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老一辈常说,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能争口气。
谈论起世间存在的万物,似乎都少不了“气”的协助。
在人际交往和互动中,某人受到的关注和欢迎程度,被称为人气。
历经阴晴雨雪,四季轮换更迭展现出的万千变化,则是天气。
看起来只是小学生的简单组词,每个词的含义可谓是天差地别。
人有人气,天有天气,茶也有茶气。
刚听到“茶气”这个词的时候,脑海中立刻就浮现起一幅画面:
将滚烫的茶汤倒出,在揭开盖碗的一刹那,就有一股热气迫不及待地腾空而起。
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这团带着淡淡茶香的热雾,在冷空气里格外明显。
无形之中,也为接下来的品茶享受做足了铺垫,提高了众人的期待程度。
但从现实交流来看,这一词语的含义似乎更为抽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茶气”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茶气才是好茶的标志吗?接着就来为大家揭晓答案。
《2》
出汗、打嗝、茶汤味道重,就是茶气的表现?
日常生活中,经常能从老茶客和茶掌柜的嘴里听到这样一句话:
“这茶真好,茶气特别足!”
如同约定俗成般,心领神会的人达成默契共识,可圈外人听了只觉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对此,网络上的话题讨论热度也是持续不减。
有的人认为,一款茶喝着容易打嗝出汗,就是茶气在发挥作用。
也有人说,又苦又涩的茶汤喝着有刺激感,才是茶气足的表现。
你一言他一语,讨论逐渐延伸开去,甚至某些观点扯到玄学方面,让人听着倍感无奈。
不过是茶叶与水冲泡而成的饮品,怎么可能会发生用寻常道理无法解释的现象呢?
出现打嗝的现象,大概率是因为喝得太快、太急,把空气也顺带着咽了下去。
另外,当下处于气候逐渐回暖的阶段,平时多喝几口热水,身体也能由内而外地开始发热。
甚至一些体质特殊的人,只是喝下一碗热汤,额头上就已经渗出了细细的汗珠,显然与茶气毫无关联。
而茶汤苦涩味重,是茶多酚与咖啡碱的含量太高,绝不是好茶的正常表现。
如果不是买到了养分不足的劣质茶,就是茶味物质过度析出,浓度太高。
要是舍得暴殄天物,投茶时多抓一把、闷泡半分钟甚至更久,珍稀好茶也能被泡出极致浓酽。
总之,受个人体质影响和泡茶手法的改变,任何茶都能表现出“茶气足”的现象。
用“茶气”来单一形容茶叶品质的做法,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3》
没有固定表现的茶气,很难作为参考标准。
国标中对茶叶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到应具备正常的色、香、味。
再进一步深入到茶叶内质的感官品质,也只是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四个方面。
众多评判标准里,却从未提起任何与茶气相关的描述。
茶气的定义虚无缥缈,看不见也摸不着,就像是带着无形的劲道。
综合看来,大家都用它作为衡量好茶的共同标准。
高品质茶虽不会说话,但大多不难喝懂,是空洞无味的劣质茶难以企及的高度。
即便是毫无了解的圈外人,也能感受到香气的清新浓郁,汤水的内质饱满,以及如泉水般快速涌现的生津回甘。
只是受限于自身的品尝经验有限,虽然能隐约感受到茶叶品质非同一般,但找不到确切的词语可以形容。
思索一番后,大多数人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好茶就是好喝!
从某种方面来说,虽然综合评价高,但要作为鉴定茶叶品质的确切依据,可不够靠谱。
茶气也是一样的道理,并不是特指某种具体的感官体验,涵盖了太多模糊而广泛的范畴。
甚至有时对茶汤还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因为个人体质和喝茶习惯的不同,就能导致“茶气充足”的现象产生。
因此,要将茶气作为好茶的参考标准,很容易产生误解和误导。
《4》
茶香茶味和汤感表现,评价品质才更加直观。
买茶除了要关注产区、工艺等决定品质的因素,具体的品鉴表现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参考重点。
那些只谈性价比和功效的茶掌柜,将茶叶形容得神乎其神。
这种过分夸大的宣传,归根到底还是对自家产品不自信的表现。
要以最直接、最客观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茶叶,就必然要详细展示出相关的风味描述。
就像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服,不能只看品牌讲故事,听那些天花乱坠的营销词。
衣服的材质和版型,才是决定实际价值的关键所在。
这样一来,总要有模特的真实上身图,进行多方位展现。
同样的,鉴定一款茶的真实品质,也需要多步骤依次进行,包括闻香气、品滋味和尝汤感。
一杯内质充足的好茶,在小口细啜时更应呈现出多样的感官体验。
这样的茶,让人越喝越觉得放松畅快,让身心得到了自然的滋养。
如果将所有表现都用“茶气”二字来形容,就像是从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一样,失去了独特性。
所有类型的茶,都不再具备各自的特点,全部都拥有了统一的称号,同样也是一种抹杀的手段。
最不愿设想的结局是,万一在未来,“茶气”成为了评价茶叶品质的发展导向。
所有人都去追求所谓的茶气表现,忽略了汤水的香气滋味与浆感厚度,那么劣质茶也能找到突破口。
只要具备刺激感都能被称为好茶,虚假概念横行,茶圈也会因此乱了套。
《5》
“茶气”一词的出现,让不少人找到了品茶捷径。
即便喝茶经验不足,在和其他人分享交流经验时,也能以此为凭据,分析得头头是道。
表面上看着高深莫测,一段时间后,自身功力依旧没有任何长进。
喝不出平地茶和高山茶的区别,将内质单薄的夏茶当成“茶气足”的传家宝。
擅长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最后还是露出了破绽。
分辨不出茶叶具体的好坏优劣,终究也有掉入市场陷阱的一天。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