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湿黄昏-孙觌与苏东坡(七十八)

安荷评书法 2024-08-01 20:58:32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钦宗在金国去世的消息传回南宋临安,已经八十一岁耄耋老人的孙觌想着自己曾作为近臣服侍过的先帝在五十七岁就早早悲惨地走了,孙觌不禁老泪纵横,长久不能自己:

“东海怀疏傅,西州忆谢公。剑飞冲夜斗,桂折卧秋风。暗尘芸堂冷,香凝粉署空。潺潺千斛泪,忍看一旌红。”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宋高宗禅位7年后,就和吴皇后一起住进了德寿宫。宋高宗这一住就是二十五年,直到去世。要知道,这德寿宫原是一座宰相府,说它独一无二,是因为它只住过一任宰相,就是秦桧。但却住过两任太上皇,两任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到了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仿效高宗内禅后退居德寿宫,又改名:重华宫。孝宗去世后,这座宫殿由宪圣太后(吴太后)当家,改名:慈福宫,吴太后去世后,寿成皇太后(谢太后)给它改名:寿慈宫。几年后,谢太后被她孙子(宋宁宗)接回皇宫去住。1206年一场大火,让这座繁华的宫殿付之一炬。这座曾经的秦桧相府,高宗的德寿宫,孝宗的重华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前面提到徽宗的生日是“天宁节”。到了高宗 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宋叶适《崇国赵公行状》:“州以天申节银绢抑配于民,民甚苦之。公始用库钱抑其配。”宋周密《武林旧事·干淳奉亲》:“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圣节……车驾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僚并诣宫上寿。车驾至小次降辇,太上遣本宫提举传旨减拜行礼。”《宋史·高宗纪一》:“建炎元年五月乙未,以生辰为天申节。”

孙觌曾经在高宗多个“天申节”都写有《天申节道塲疏》多篇,为其庆贺,歌功颂德。在《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卷七十五就记录了六封之多。

绍兴三十二年(1162)、金大定二年正月,金所派报谕使入境。宋廷以洪迈为接伴使,以平等之礼待之。三月,洪迈为贺登极使,目的是商议宋金称兄弟之国,并归还河南故地及宗室人员。四月向高宗辞行,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二记载:“乙未接伴使洪迈张抡辞行,上顾抡曰洪皓三子其才皆可用”可见,高宗赞扬洪皓三子皆可用,说明对洪迈使金抱有极大的期待。

洪迈(1123-1202)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与孙觌是极好的忘年之友。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官至宰相。洪遵,与兄洪适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洪适第二榜眼,官至礼部尚书、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

洪迈,字景卢,是洪皓的小儿子,也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三洪同朝并为台辅世所罕见。

洪迈还写了本文言志怪集《夷坚志》的书,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洪迈《夷坚志》中,讲了件孙觌家的怪事《孙尚书仆》。洪迈还在其《容斋三笔》卷二记载:

“钱伸仲大夫于锡山所居漆塘村作四亭,自其先人已有卜筑之意,而不克就,故名曰遂初;先垄在其上,名曰望云;种桃数百千株,名曰芳美;凿地涌泉,或以为与惠山泉同味,名曰通惠。求诗于一时名流,自葛鲁卿、汪彦章、孙仲益既各极其妙,而母舅蔡载天任四绝独擅场。”

见蔡载五言绝句《通惠亭》云:“水行天地间,万派同一指。胡为穿石来,要洗巢由耳。”

隆兴元年( 1163 年),孙觌 八十三岁。金大定三年。宋孝宗、张浚为收复中原失地而发动的一次北伐。正月初九,孙觌上书贺史浩除右相,《贺史相启》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二十。

其实,这也是孙觌复谢史浩特意代表高宗皇帝写来《代上孙仲益尚书生日》诗为其祝寿。孙觌为了响应这次北伐,热情高涨的孙觌,以耄耋之年的老迈写下《皇帝封泰山颂》①”

孙觌为啥要这时写《皇帝封泰山颂》呢?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中国皇帝和西方国王都是封建君主,都会强调自己权利来源的合法性。西方讲究君权神授,因此,国王登基时,需要由代表神权的教皇对国王加冕。

中国的皇权讲究的是君权天授,从传国玉玺上面,李斯所篆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因此,可以看出皇帝被称之为天子,在登基的时候要举行祭天仪式。而泰山是五岳之首,被认为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因此秦始皇在登基后,就去泰山进行了封禅仪式。

秦始皇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才到泰山封禅,汉武帝远征匈奴,开疆拓土,以及唐玄宗开元盛世···这些人可谓世之楷模。自此之后“泰山封禅”成为了中国最为神圣的仪式。

司马迁《史记》记载封禅礼的是:“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也就是说“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或者是太平盛世,或者是天降祥瑞。古代帝皇以泰山封禅为荣,宋真宗也想封禅。而宋真宗以《檀渊之盟》的理由封禅的,简直就是耻辱。

孙觌此时也来趁热度,写下《皇帝封泰山颂》正是想借此为新皇孝宗歌功颂德,稳固其新皇位,使其名垂青史之作用。其实,是不合时宜对新皇帝孝宗的溜须拍马而已。

宋孝宗继位后,即以手书召张浚入见,令其宣抚江淮。张浚见孝宗有恢复中原之志,乃力陈和议之非,劝其一意以图恢复。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张浚进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府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参佐皆一时之选。如陈俊卿即因张浚举荐,任江淮宣抚判官。浚子轼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

孝宗曾召见陈俊卿、张轼,问浚动静、饮食、颜貌说,我依靠张浚就象长城,不容众人浮言摇夺。张浚则因入见附奏,请宋孝宗临幸建康,以动中原民心,用兵淮燸,进舟山东,以为吴璘声援。

那时北伐主帅是名相张浚,他对一向主张“和戎缓兵”的孙觌理解而不排斥,张浚还曾为孙觌求情复职。同为张浚与孙觌好友的王十朋,后来以题鸿庆公画像盛赞孙觌。

六月,孙觌去常州无锡县崇安寺拜佛,写《崇安寺五轮藏记》见影印《五百播芳文萃》卷七十四

无锡崇安寺,梁溪首刹,吴会名胜,1600多年的崇安寺自古以来,就是无锡的中心。与之相邻的洞虚宫有500多年的历史,今人鸿儒钱钟书的故居就在附近。其三清殿的偏房是《二泉映月》阿炳的故居。

十一月,孙觌应请为大理少卿莫彦平《书莫守思斋记後》提跋。见影印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三十二。大理少卿莫彦平史料记载很少,他是宋代文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可是,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的叶梦得(1077-1148)在其《玉涧杂书》却有记载。

提到与孙觌同代的叶梦得,他俩算是老相识了,早有交集。看官可曾记得否,在朝堂上,与众臣讨论复平常法的经历。孙觌对此大他四岁同辈赞许有加,孙觌有《叶梦得真赞》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三十八

隆兴二年(1164年),金世宗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再次发兵南下,先后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并准备渡江南下。在此情况下,赵昚同意议和,十月双方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议和”。

这年,小孙觌八岁的钦宗朝同僚翰林学士莫俦(1089-1164)去世,孙觌写长篇《宋故翰林学士莫公墓志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三十八。 莫俦与孙觌同好游寺,写诗《游破山兴福寺》云: “久闻胜地有莲宫,乘兴来游杖瘦筇。庭老樛枝翠璎珞,地生并蒂玉芙蓉。飞仙何意来题柱,开涧当年想斩龙。归骑回看楼阁处,云深隐隐度疏钟。” 孙觌还有七言绝句诗《题莫寿朋内翰所藏东坡画枯木》云:

“龙筋鹤骨老催颓,百尺脩围折巨雷。

倦鹊飞来空百绕,踏枝不着又惊回。”

关于东坡画枯木竹石扇,宋人的何蘧(远)《春诸纪闻》记载:东坡官钱塘日,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而询之,云:“ 吾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即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资也。“其人抱扇而涕下。始逾府门,人以千钱竞购一扇,立尽。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

苏东坡是北宋当时大书法家。他尤其喜欢画枯木竹石,书法则自成一家。东坡画扇这则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东坡书画在当时的影响,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他为政宽和,为人仁厚。东坡画扇则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靖康初莫俦,以翰林学士使金,与孙觌是同僚同友。还同提点南京鸿庆宫。同有被贬过临川书山的经历,可见交情不浅。共同爱好苏文苏画,让孙觌写下了这首《题莫寿朋内翰所藏东坡画枯木》。

苏东坡虽然书画兼擅(诗人曾经自诩“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但是传世可考的画作几乎没有,其实,按照苏东坡同时代的诗友记载,苏东坡确实能画,尤其擅长枯木怪石题材。不过,当时他作画似乎更多的是壁画,所以传世几乎无存。

如苏东坡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二》诗中,就提到了在诗人郭祥正(也有石癖)家的粉壁上作竹石图,所谓: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类似的画作当有不少,如苏东坡的好友诗人黄庭坚有《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二首》,写苏东坡在酺池寺粉壁作“小山枯木”图,诗中有“海内文章非画师,能回笔力作枯枝”之句。

0 阅读:0

安荷评书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