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炭焙时,炭烘白毫银针,到底是什么滋味?

小陈茶事 2025-04-13 23:11:0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炭烘白毫银针,是什么滋味?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到这个标题,想到的必定是一款炭烘白毫银针喝起来的香气与滋味。

然而,并不是。

村姑陈今天写这篇文章,想写的是,制作炭烘白毫银针的人,在炭烘的过程中的,过中滋味。

不是讲茶,是讲人。

炭烘白茶自然是好喝的,在“电”这种清洁能源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做茶皆为炭烘,这是传统,也是精髓。

然而,制作这么好喝的炭烘白茶的人,在那间几乎密闭的炭烘间里,滋味如何呢?

没几人知道。

古来圣贤皆寂寞,而甘当幕后英雄者,则少之又少。

所以,个中真相,甚少为外人道也。

《2》

炭烘白毫银针,确切地说,炭烘白茶,它的难度在哪里呢?

在于,透。

要想烘好一笼炭烘白茶,一定要参透这个“透”字诀。

透,透彻是也。

如何让一款拟烘干的白茶,用炭火将它烘得干透,是炭烘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也是炭烘,但武夷岩茶几乎全是叶子,梗与芽尽在少数,不管是水仙还是肉桂,烘法大略相似。

而福鼎白茶则不同了。

福鼎白茶形态多样,有白毫银针这般的单芽,也有白牡丹这样的一芽一二叶,有春寿眉这样的一芽三四叶,更有秋寿眉那般的叶阔厚硬而梗长粗肥。

在各种形态间,如何拿捏到位,并不容易。

具体的炭烘实践中,如何让同时具有圆芽与薄叶的白牡丹,以及同时具有圆芽与薄叶与短梗的春寿眉,在同时干透的情况下,并没有略薄的部分被烧焦的情况,这是个极大的难题。

甚至,这就是炭烘白茶的技术核心,商业机密所在。

是了,难怪每每村姑陈去拍炭烘的图片,老S总是叮嘱,不要拍到温度,不要把翻的频次讲太透。

这是他花了大价钱请国营茶厂的老师傅上门来教的,传男不传女的绝学。

怎可轻易示人。

《3》

炭烘白茶的难度,还在于炭烘师傅的身体素质。

这个世界上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

而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身体。

多年前,太祖他老人家一针见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是故,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炭烘师傅,身体一定要好,具体一点,腰一定要好。

要知道,炭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小时两小时的事。

它是连续两三个月,不间断,超长待机的“体力活”。

每天在炭烘间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血液循环不好一点的人,直接就会晕倒在焙笼上。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一次茶,翻的时候要力拔山兮,用两臂的力量端起七八斤以上的焙笼,放桌上,像颠勺一样翻面,再重新倒入焙笼,重新放回笼架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不发达一点的人,端起来就侧翻在地上了。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调节一次炭烘的火力。火大了要盖灰,火小了要拔灰。灰在笼底,距离地面仅30公分左右,是以调火的时候,全程要低头操作。气血稍略不足一点的人,没拔两笼就一头栽到炭火上了。

当然,这些都还好。

最主要是,无论调节火力,还是翻茶,还是测试温度,都需要弯腰进行。

一整天十几个小时下来,大多数时间,都是要弯着腰的。

腰不好的人,估计都坚持不了一个月,就要去找老吴针灸了。

嗯,这一刻突然福至心灵,老S长年坚持冬游,想来就是在给来年茶季的炭烘白茶做准备吧。

给他发朵小红花以资鼓励。

《4》

当然,炭烘白茶最大的难度,还在于毅力。

那漫长的两三个月时光,那五一之后就开始闷热的天气,那没日没夜的翻茶,拔火,翻茶,拔火.....

又枯燥,又乏味,还需要时刻警醒着,否则,一不小心火大了,七八斤的茶就爆废了。

那可是好多好多钱钱呢,会肉疼得睡不着觉的。

并且,炭烘的阶段,人是没有娱乐的,除了吃饭睡觉上WC,基本上都呆在炭烘间里,连手机都没时间看——万一突然接个电话,火一下子大起来怎么办?

一班和二班的人,基本上干不了炭烘这个活。

三班和四班的人,估计也是不成的。

只有老S这种茶疯子,为了制出好茶,甘愿忍受寂寞,忍受孤独,忍受非人的漫长的枯燥的时光。

敬他是条汉子。

希望这一季自炭烘白毫银针而始的太姥山炭烘好白茶,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惊艳。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