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宅探访章太炎旧史:前贤之气概,后世之典范

老勇分享 2023-05-28 00:38:15

从旧宅探访章太炎旧史:前贤之气概,后世之典范

章太炎故居,位于丽的水乡余杭,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南部。在余杭,诞生了良渚文化的最灿烂辉煌;在晚清时期,余杭也出了一名思想先贤,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创者——章太炎。其人生历程包括:戊戌变法,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其他中国近代主要的几个时期。在这危机四伏、民族危亡的灰暗年代,章太炎毅然踏上了追逐梦想的征途,他是开路先锋,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国,拯救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鲁迅对章太炎给予了很高的赞誉:“而其意志,始终坚持到底,天下无敌,此乃前贤之气概,后世之典范”;孙中山先生还称赞章太炎是一位“先驱,民族的伟人”,是全世界人民所仰慕的一位“大人物”。

余杭塘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条分支,仓前古镇就坐落在余杭塘河畔的中部,因为临安郡(杭州)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粮库,后来这里渐渐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贮藏粮食的地方,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名字。章太炎公馆位于仓前老街中心,面街向水,四通八达,分轿厅,正厅,内厅,书房,避巷,厨房,总占地811平米,是清末江南地区典型的木质构架式房屋。这座府邸,只有一些关键的地方,有用来加固的土墙,其余的地方,都是用木料做的。进了正门,便是一间厢房,也叫前厅。古时,在房屋构造中设置“轿”的,多为官员、贵族和名门望族。穿过花轿大厅,便是一个宽敞的庭院,正对着大厅。章家的大殿叫“扶雅堂”,顾名思义,就是维护公道,远离世俗,是章氏世家的传统,也是章氏世家的聚会之地,也是举办各种聚会,讨论各种事情的地方。在老宅的中央轴线的东边,有一条笔直的巷子,从南到北,一直延伸到了地底,被称为后巷。这是“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封建主义思想在园林中的具体体现。从大厅到后院,要经过一条偏僻的巷子。内殿是一座两层的木质建筑,前面有一个庭院,是供女子和宾客们聚集的地方。一层有一间小厅,两边各有一间偏房,二层为卧室,供女宾之用。书房里的陈设简洁大气,典雅,充满了浓厚的文人雅士情调。章太炎就是在这个书房中,受到了祖辈和父亲的熏陶,“勤奋好学,朝朝暮暮”,“幼时研习书经,恪守朴素之道”,真正做到了“陋室虽小,国之精华却厚土之厚”。这座宅第的前面三个房间是用来重现章太炎幼年时代宅第的历史情景。穿过小胡同,就到了老宅的四进院落,前面还有一个院子,是一家人居住的地方。下面一层是“章氏后人捐赠文物”专题馆,主要是介绍章氏宗谱,并展出章太炎的一些生活用品。

章太炎的宅院,既是一座地理上的宅院,更是他们灵魂深处的一种寄托。章太炎公馆东侧紧挨着的那栋房子被开辟成一个“专题展厅”。章太炎还用印章临摹了许多经典的诗句,他从《王辅嗣易略例》中摘取一篇,感叹世态炎凉,人间百态,鼓吹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子其艰贞”这两个字,是张氏家族收藏的,这是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所以,这两个字的价值很高,是他一生的格言。章太炎曾经在《印度人论国粹》中对此做出过这样的阐释:“纯德琦之士,虽不为国家所用,但勤勉坚忍,不露声色,乃中国之强项。”章太炎的篆书,苍劲有力,充满了古老的气息,是“篆学园苑里的一株硕大无朋的花朵,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和尊重的。”与章太炎老宅毗邻的西侧住宅,有一座“章太炎老宅生平陈列馆”,是参观的必经之地。“钟灵毓秀”展馆一楼,展观了王氏家族历史及所处的文化生态;第二部份“先觉”,记叙陈云的历史;第三部分,“一代儒宗”,梳理孔子在中国文化上的成就和他的授课过程;第四部分:章太炎及其门徒,展示其门徒在各方面的优秀成果。分四部分,对章太炎波澜壮阔、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五百年前,章氏举族迁往余杭的仓前,在仓前老街形成了一个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大户人家。章氏一脉之所以能传承五百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家规和传统。家训是一个家庭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章氏家训》是国内有名的家训。

章太炎,虽然身处战乱年代,但是张家依靠雄厚的财力,加上三代人精湛的医学技艺,使得章太炎幼年时仍是一位优哉游哉的文人。受书香门第家庭影响,章太炎六岁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才智。在其祖父朱有虔与其父章浚的影响下,接受了较为严谨、系统的书法与音乐的训练。章太炎读书用功,博览群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好的功底。章太炎13岁时,由于研读《明季稗史》,他的爱国主义意识开始萌芽。

章太炎少年时代。二十二岁的章太炎从余杭仓山出发,于西子湖畔的辑经楼,拜师于俞樾,专攻《左氏传》,钻研古文。19世纪末期,当甲午战争失败,他深感震惊,于是下定决心,投入到当时的社会中,在报刊上大肆宣扬改良主义,并投入到救国运动中去。他参加由康有为等人成立的“强学会”,使他首次遭到通缉,他只好逃往台湾。随后到日本,在梁启超的引见下,与孙中山第一次见面,二人“讨论了排满主义的策略,十分投缘”,并一致认定,中国的改革在没有鲜血的情况下是没有希望的。这一年八月,章太炎悄悄返回上海。“百日变法”未成,慈禧要废除光绪皇帝,以章太炎为首的变法派五十人,于上海举行大会,联署电报,表示强烈的反对。章太炎又遭到了第二次的逮捕,无奈之下,只得在上海的租界避难。

严复与唐才常等人于一九○○年在上海组建了中国议会。在此期间,章太炎现场割辫明志,发表演说,彻底脱离了清朝,后唐遭到张之洞的追捕和杀害,章太炎再一次遭到追捕。1900年春天,章太炎首次写出《訄书》,尖锐地批评了中国的“天道”观念和“天命”观念,并在近现代为革新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一九○一年,章太炎回家过年时,遭到了第四次追捕,他转道上海,到了苏州的东吴大学当讲师。章太炎在东吴大学教授时,对皇权不屑一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动”。章太炎在湖广张之洞与江浙督军等几个省共同策划杀害章氏的事件中,已是第5次被通缉。一九○二年二月,章太炎又一次逃往日本。四月,他同孙中山先生共同筹办了“中华灭亡242年纪念活动”,这一活动在日学子中间激起了很大的反响。五月,章太炎在上海修订《訄书》,七月,他偷偷逃回了仓前镇,再次遭遇了清军的围剿,他逃出生天,重返上海,此为六次围剿。章太炎于1903年六月在《苏报》上以《驳康有为论革新书》的名义斥责光绪“载湉之徒,无能辨粟”。七月七日,清王朝联合美、英、日,将《苏报》没收,将章太炎拘押归案,使其成为七年来首例被缉拿归案的人物。1904年,章太炎和蔡元培等人共同创办了“光复会”。1906年,他加入了日本的同盟会,并编辑了该会的《民报》,与改革者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一九○六年,上海收复,归国,担任孙中山内阁参谋,编辑《大共和日报》;宋教仁在1913年遭袭击后参与了反袁运动,并被关进了监狱,直到袁世凯去世才被放出来;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章太炎在1919年开始了“联省自治”的政策;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发动了“北征”。章太炎在中国内部极力抵制外来力量的干涉,因此也就抵制了“北伐”运动;南京政府建立后,章太炎持拒不配合,自称中华民国遗人,遭到上海总部的追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改为以讲经为生。

章太炎在中国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专长是“小学”,最好的是经书,虽然他的起点是在小学,但他以朴学立基础,用玄学博大精深,“数千年的奥妙,尽在一念之间”,这样的成就,在清朝三百多年的学术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故被称为国学宗师。章太炎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著作非常丰富,四百万多言。他在日本,在北京,在上海,在苏州,四次开过"中国文化讲座",他的学生大多是大学教授,讲师,中学老师,中文系的学生,蒋介石为了笼络和控制他,曾给章太炎一万元的医疗费,作为他的学校的资金。他的门生中,有些人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是领袖人物,有些人则是当今中国学界和教育界的中流砥柱。章太炎极力抵制蒋介石“安内攘外”的方针,提出了反抗日本入侵的坚定立场。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四日,一代儒宗,先驱章太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中离世。他在弥留之际,还叮嘱他的后代:“如果有外邦入侵,要把自己的身体洗干净。”

如今,仓前古镇已经与杭州城西的科技长廊相融合,“圣人之乡”已经蜕变成“梦幻之乡”,在此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技术,在此热情与理想再次扬帆起航。余杭,以“新”产业、“新”产业为主要驱动力量,继续保持 GDP总量位居杭州市首位;余杭,作为杭州新一代都市,正在加快发展;为了迎接余杭的新生。如果您在天之灵知道,看到家乡的变化,一定会很高兴。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