,彼时这个年轻人只有27岁,但他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文学天赋却格外成熟。
这个故事读者只需翻上几页,就不难看出其独特之处,一方面是作者出生于波斯尼亚,后又逃难德国的独特身世;另一方面则是故事中琐碎而又破碎的叙事方式。内容与结构双重的独特性成就了这部小说。
整个故事围绕主人公亚历山大展开。小说从一场死亡开始写起,时间是1991年,彼时的亚历山大还是个孩童,作者斯坦尼西奇赋予了这个主人公无限的想象力,以此来对抗即将在他的国家爆发的内战。
战争迫使亚历山大一家逃离故土,前往德国,其父母随后又到了美国。十年之后亚历山大重返家乡,追寻失散的爱人阿西娅。
对照萨沙·斯坦尼西奇本人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中的自传成分,小说中从波斯尼亚逃往德国的亚历山大,无疑有斯坦尼西奇本人的影子。
但《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并不是一部普通的自传文学,恰如上面所说,斯坦尼西奇在故事中采用了一种琐碎而又破碎的叙事方式,即便我们从头看到尾,也很难完整地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情节,因为作者并无意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像诸多现实主义文学所做的那样。
这种写法倒是让我想到了加拿大作家翁达杰的那本《英国病人》,翁达杰在那个故事中同样采用了一种破碎的叙事方式。
学者皮柯·耶尔在解读《英国病人》的时候,敏锐地指出,“那个充满普通期待和普通经历的世界,那个也许能在一本简·奥斯丁的小说里找到的世界,已经被炸得粉碎。”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同样如此,亚历山大所面临的世界,正是一个被炸得粉碎的世界,在这样失序的世界中,文学也是支离破碎的。
但在破碎的叙事中,斯坦尼西奇却试图借助一系列的隐喻与想象来修补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
小说的后半部分,成年之后的亚历山大一直试图寻找失散的爱人阿西娅,为此还特意重返故土。
这场追寻不单单是因为爱情,作者在原文中直白地指出,“阿西娅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缔造和平的女人,我在寻找我的阿西娅,但是只要我还不知道我的阿西娅现在怎么样,我就找不到我的和平。”
想象力是小说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元素。
亚历山大反复幻想自己是一个能赋予事物超能力的魔法师。这样一来,“我就让大家都像台风婶婶这么快,可以躲过每一颗子弹;我要让云朵像蜘蛛网一样有黏性,这样炸弹飞在空中的时候就可以被云朵粘住;我还要让火焰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自己决定烧还是不烧……”
斯坦尼西奇试图用文学,去修理一个破碎的世界,以及无数破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