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学聚会,一个做买卖的冒出一句,你们这些四十岁多的,就像超市里的临期牛奶,看着包装挺光鲜,其实已经被人挑剩下了。他这话一出,让整桌人都沉默了。
在体制内,40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40岁甚至可以说是跨不过去的“坎”。

过了这个年纪,大多数人的仕途基本定型,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彻底消失。
并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体制的规则、现实的利益分配、领导的选人逻辑,早已把“45岁”设成了一道无形的天花板。
01 四十岁比不过三十岁
提拔的年龄,虽然没明面写进文件里,但是,30岁以上的,基本不考虑正科,35周岁以上的,基本不考虑副科,45岁以上的,基本没有评副高的机会。
你看着身边,多少90后都是提拔了,又有多少个85后的副处了?再看看自己近二十年不变的科员,心里能不酸吗?
组织好像没什么原则,怎么说都有理。
原来的提拔,是论资排辈的,是要有基层经验的。又有多少人下乡驻村五六七八年,等到提拔时,又讲究年轻化了。
年龄焦虑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
一个在县医院当了16年主治医师的朋友,今年评副主任医师时,发现新规要求"45岁以下须完成下乡支援",否则,不符合条件。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有“冲出重围”的机会吗?
02 年龄是绕不开的“坎”
如果按25岁当科员来算,30岁到35岁是关键时期。
你看看很多年轻人,三十一二是副科,35岁正科,那就有能力冲一下副处。
否则,三十六七才提副科,再向上走,基本不太可能。
40多岁再进入班子,大多数也是边缘了。
年轻人都冲了上来,你只能坐等退休,弄个1级主任科员。

03 四十岁以后,很少有“贵人”提携
你想想看,领导为什么提拔你?没有好处谁干啊?
无论从精力,体力,听话上,40岁以后,都不占优势。
这个年龄,看透了本质,一般也不会被领导的话“迷惑”。
说白了,不好“糊弄”了。
如果你再没有过硬的关系,提拔你也没有好处,谁会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错过了关键时期,再努力也没用。
04 坐等退休是多数人的归宿
大多数明智的人,知道自己没希望了,主动“边缘自己”了。
有清闲的岗位,主动争取去。没有合适的地方,也不争不抢了。
人都说,人过三十天过午。
四十多岁的人了,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成什么了。
与其想那些乱七八糟,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踏踏实实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毕竟,每个月大几千的工资拿着,活多久,就拿多久。
05 清醒有能力的,早已开始另辟蹊径
我认识某市局49岁的科长,主动申请调任政研室。
他用三年时间,在知名期刊发表12篇调研报告,成为系统内知名政策分析师。一举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又重新得到重用。
另一个某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的,以五十一岁“高龄”,考取了高级农艺师,被省农科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薪酬待遇反超同级领导。

你看,强都总是会找到机会,从来不会报怨不公。
真的困局往往源于给自己定制的“思维茧房”。
如果你自己认为不行了,那就真的不行了。
反之,总会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