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高考落榜做民师,被村民耻笑,如今我活成他们高攀不起的样子

许逸辉说情感 2025-03-17 12:59:44

那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广播喇叭就开始吱吱呀呀地响了起来,像一只被掐住脖子的老猫。村长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出来,断断续续地喊着:“村东头的老槐树下集合,今天开会!”我听着声音,手里的毛巾停在了脸上,湿漉漉的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砸在洗脸盆里,溅起一圈圈涟漪。那是1986年的夏天,空气里弥漫着稻田的腥甜味,混着村里牲口棚的骚气,黏腻得让人喘不过气。

我知道,这次开会是为了“分配工作”。村里几个刚高考落榜的年轻人都得去听安排,我也不例外。洗完脸,我换上了那件洗得发白的蓝格子衬衫,袖口已经磨得起了毛边。母亲在灶台前忙着煮早饭,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散发出玉米糊的香味。她回头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最后只说了一句:“去吧,听村长的安排,别顶撞人。”

老槐树下早已站满了人,蝉鸣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无休止的争吵。村长站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后,桌上摆着一摞发黄的纸。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念名单。我的名字被念到时,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张晓梅,高考落榜,分到村小学当民办教师。”话音刚落,人群里就传来一阵窃笑声。我低着头,手心里全是汗,指甲掐进掌心,留下了一道道红痕。

村小学是一座破败的土坯房,屋顶的瓦片东倒西歪,像一口快要散架的老棺材。教室里只有几张摇摇晃晃的木桌,桌面上布满了刻痕,有人用刀子刻了“早日脱贫”四个字,歪歪扭扭的,像个笑话。黑板是用一块旧木板刷了黑漆,边缘已经开始掉漆,露出底下的木纹。

第一天上课,我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语文课本》。台下坐着十几个孩子,最大的十三四岁,最小的才五六岁。他们的眼睛黑亮亮的,像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却透着一股怯生生的防备。我清了清嗓子,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有底气:“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老师,张晓梅。”没人回应,只有一个小男孩低头摆弄着手里的泥巴,弄得满桌子都是土。

下课后,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的稻田发呆。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进来,落在地上,像一块块碎金。我突然想起了高考那天,考场外的桂花树正开得茂盛,空气里满是甜腻的香气。而现在,桂花香早已散尽,剩下的只有这间破教室和一群对未来懵懂无知的孩子。

村里人对我的态度并不好。他们总是用一种轻蔑的眼神看着我,仿佛我这个高考落榜的“民师”是个笑话。每次路过村口的大槐树,总能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张家那丫头,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教书,挣那几个糊口的钱。”我假装没听见,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有一天,我去村里的小卖部买粉笔。小卖部的老板娘正和几个妇女闲聊,见我进来,立刻换了个话题:“哎呀,晓梅来了。听说你教书教得挺好啊,村里的孩子都喜欢你。”她嘴上说着好听的话,眼里却满是嘲讽。我低头挑了一盒最便宜的粉笔,付了钱就匆匆离开。

回到学校,我把粉笔放进讲台的抽屉里,手指触碰到了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条。打开一看,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老师,谢谢你教我认字。”我的眼眶一下子热了,眼泪差点掉下来。我抬起头,透过窗户看见那个写纸条的小男孩正躲在墙角偷偷看我,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容。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习惯了这种被人嘲笑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着一担水去学校打扫卫生。冬天的水井边结了一层薄冰,水桶放下去的时候发出“咔嚓”的声音,像是打碎了一面镜子。挑水回来后,我会在教室里生一堆火,把冻得通红的手放在火堆上烤一烤,然后开始一天的教学。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去村外的山坡上上自然课。山坡上开满了野花,风一吹,花瓣像雪一样飘落下来。孩子们跑来跑去,笑声在山谷间回荡。我坐在一块石头上,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突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也许,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吧。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容易。学校的经费越来越少,连粉笔都快买不起了。我只能用树枝在地上画图,教孩子们认字。有一次,一个孩子的父亲来学校闹事,说我教得不好,耽误了他儿子的前程。他站在教室门口,指着我的鼻子骂:“你一个高考落榜的,有什么资格教书?”我咬着牙,硬是没让眼泪掉下来。

转机出现在1992年,那年国家开始重视农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办教师。我被推荐去县里参加培训,第一次坐上了绿皮火车。火车开动时,我看着窗外的田野渐渐远去,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培训结束后,我被调到了县城的一所小学,成了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

在县城的日子比村里轻松多了,但我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嘲笑过我的人。每次回村探亲,我都会带上一些学习资料,送给村里的孩子们。那些曾经看不起我的人,现在却开始对我另眼相看。他们会在路上拦住我,热情地打招呼:“晓梅啊,听说你现在在县城教书,真是有出息了!”

我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忍受了多少委屈。

如今,我已经是县里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带出了无数优秀的学生。那些曾经嘲笑我的村民,现在都把我当成了“榜样”,甚至有人想让我帮忙安排他们的孩子进城读书。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些稚嫩的面孔,心里充满了感慨。

有一次,我回村探亲,路过那棵老槐树。树下坐着几个老人,他们看见我,纷纷站起来打招呼:“晓梅啊,回来啦!现在可真是不得了了!”我笑着点点头,心里却没有一丝得意。因为我知道,我的成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那些曾经和我一样,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人。

我走到小学门口,看到那间破旧的土坯房已经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教学楼。几个孩子正从教室里跑出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我站在门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闻到了当年桂花盛开的香气。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所谓的成功,不是让别人仰望你,而是让你自己无愧于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