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期
Hi~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南宫读书会,上期我们说到了理解他人与自己,这期我们继续来看如何有效决策。
5、学习有效决策
尽管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决策方式,但存在一些有效决策的普通规则。
5.1要认识到: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
了解必须先于决定,不管如何获取知识,至关重要的是,你了解到的东西能够真实、丰富地反映相关现实,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决策过程分两步:先选择作为决策基础的知识,既包括相关事实,也包括你对事实背后的因果机制的宏观理解;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决定行动计划,这需要你反复权衡不同的可能性,以设想如何实现符合你愿望的目标。
很多惨痛的糟糕决定,都是由于决策者未能权衡后续和再后续结果,而当你最初做出的劣质决策印证了你的偏见时,决策的不良后果就会尤为致命。
综合分析是把许多数据转化为一幅精准画面的过程,为了把综合分析做好,你必须: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高效地综合考虑多个层级。
5.2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
每一天你都遇到无数的事情,暂且把这些事情称为“点”。为了做到高效,你也必须能分清哪些“点”重要,哪些不重要。有时小东西也很重要的,比如你汽车发动机出现异响,可能只是一个小零件松动了,也可能是皮带要断裂的迹象。关键是要有更宏观的视角,这样才能对真正的风险程度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而不会陷在细节中不可自拔。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确保他们是可信的人,对情况的了解全面。无论你想理解什么,找到负责这方面的人,问他们。请教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不如找不到答案。
不要听到什么就信什么,观点很廉价,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和你分享观点,许多人会把观点表述为事实,你要区分观点和事实。
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正在发生的事情似乎很大,回头看来则不然。所以你应该跳出去以看到全局,有时候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例如,在选择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时,你倾向于时间证明的经典,还是最新轰动性的作品?在作者看来,选择最好而不是最新是更聪明地做法。
不要过度分析细节,一个“点”只是来自一个时刻的一条数据,你综合分析的时候始终要看到大局。就像你需要区分大小、特定事件与总体规律一样,你也需要知道从每一个“点”能得到多少知识,而不是高估其重要性。
5.3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
为了明白不同的点在一段时间内的相互关系,你必须搜集、分析和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而这并不容易。
始终记住改善事物的速度的平均水平,以及亮着的关系。当你要确定某个事物可以接受的改善速度时,你要注意的是事物水平相对于改善速度的关系。你可以画出一个坐标轴,纵轴代表好坏程度,横轴代表时间,以此来评估随着时间变化这件事是否有所改善。
不必过于精确,理解“差不多”这一概念,使用粗略的估计方法。与其费力把所有关系弄清楚,快速看到各个点之间的大致关系,是多么有用。
谨记“二八法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二八法则是指,你从20%的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理解这一法则,一旦你了解了做出好决策所需的大多数情况,你就不必再陷于不必要的细节之中了。
不要做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花太多时间关注边缘性的微小因素,影响对重大因素的考虑。做出一个决定通常只有5-10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这些因素,而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后,即使研究重要因素,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也是有限的。
5.4高效地综合考虑各个层次
现实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都能给你不同但有价值的视角。综合分析和决策时,你需要把这些层次都记住,并知道如何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
我们总是从不同层次看事物,并在各个层次之间转换,不管我们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这么做,不管我们做得好不好,不管我们看的是物体、观念还是目标。
1高层次的全局:我想要能学到很多东西和有意义的工作
1.1次一级的理念: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次一级的点:我需要上医学院。
再次一级的点:我需要在科学课上取得好成绩。
再再次一级的点:我今晚需要在家学习。
用“基线以上”和“基线以下”来确定谈话位于哪一层,基线以上的谈话关注要点,基线以下的谈话关注分点。当一段谈话分析混乱、令人迷惑时,通常是因为谈话者陷于基线以下的细节之中,而没有重新把细节与要点联系起来。基线以上的谈话应当以井然有序的方式走向结论,只有在必要说明某个要点的细节时才可走到基线以下。
谨记,决策需要在合理的层次做出,但也应在各层次之间保持一致。为了做好这一点,你必须要:
1、谨记任何问题都存在很多层次。
2、针对一个问题,明白你分析的是哪个层次。
3、有意识地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而不是把问题视为一堆没有内在区别、可以随意考察的事实。
4、把你的思考过程画成一幅图,横轴是事件,纵轴是层次,暂且分为5层。最好的状态就是在第一层全部把事情说完,最坏的状态是在第一个事情的层次讨论完又跳跃到第二件事的第三个层次,以此反复跳跃讨论结束。
5.5综合分析现实、理解如何行动的最好工具是逻辑、理性和常识
注意不要依赖其他任何东西,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受到较低层次大脑的控制,这导致劣质决策,而他们还不自知。成功的组织都有组织文化,确保基于证据的决策是常规而非例外。
5.6根据预期价值计算做决策
把每个决策都视为一个押注,押对有一个概率,有相应奖励;押错有一个概率,有相应的惩罚。会赢的决策,也就是说,奖励乘以其发生概率的数值大于惩罚乘以其发生概率的数值,预期价值高于决策是最好的决策。
有时即使你押错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押错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押对的概率虽然小,奖励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试一下仍然是明智的。
不管你押对的概率已经有多大,提高你的押对概率始终有价值。
知道什么时候不要去押注,和知道什么时候值得押注同样重要。只在你最有信心会获得回报的时候押注,你的记录才会得到显著改善。
最好的选择是好处多于坏处的选择,不是毫无坏处的选择。有些人,发现一点问题就反对某件事,而不合理权衡所有优缺点,这样的人通常不善于决策。
5.7比较更多信息带来的价值和不做决定造成的成本,决定优先顺序
有的决定最好在获得更多信息后做出,有的决定最好立即做出。
先把你的“必做之事”做完,在做你的“想做之事”,区分你的“必做之事”和“想做之事”,不要错误地把任何“想做之事”排到最前面。
你很可能没有时间处理不重要的事,那最好把它留着,以免自己没有时间处理更重要的事。
不要把概率当作可能性,万事皆有可能,重要的是概率。你需要考虑每个因素的发生概率,然后进行排序,能够准确区分概率和可能性的人通常善于“务实思考”。
好决策并不机械地记忆和执行上述步骤,但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这是因为通过不断的练习,他们学会了自然而然地照此行动,就像棒球手不假思索就能抓住飞来的球一样。
5.8简化
撇掉无关细节,让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来。你只是需要创造性和毅力,必要时你可以寻求其他人的帮助。
5.9使用原则
使用原则技能简化也能改善你的决策,把这做好的诀窍是:
1、让你的思维慢下来,以注意到你正在引用的决策标准。
2、把这个标准作为一项原则写下来。
3、当结果出现时,评估结果,思考标准,并在下一个“类似情景”出现之前改进标准。
5.10对你的决策进行可信度加权
为了做好这一点,你必须避免两个常见的失误:不合逻辑地高估自己的可信度、不区分可信度不同的人。
在与其他人产生分歧时,首先应该看看你们能不能就决策原则达成一致,在进行这样的讨论时,你们应该分析不同原则背后的优劣,可以通过比较彼此可信度来解决分歧。
这种有原则、可信度加权的分析方式很迷人,效果比一般的决策方式好得多。尽管可信度加权的决策听起来有些复杂,但你可能经常这么做,比如你问自己“我应该听什么人的意见”时。
5.11把你的原则转化成算法,让计算机和你一起决策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将把自己的决策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通过这么做,你将能检验原则在应用于过去的情况和各种不同的情况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能帮你改进原则。
和计算机中的另一个你形成合作关系,你们相互从对方身上学习,各展所长,决策效率会比你单打独斗时高得多。
未来,人工智能将对人类所有方面的决策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的这个新时代,关于人的信息极为透明,这二者结合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5.12在深刻理解人工智能之前不要过度信赖它
当人工智能使用者在没有深刻理解它的情况下,就接受机器学习创造的算法所假定的因果关系,甚至根据这些认识在行动时,作者就对人工智能的危险感到担忧。
谨记,计算机是没有常识的,当未来与过去不同,算法无法识别所有因果关系时,危机就诞生了。
人类酷爱竞争的天性将促使我们越来越信任计算机所发现的、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因果关系,这种信任有时会带来成效,有时会适得其反。
好了,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期我们主要说了如何有效决策,这也是作者在生活原则的最后一个内容,后续就是工作上的原则了,会比生活原则多一些。
这里是南宫读书会,我是南宫敏羚,关注我,和我一起开启阅读之旅,每天进步1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