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后农民生活的提高,得益于劳动力的潜力得到了发挥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3-09-22 22:26:02

看到网上一些怀念大集体的人,总喜欢说大集体的时候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包产到户后都是为的自己发财,都是各人顾个人。

社会是由每个家庭组成的,包产单干是把地人头平均分给每户,以户为单位生产粮食,生产队只不过是把几十户家庭的耕地和人组织到一起生产粮食。

其实都是为国家生产粮食,只不过生产队是集体,管理死板,人多地少,用不了这么多劳动力,大家也要在一块“糗”,只靠地里那点收入,穷也不能干别的,其实劳动力浪费很严重,按时间来说,至少浪费三分之一,这浪费的劳动力时间其实就是金钱,金钱其实就是劳动的体现,也是社会财富的体现。

分田到户的好处就是灵活了,地里的活自己灵活安排,干完地里的活可以干别的。

包产到户给了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改革开放为劳动力发挥自己的潜力,提供了市场环境和机会。

包产到户是经济发展的起动机!

不是农民根本理解不了包产到户的真正意义,它表面是分地,而深刻的意义是自由,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发挥、寻找、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非议向钱看,其实对大多数遵纪守法人来说,“向钱看”就是积极寻找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不是农民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包产到户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包产到户明确了责权利,交够国家、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别管交给国家多少,别管交够集体多少,只要是定数,就有目标和希望;再说投入金钱和精力的多少,自己能掌控,多分投入就多份希望;于是大家想方设法搜集土杂肥,想方设法借钱或贷款,托人买化肥,这不但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促进化肥产业的发展。

做过农资销售的才会明白,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才会促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生产和进口,没有市场逐渐提高的需求,即使进口了化肥生产设备,也不会有多大的生产量。

看看鸭绿江对过的国家,难道他们不能从中国进口化肥、农资生产线,为什么几十年农业得不到发展?

制度其实可分为两种 :

一种是有利于统治的

一种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第一种就是把百姓当牛马一样圈养。

不和外面接触,没有比较,人心就不会浮躁,就会“安贫”“乐道”。

所谓安贫就是认为生活穷是正常的,就应该这样,在忆苦思甜,以前生活更差,就会习惯于贫困,也不会想如何改变。

所谓“乐道”,就是坚信“越穷越光荣”,“虽然吃不饱但是精神好”。

这样的制度,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社会如何发展?

为什么清朝末期,打开国门为什么这么难?

就是因为清朝统治者担心西方的民主思想传进来,影响他们的统治,他们可是家天下,天下再穷,也穷不着他们。

第二种制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

那必然是开放、自由的社会!

因为

开放才会接受更多的信息和技术,才会创造更多的机会。

自由才能保证劳动力各尽所能 ,从而更充分的发挥各自的潜力。

一个社会,国民各自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国家自然就富强了。

亚当斯密在世纪经典《国富论》中阐述的:“你不要整天想到怎么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劳,你只管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做事就行,因为当你和其他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服务到最大时,尽管你的主观愿望没有想到是为社会而作,但实际效果是你为社会、为集体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民间有句俗话:“人挪活,树挪死” ,是非常有道理的。

这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因为,人能自由流动,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的环境。

一个动态平衡的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而人人都成了“螺丝钉”,那社会就成了一滩死水。

为什么封建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发达?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决定于人的“自由度”!

一些人把包产到户后农民外出经商、打工等说成是是背井离乡,其实就是封建思想残余在作怪,外出打工造成的生活不便可以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解决,但人多地少,不走出去农民的生活永远得不到改善 社会也难以发展。

0 阅读:3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