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文献中,《东观汉记》《舆服志》《后汉书》可谓是最具权威记载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资料。
《舆服志》研究书籍《东观汉记》作于汉桓(huán)帝元嘉元年(151),作者是东汉著名学者崔寔(shí)、曹寿、延笃,原著历经多个朝代,自唐以后,部分内容散失或残缺,各种版本不一,现存乃后人辑录本。故此,有人面对考古而无言以对时,为抹杀蔡伦功绩,就挖空心思寻找依据。说什么《后汉书•蔡伦传》中“造意”二字是范晔(yè)对《东观汉记》的窜改,认为原文无“造意”二字。言下之意是说:没有“造意”二字,蔡伦就不是发明家。
真是奇了怪了!当代史学家吴树平女士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史书和古注,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chuǎn)误得到厘订。1987年,她出版的《东观汉记校注》,明确认可原著有“造意”二字。真难为她了。然则,仅凭有无此二字,就能认定或否认蔡伦是造纸术发明家吗?这一求证也太easy、小菜一碟!是极端费解的推理。
据现有资料考,《东观汉记》作者崔寔的父亲崔瑗(yuàn )与蔡伦同代,是历史上最早一批用纸著述的著名文人。崔寔大约生于公元100年,卒于公元168年,他在《政论》中曾热情赞扬蔡伦所造弩剑“至今擅名天下”,是熟悉蔡伦的东汉晚辈学者。曹寿、延笃又都是最早一批使用纸的东汉著名学者和文人。
作传的元嘉元年,又上距蔡伦去世仅仅30年。所记蔡伦造纸之事,应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即便没有“造意”或“立意”二字,同样可信。如果不是这样,还有什么可以叫人信服呢?
历代《舆服志》主要表述的是有关统治阶层的车旗服饰制度,特别是参加朝觐、祭祀、出行等重大礼仪活动的过程和规则。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中国独有的文化品位,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完全适宜时尚人群和服装、礼仪专业一类学弟学妹及专家学习研究。
三国时魏国官吏董巴撰写的《舆服志》也记载了蔡伦造纸的事。董巴的写作时间在公元3世纪,比范晔早一个世纪,文献价值同样重要。他在著述中说:“东京有蔡侯纸,侯就是蔡伦。按照他的方法,用麻造的纸叫‘麻纸’,用树皮造的纸叫‘谷纸’,用破渔网造的纸叫‘网纸’。”
可见,纸在当时的车旗服饰等领域已经有着活跃的印迹。
《后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压卷之作和中国文化不动产。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时期杰出史学家,上距蔡伦300多年。
小范同学自幼就备受瞩目,享有许多掌声,才思敏捷,博闻强识(zh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未吃偏碗,上校外班,却能隶书,晓音律。不到成年,便以广涉经史和擅写文章负名。是班级、学堂、县郡,总之,是很大范围内的学霸和“三好、五好学生”,常常蝉联单科成绩第一。如果那时就有科举制,定然会殿试夺魁,连中三元;如果有现在的高考,也必然会是全国文科状元!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冬,扬州刺史彭城(今江苏徐州)王刘义康生母王太妃去世。范晔在其治丧期间,与朋友夜中酣饮,以挽歌为乐,得罪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鼓琴当歌,有酒当醉,就借助修史抒发心绪,寄托志向。考证前人《东观汉记》《舆服志》、众家《后汉书》和张华《博物志》、王隐《晋书》等著述,撰写自己的《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445),也就是13年后,时年48岁的范晔,当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又和另一史学家叫谢俨的人,在共同杀青《礼乐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他参与了刘义康篡位阴谋。世事弄人,命运最终向他下手了!
真是的,昔日曾迫害他的人,他却成了其同党!
博古通今的范晔死亡,是一次最远距离的搬家。孤傲一世、博古通今的范晔,直到被关了班房至死,也不明就里,糊里糊涂上路了。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书稿。作为范晔的封笔之作《后汉书》就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下来。——他永久和世人告别了!
很可能,老天妒才。高尚的文化,却票房惨败!
(《蔡伦纸话》选编六十九)
(文/沙鹭)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