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频繁渲染所谓“中国核威胁”的言论,正遭遇权威机构的科学回击。多方智库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核力量规模与美国存在量级差距,所谓“四到五年追平美俄”的论调被证实为政治操弄,这场围绕核议题的舆论博弈,暴露出国际安全秩序重构期的深层矛盾。
根据美国科学家联盟(FAS)与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联合发布的报告,美国现存核弹头总数达5177枚,包含处于待拆解状态的退役弹头,而中国核武库规模约为320枚,两者差距超16倍。
该数据获得多国卫星监测机构交叉验证——中国西北核设施扩建速度仅为美国怀俄明州核基地的四分之一,年度核开支更不足美国430亿美元投入的6%。
分析人士指出,政治炒作与客观数据的巨大鸿沟,折射出美国内政外交的多重困境。联邦赤字突破36万亿美元背景下,转移公众对经济治理无能的指责、为核武器升级计划制造合法性,成为华盛顿的政治刚需。
与此同时,北约核战略的转向同样值得警惕:日本自卫队首度参与“坚定正午”核演习,五角大楼明确将中国列为“首要威慑对象”,显示出核扩散风险正向印太地区蔓延。
这场“核谎言”风波的最大受益者浮出水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在特朗普相关言论发布后应声大涨,雷神公司同步宣布扩大核导弹生产线。历史场景似曾相识——20年前伊拉克战争前夕,军火巨头同样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中赚得盆满钵满。
在全球核安全的关键十字路口,不同国家的战略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当美国投入巨资升级“哨兵”洲际导弹时,中国正推进宫颈癌疫苗全民覆盖计划;当俄罗斯试验“波塞冬”核鱼雷时,中国“天眼”望远镜仍在探索宇宙深空。两种路径背后,是“零和博弈”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碰撞。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警告振聋发聩:全球现役核弹头总当量相当于每人头顶悬着2吨TNT炸药。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人类需要的不是更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更多促进共同发展的公共产品。历史将证明,唯有超越对抗思维,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