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之谜:从弗洛伊德到科胡特,理解心理健康的两种视角"

发现心理学 2023-11-14 21:42:38

谈到心理健康中的“自恋”,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

首先,弗洛伊德将心理成熟视为从自我爱到爱他人的转变。他将情感的发展划分为从“原始自恋”到“对象爱”的阶段。原始自恋涉及力比多(生命力的能量)对自我的初级投资,与此同时,“自我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之间存在逆相关关系。在这个阶段,弗洛伊德使用“自恋”来描述早期发展,并将其解释为后来被视为不成熟的虚荣和自我欣赏的态度。

然而,在弗洛伊德晚年修正了内驱力理论后,他描述了一种基于自我巩固的不同类型的自恋,称之为“自我”。这一修正表明,生命本能(“爱欲”)的目标是结合并统一。这种自我基于内驱力的组织,通过自我组织来引导、集中、转变和提升。

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同,自我心理学的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在三十年后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自恋理解。科胡特反对将自爱看作适应性较差的一种力比多分配形式的假设,认为成熟不仅仅是用对他人的爱(“对象爱”)替代对自我的爱。他将关注点放在未解决的状况上,如精神病、自恋型人格和边缘状况的精神痛苦。

科胡特的自恋理论基于对童年时期未得到认可、认同和关爱如何影响自我和自恋的理解。他强调了早期护理环境的失败可能导致自尊脆弱和自恋的困扰。他认为,羞耻是自尊崩溃的产物,是一种暴露自我的体验,相当于失去了自我。

与弗洛伊德对爱欲的理解相似,科胡特描述了一种通过逐渐巩固自我而发展起来的健康的自恋形式。这种自恋的转变是治疗的核心目标,对适应、成就和总体健康有着积极的贡献。在实现健康生活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这些自恋的方面至关重要。

0 阅读:4

发现心理学

简介:心理学知识推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